查看原文
其他

断疑生信 | 佛学研究对佛法修行是否具有指导作用?

如意心宝 如意心宝 2021-01-13
学术界研究佛教对佛法的修行是否具有指导作用?需要注意什么?

作为一种伟大的文化现象,佛教受到世间学术界重视,本不是件坏事。如能本着谨慎公正的态度,在尊重佛教固有特色的前提下,于力所能及的方面作些有益研讨,将佛教真面如实介绍给世人,并非毫无积极意义可言。


然而遗憾的是,在此业惑深重的浊世,能平心静气地坐下来做点学问的人委实太少。尤其大多数从事佛教学术研究的世间专家学者,内心无有起码的宗教信仰(这恰是体悟佛教不共加持的前提),多为先入之见、实执烦恼乃至世俗口味、商业利益所困。如此一来,在完全剥离佛教特有内涵的背景下搞起来的形式化研究,到底有多大可信度,就颇值得怀疑了!


拿学术研究挑战佛教的神圣性,这股逆流滥觞于离奇的近代。随着“赛先生”东渐,依仗凡夫分别妄念来质疑圣者无漏智慧和佛门不思议胜境,俨然成为一道风尚。无知的挑衅者没想到,以迷乱分别心妄测超离言思的自在圣境,剥离佛教的精华特色研究和评判佛教,不得其门而入却指手划脚,早已是典型的伪科学盲动!不反省自身不足,还使劲挑人毛病,真是何其轻佻!


……


我们知道,佛法博大精深,三藏十二部浩如烟海,诸位行人即使摈绝名利杂念潜心务道,欲求于教法尤其证法获致相当成就,亦非易事。况且,“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欲于佛法得真实受用,首要条件就是对三宝具足信心。此外,具德上师引导、甚深窍诀加持,以及善友勉进、道场寂净等众多善缘会合,也很重要。不通过传统方式作长期精苦的闻思修行,实难深入佛法堂奥。


要知道,三藏教法不是缺乏净信、无有师承的世俗凡夫所能轻易通达的,证法方面更需要“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远非深陷红尘业惑深重的所谓专家、学者所能企及。在正信正见和断证功德等基本素质均付之阙如的情况下,对佛教之法义、历史、教派、行仪等所作的研究考证,不流于表面形式,不受到先入之见、主观臆测及重重假象误导,怎么可能?

 

在现实中,学术界自相矛盾相互攻讦,乃至大作翻案文章以骇世邀名的混乱现象,也屡见不鲜。尤其纯学术性文章书籍,宗教感情淡漠,甚至不少对三宝怀有蔑视或敌意,故此极易腐蚀人们的信仰知见。若盲从这些庸俗言论,甚而奉为评判佛门圣境的圭臬,无疑会给整体圣教带来灾难。

 

《入中论》云:“若许世间是正量,世见真实圣何为?所修圣道复何用?愚人为量亦非理!”《三摩地王经》亦云:“眼耳鼻非量,舌身意亦非。诸根若为量,圣道复益谁?”凡夫有限根识仅属世间名言范围,而佛教的深妙法义和神异现象,却每每与超常的圣者“净见量”相关。这一重要的客观差别,如果都不能得到足够重视,请问“科学”二字从何谈起?如果凡夫经验即是唯一绝对的评判标准,那么宗教超越平凡现实的特殊价值,又从何体现?正因在此基本出发点上,出现重大迷失,大乘非佛说、密乘非佛说、阿弥陀佛为太阳神崇拜、药师净土为太阳系神学化、楞严圆觉地藏起信出于托名伪造等荒诞不稽的学术研究“杰作”,才不断抛出并泛滥成灾。可见,绝对迷信凡夫分别心,抛开佛教固有精神一味皈投皮相的学术研究,为祸岂止于密宗,从全局看,大小显密一切教法和教史都有遭到歪曲和毁坏的危险!而最终受害者,则无疑是欲求解脱的莘莘佛子。

 

……现量照见如所尽所万法实相的圣者无漏智慧,与唯一通过悬想计度测断事理的凡夫分别心,谁更可靠,是不言而喻的事。对于甚深教义和微秘教史中的关键问题,我们佛教徒只能将内道祖师的金刚语奉为根本依处,断不会把裁判权轻易交到与实执分别心共舞的无信凡夫手中。

 

……探索的方法和原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结果的真实性。以“科学”和“理性”自居的学术性研究,自诩完全站在中立、客观的立场追求真理,但是,不充分考虑佛教自身的特色,将世俗观念机械移植到佛教研究中,却不能不说是一大错误。

 

佛教的目的是令众生超离有漏世间、断尽分别妄心,佛法最了义的精髓,也与超言绝思的胜义法界息息相关。因此从本质上讲,佛教的境界不是凡夫有漏根识和文字思辨的适用范畴,对于“唯佛与佛,乃能究竟”的诸法实相,必须依靠无伪信心才能窥其堂奥。拿着本应断除的意识分别心(里面往往还夹杂有不那么中立和客观的偏执烦恼),来评判它的超越者——大乘佛教,显然是主客倒置。


《般若锋兮金刚焰》:不容亵渎的尊严






推荐阅读



断疑生信 | 为什么称密宗为“果乘”?

断疑生信 | 何谓上师善知识?

断疑生信 | 如何看待唯识和如来藏系的分歧? 


更多内容敬请关注官方网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