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工商注册、咨询协议、工作室筹建……一文讲透如何搭建「个人心理咨询工作室」
文|马晓韵(简单心理认证·心理咨询师)
很多咨询师都渴望拥有一间属于自己的工作室,毕竟心理咨询是一份独特的工作,对于专业设置和安全感、私密度都有着较高的要求。
能够拥有自己风格、特色和使用权的工作室,相信会给一名咨询师执业生涯极大的支持。
在过去9年中,我先后在厦门和深圳建立了个人工作室,也帮助很多位同行筹建了他们自己的工作室。现在,我将这些年的经验、教训、思考一并分享给你,希望能够帮你在建立工作室的过程中少走一些弯路,避免一些坑。
心理咨询是一个孤独的行业,愿这些内容能够助你在执业之路上多一份坚定。
根据北上广深几个主要城市的经验,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证、中国心理学会临床注册系统都属于比较正式的全国范围的认证,而受认可的心理学本科、硕士、博士学历也越来越成为执业的重要保证。有些地方工商备案需要2位持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质的人员,对学历还未见过明确要求。
当然,从个人角度,建议大家把时间、精力和金钱投入到长程系统的受训中,短期工作坊和交钱拿证的项目少碰,你值得将自己浸泡在足够专业的环境中学习成长。
不同点在于,有限责任公司是公司和来访者签订合同,责任是有限的;个体户是个人与来访者签订合同,责任是无限的。两种方式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来进行,没有具体优劣之分。
这种就是一个人一个公司(或个体户)。我是个自由惯了的人,不习惯打卡考勤的上班制,可以自行安排工作时间,大部分时候也比较自律(卷起来可以喊闹钟起床、把监督员监督了的那种),所以这种方式最适合我。当然,缺点就是风险独自承担,并且要能够耐受执业孤独感。
也就是几个同行共同注册一个公司,风险均摊。
这种方式可以很大程度上缓解执业孤独感,哪怕你们在隔壁房间各做各的咨询,但是知道有这么个人存在也可以在心理上多一些安慰和支持,偶尔还可以聚餐、做专业讨论和学习,适合有志同道合伙伴的同行们考虑。
缺点可能集中在一开始的股权划分和后期合作中的分歧解决,不要仅仅因为聊得来就联合执业,这是一项涉及法律、资产、执业生涯的大事,“亲兄弟明算账”地把商定好的合作方式写进规划书很有必要。
白纸黑字会成为未来分歧冲突时的重要依据,越详细越好,可以请律师协助参与。
入驻某心理咨询公司,成为全职或兼职咨询师。好处在于风险主要由公司承担,一些运营较好的咨询公司本身个案资源充足,不用操心房租水电和营生。
缺点则集中在公司设置和个人咨询设置的不同,这一点只有实际工作时才能体会到,机构要运行下去,势必会考虑个案量最大化,而商业模式并不全都适合心理咨询里面的助人理念,甚至有些时候会十分冲突。
比如,咨询师希望将自主权回归来访者,来访觉得合适再来咨询,一次一次进行,而机构可能考虑资金流动,倾向于来访者预付10次-20次费用,这在心理动力上存在根本的差别。
厦门的情况是没有“心理咨询有限公司”,但经营范围可以包含心理咨询;深圳则直接就可以注册为“某心理咨询有限公司”。这个情况每年都有更新,如果发现自己所在地有了心理咨询的项目,一定要及时加上去。
这里多叨叨一句,如果经营地址是自己名下的房产,可能在进行出租和经营时会产生额外的税费,具体要根据当地的政策进行,有的地方也不产生税费。
1. 协议一式两份,需要正式文书规格,切忌拿同行协议过来照搬。过去9年里,我修改过四五次咨询协议,不断完善才能保证咨访双方利益。
比如,协议规定24小时内取消依然按照一次咨询收费,但这种协议有没有例外,突发自然灾害、紧急就医、疫情防控等不可控因素,是否要特殊处理。我个人主张根据每个来访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阶段性的讨论和适当调整,一切以咨询进程为前提。
咨询协议是具有法律效益的文件,但咨询设置并不是rules(规则),我更倾向于将设置理解为custom(风俗习惯),是过去一百多年前辈们积累下来的经验传统,存在有它的必要,根据来访者为核心的原则进行调整有时也很必要。
很多咨询师是在拥有了自己的工作室后,个案更加趋于稳定,来访者不用跟着换来换去,安全感、稳定感都大大增加;咨询师自己也会逐渐感到对空间的权威感、掌控感,这有利于咨询师形成个人风格,深度学习提升。
心理咨询室也会成为来访者心中的容器,咨询隐喻的演绎场,很多来访者甚至会购买同款纸巾盒、水杯、靠垫等,既是过渡客体,又是内在认同。
Location,Location,Location!(位置、位置、位置!)
这句地产行业的经典口号永不过时。心理工作室并不像商铺,不需要考虑人流量和繁华度,但是个人认为,位置的选择依然很重要,我通过几个实际例子提供思路。
以厦门深圳为例,厦门的居民楼不可以工商注册,而深圳则可以,所以从工商注册的选址来看,商住两用楼和商业写字楼更合适。
疫情这三年有了一个新情况,居民小区有时实行白名单、限制外来人员等方式,这给租用在居民楼的咨询师带来了极大不便。以深圳2022年为例,很多咨询室在疫情期间大量空置,小区不让进,来访者和咨询师被迫视频咨询,造成个案脱落,咨询机构入不敷出的情况非常普遍。
相对而言,商业属性的楼宇就比较简单,持有核酸阴性证明往往可以自由出入,并且在管理方面更考虑人员流动。我深圳工作室所在的位置白石洲(沙河街道)在疫情期间并没有被封锁过,仅在疫情较为紧张时短暂地换成线上工作。
居民楼一般具有比较安静、隐蔽的特点,高档小区的配套和安保也是过关的。商业属性的地点安保相对较好,物业服务也相对过关,楼宇人员流动专业属性稍强(有的商业大楼在周末是不开中央空调的,这点也需要考虑)。
心理咨询不是在来访走入咨询室的时候才开始,而是从来访出门,坐上地铁开上车的时刻就开始了,堵车、停车、大堂、电梯、走廊都是ta咨询体验的一部分。
虽然这些不是我们能够控制的,但是不是一个位置便利好找的工作室,比位置偏僻、停车困难的工作室更加能够增加来访者和咨询师的连接感呢?
我的两个工作室在选址时都具备了三个共同点:公交站、地铁口、停车方便。
这个问题真的在各咨询师群讨论不休,我的意见是自己看着办(偷笑)。
争论的焦点在于:不设等候区,来访早到了怎么办?如果设了等候区,来访者坐着不走怎么办?不设等候区,来访会不会感觉咨询完就被哄走了?设了等候区,咨询师的个人活动空间会不会受影响?
我的两个工作室都没有设置等候区,但是两个工作室楼下都有充足的休息区,楼下大堂有座椅沙发,有24小时安保,有洗手间;同时,在附近有足够多的商场、店铺、经营场所可供来访等候、缓冲。
厦门工作室是租来的,当时本着咨询小白节约成本的方式租下毛坯房,每花一笔钱都在心疼,十分担心个案脱落,房租都交不起。好在这种情况半年左右就稳定了,来访者也越来越喜欢这个有点美式风格的房间,甚至多次在隐喻中以森林中的小木屋形式出现在来访者的梦境和幻想中。
我的第一个工作室设计考虑了三个功能需求:个体咨询、团体咨询、日常办公。
所以你可以看到三个功能区的划分,最棒的落地窗位置设置了个体咨询,台阶向上是一种仪式感——得走入咨询空间。书架旁边是个人办公区,学习、写报告、上课、视频咨询和督导,多少日日夜夜都是在这里度过。团体咨询可以在移动桌椅的情况下实现,平时十把折叠椅收在隐形格子中,不占空间。
我是一个对书架痴迷的人,一间有书的房间就是我的梦想,所以工作室花费较高的也是这两处实木嵌入式书架,但是设计时有个经验不足,就是没有根据书本的高度划分每一层的高度,书架空格过大,显得不够规整。
从节约的角度,整体书架也有优势,很多家具店卖出的书架只要经过调整都可以满足审美和实用需求。
相信我,你给自己搞得越舒服,你自己在里面越能发挥潜能。爱自己也是对来访自我关照的最佳示范哦。
全屋是蓝白两色,风格灵感来源于我走过的很多博物馆、欧洲建筑,从线条到吊灯都有些法式的味道,但是减掉了法式风格里的繁复,更加简约实用。原本想着在这面墙慢慢挂上世界各地收集来的画作,疫情原因也三年没出国,只把过去的私藏放在上面。
书架上是世界各地收集的小玩意儿,每一件都是一个故事。在过去三年里,我有时会将一些小物件送给来访者(自己拍摄的风景照、明信片、小摆件等),这些载有各国文化的物品通过咨询关系,在来访者的心中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个人咨询区,舒服的座椅很重要,可能大家选购椅子时都忽略了一个事实,就是很多椅子是按照成年男子的体型设计的,并不适合女性咨询师的身形。我觉得在座椅长宽高的基础上,量一下膝盖窝到后腰的长度,可以定制椅子时备注把坐垫缩短,更加方便女性咨询师长期坐靠,小细节,大舒适。
窗外的风景也同样重要,因为来访者面对的画面,是潜意识投注的画布。
第一个咨询室可以看到串流的车辆、BRT和远处的机场,飞机起落和薄云成了日常聊天素材。第二个咨询室,窗外的风景成了我选择它的主要原因,可以观云看海,可以看烟花、可以欣赏世界之窗的铁塔,也可以在深南大道的车流中获得心流体验。这些内容让咨询工作变得灵动、艺术、丰富、鲜活。
因为植物作为一个变化的咨询室设置,还充当了成长、改变、渡劫等寓意,来访者有时会认定一株植物,它长得好,ta也更有信心,它存活了,ta也更能从内心存活下去。
我工作室的植物都是心形的,比如这盆“著名”的爱心榕,在我刚购入时还只是普通植物,后来两年居然成了网红植物,从一株小苗长成一棵大树,后来分枝长成了两个相对的树,而且造型像伞一样形成守护的模样。现在,有几位咨询师、被督和来访者那里都有这株爱心榕的分枝,它们与这些人相伴成长。
咨询师要时刻准备着,迎接和体验来访者在心里给你指派的角色,也要做好随时被来访“解雇”的准备。能够荣幸担任来访心中的这个角色,外部环境往往没有那么重要,更关键的是真诚、扎实地与来访者深入工作。是共情,而不是环境,让改变发生。
简单心理免费热线小程序上线啦!
有情绪困扰、压力焦虑、情感问题
APA 4月最新资讯:近50%患有精神健康障碍的人会在10年内确诊另一种心理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