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个人的“自我”是怎样在咨询中形成的?|个体发展的5个阶段

徐惠玲 简单心理Uni 2023-12-25

本文字3100+|阅读预计需要8min

文 | 徐惠玲(简单心理认证·心理咨询师)


咨询的过程,对于很多来访者而言,是逐步的,缓慢的,形成“我”的过程。


第一阶段:“好孩子”阶段

它对应一些学者为婴儿命名为融合阶段、共生阶段的时期。来访者的主要体现是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方式来适应咨询环境。这个阶段,来访者可能会让咨询师感到咨询很顺滑,来访者对咨询师言听计从。

它对应着某些在不良养育环境中的婴儿早期主动适应环境的要求,对应温尼科特的假自体的理论。这时候来访者会像某些婴儿那样表现得不哭不闹,很乖巧。

图/Pexels


如果询问来访者的感受,TA往往一问三不知;如果咨询师向TA提建议或者做解释,TA往往表现得非常配合,一说就领悟,或每每能够给咨询师认可和回应,挺能满足咨询师全能感和自恋的需要。

在这样的咨询关系中,咨询师常常感觉不到来访者心灵世界的边界,触摸不到来访者外在呈现的形状。

第一阶段的来访者是无我的。咨询师常常感觉很有效能感。这样的咨询,是一种“你好,我也好”的表面和谐,但却不够深入的关系。

咨询师和来访者保持一种假性的亲密,双方都在无意识的不触碰对方底线,维持咨询关系的稳定。绝大部分咨询可能会停留在这个阶段,直至来访者脱落。这样的咨询可以进行很长时间,几年甚至十几年,来访者没有任何改变。


在这个阶段,生存的安定感和稳定感在来访者心里尚未确立,TA意识到自己首先需要在关系中生存下去,这个时候TA对关系的渴望大于一切。例如,早年TA以这样的方式顺应讨好母亲,但并没有获得母亲足够的认可。

TA不曾在关系里得到足够的安全和接纳,让TA能够有机会体现个人完整性。又或TA以这种方式并不能够获得关系的满足感。TA和他人对TA的的期待,他人能接受的TA的样子,和TA真实、本来的模样,有极大的反差。

这反差让TA很混乱,TA对于“我到底是什么样的,什么是我”这样的核心议题感到痛苦和迷茫。这时候个体的我处于一种胚芽状态。TA像种子一样,需要等待合适的温度、湿度,在一段促进性环境的咨询关系中才可能被唤醒和激活。


第二阶段:“坏孩子”阶段

它对应克莱因理论偏执分裂位,温尼科特无情地使用客体的时期。这时对应婴儿的第一反抗期,婴儿对妈妈的一切反应都是说不。这是“我”初步形成的过程。

在咨询中,来访者可能感受到外界环境的侵入、打扰、迫害,对外界环境持坚决拒绝的态度。这时候,来访者的攻击性往往很强,内心的声音可能是“滚,离我远一点”!来访者内心正上演着母婴间你死我活的冲突。

来访者为求自保,消极的反抗是跟外界划清界限,有的时候会表现得很生硬。它也对应坎贝尔英雄之旅的孤儿阶段的开启,精神上的试图弑父弑母,甚至杀死所有人,来确定自己的独特性和差异性。


图/Pexels


第二阶段的来访者一般不太容易出现在咨询中,因为这时TA的求助愿望不强烈,但也有例外。如TA在外界遭遇了过多矛盾冲突,带来严重的人际关系痛苦。

但这时的来访者在咨询中很容易脱落,因为TA依从性并不高,原本就处于独立与依恋的矛盾拉扯之中,咨询很容易演变成为来访者和咨询师自恋争夺或者权利争夺的竞争。

来访者很容易对咨询师投射坏母亲意象,咨询师也很容易被投射性认同捕捉,失去判断,认同来访者投射过来的坏妈妈形象,或者咨询师为了自证清白,可以维持好妈妈形象。

无论做根本不能被来访者真正信任的所谓好妈妈,又或是来访者惧怕又不能回避的坏妈妈,咨询师都很难保持自身的胜任力。

这一阶段,来访者最大程度地释放攻击性,很容易在咨询关系层面杀死咨询师。很多被称为边缘特质的来访者,在咨询中闹腾得很厉害,被称之为“咨询师杀手”。这也是咨询师在咨询中遇到最困难的一类来访者。


还有一类,表现相对温和的“坏孩子”。如果来访者能够在团体和关系里以拒绝的方式和团体及关系中共处,来访者会在关系中显得更为自在。这种自在的表现形式是保有“选择不参与”,“选择参与多少”,“可以选择退出”等自由自主的可能性。

这类来访者可能会缺席,但并不是要把咨询关系完全破坏或者中断。TA可能选择一些相对无伤大雅的方式体现其自主性和主体感。如迟到、跟咨询师请假、争辩、偶尔的缺席,但并不伴随咨询关系的中断。


第三阶段:等待或孵化阶段

这一阶段,咨询师容易误解来访者,认为来访者处于被动的或自我封闭的状态,容易对来访者失去耐心。

咨询可能很长时间处于表面停滞的状态,这需要咨询师和来访者给予足够的耐心。来访者在心里尝试划分清晰的边界,分清楚这个感受和需要,到底是满足咨询师还是满足自身。

它是非常精细的阶段,来访者精细地区分自己各种微妙感觉的差别,以及进行主客体的细微区分。

图/Pexels


来访者表现的常常不激烈,带给咨询师的反移情是无聊、困顿,但这是黎明前的黑暗,它是孕育来访者“我”的形成的关键时期。


第四阶段:兴奋阶段

来访者在这个时候有一定的自我概念,也在自我和现实接触中,对现实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兴趣,能够愿意倾听他人,愿意使用客体,对应着温尼科特客体的使用时期。

这时候,来访者能够不再把咨询师当成自体客体,而可能把咨询师当成客体,独立于TA,与TA有不同的情绪、感受和需要,并且能够站在不同角度理解世界,对自我和世界的其他可能性进一步扩展。


TA会发现世界的奇妙,像孩童那样对世界充满好奇,一切都可以是TA的玩具。TA可能会去寻找自己的方式组合、搭配,也许对一些最基本感受,例如自己喜欢吃什么,身体对冷、热的感觉,以及对身体本身进行重新认识,对自己细微感受的能够清晰分辨、描述。

这一阶段,来访者具备一定自我镜映和自我画像的能力。


第五阶段:逐步成熟阶段

来访者可能对自己更加满意,进入到正向自恋的阶段。

这个自恋的标志是来访者既能够自我接纳:无论自身处于什么状态中,不再以他人标准来判断和要求自己,并且能够一定程度上体谅他人和自己的不同,即不强求自己,又不强求他人。这个阶段可能对应的是克莱因的感恩时期。


进一步发展,个体又趋向于新的无我状态,这里的无我,与第一阶段既有相似的表现,又有截然不同的内核,它是形成“我”之后对我的超越。

图/Pexels

当然,所有的理论都只是假说,绝不是真理,它终有一定适应范围和局限性。本文也只是基于我的个人体验和临床咨询工作经验的回顾和总结。

实际临床中,每个阶段并不一定以时间顺序线性呈现,或未必清晰体现,或不同阶段来回跳跃,彼此相互交叉。

本文的总结,一方面是希望提供一个视角,帮助咨询师在咨询中保持觉察,多从咨询师的反移情入手,理解自身:表层风和日丽的咨询关系之下或者暗流涌动,山雨欲来风满楼;表层重复单调的咨询背后,可能孕育希望,柳暗花明又一村。

另一方面,咨询工作的细致、深入和奥妙,她像环境母亲,又像助产士。心理咨询,是奇妙的旅程,咨询师能有幸,见证和陪伴来访者心理层面的慢慢成型,慢慢出生。


编辑:Aurora
责编:Alwaysfifi

点击名片,看看作者的其他文章



点击上图,查看更多专业内容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公众号
👇发送【福利】免费领取课程👇


成熟过程与促进性环境:情绪发展理论的研究,[英]唐纳德·温尼科特

嫉羡和感恩:梅兰妮·克莱因后期著作选,[英]梅兰妮·克莱因

英雄之旅,[美]约瑟夫·坎贝尔

心理治疗中的依恋:从养育到治愈,从理论到实践,[美]David J. Wallin

从经验立场出发的心理学,[德]弗兰兹布·伦塔诺

长青哲学,[英]阿尔道斯·赫胥黎

精神分析引论,[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意识光谱,[美]肯·威尔伯

关系性存在:超越自我与共同体,[美]肯尼思·J.格根


2023年,是成为心理咨询师的好时机吗?丨解读当前行业发展三大现状

自恋的母亲,是孩子一生悲剧的开始

透过《铃芽之旅》浅谈心理学中“门”的意象与“创伤”

“因为害怕被抛弃,我总是率先离开一段关系” | 什么是“投射性认同”?


👇戳阅读原文,了解更多心理咨询师信息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