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心理动力学治疗VS认知行为治疗,从案例看不同治疗技术的区别
来访者:“我都做了XX次咨询了,为什么还不好?!”(这个XX,有时是3、4次,有时是7、8次,有时是十来次。)
我会问他:“你觉得怎么样才能好啊?”
他通常这时会一脸迷茫的样子说:“我怎么知道啊?”
我说:“那你是因为什么来咨询的啊?”
这时他就可以表达出很多原因了。来咨询的原因非常充分,生活中的痛苦、困扰,每个人都不一样。
我说:“所以你是想要解决那些痛苦和困扰,对吗?”
他说:“对啊!不然我来做咨询干什么?”
我会接着问:“那你觉得我们已经有的这几次咨询过程,发生了什么啊?”
他说:“我告诉你我的事情,你问了我一些问题,我回答了你的问题。我已经把我知道的都告诉你了。”
我接着问:“都告诉我之后呢?”
他说:“可是我现在还是没好啊。”
我笑着说:“原来都告诉我你就可以好啊。”这当然是句玩笑话,所以我接着问:“那你期望我在咨询过程中施展哪些魔法呢?”
其实在与每个来访者工作的初始评估阶段(头1-4次),我都会给来访者大概介绍一下心理咨询是怎样工作的。很肯定的一点是,“咨询过程绝不是来访者说给咨询师听,然后duang地一下子,奇迹发生了的过程”。
首先,来访者自然会描述TA来咨询的原因——必然是TA感到痛苦或者困扰的地方。咨询师也肯定会花很长的时间倾听。如果不花足够长的时间倾听的话,怎么可以做到理解来访者呢?
有的来访者会幻想咨询师可以记住自己说过的每一句话,这实际上也是不现实的期望。咨询师专业的训练并不能使他们突破人类记忆的局限性,记住来访者说过的每一句话。
A女士,一位抑郁非常严重的患者,感觉到做什么事情都没有动力。当她寻求治疗时,她几乎不能工作,每天的活动几乎仅限于在家里躺着,并同时怨恨自己不去做任何需要她做的事情(工作、家务等)。
A女士在寻求治疗时就明确声明自己需要认知行为治疗,因为上一位治疗师是心理动力学治疗师,而她觉得与前治疗师进行了十几次咨询仍然毫无进展,因此从前一段治疗关系中脱落。
因为我兼具心理动力学训练和CBT训练的背景,我通常会在初始访谈时评估来访者的症状对其社会功能的损害程度,以及TA对治疗手段的偏好。
但是还是要回到A女士对行为激活计划的阻抗上,认知行为治疗对阻抗的处理是反复和来访者讨论他们的阻抗,直到他们克服阻抗。
心理咨询不能够让生活中的烦恼消失掉。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就会有各种各样的烦恼。心理咨询只是帮助我们学会怎样更好地应对烦恼,当烦恼可以被更好地应对时,那它就只是烦恼而已,不再是情绪强度非常高的“痛苦”。
我常常听见其他流派治疗师给心理动力学治疗师背上“不作为”的黑锅,他们认为心理动力学治疗师只是坐在沙发里倾听和共情,觉得这些干预技术啥用都没有。
这其实也是为什么心理动力学治疗并不着急对症状进行缓解的原因,因为人格结构决定了个体对问题的应对方式,这些应对方式体现在每一天的每一件事里,而症状不过是那些无效应对的突出呈现。
在A女士在抑郁症状缓解之后,我和A女士讨论了她是否希望结束治疗,还是希望继续讨论她在生活中的痛苦。确认A女士有继续治疗的意愿后,我的治疗策略转成了心理动力学取向的治疗。
A女士的成长经历使她将父母的要求内化成异常严苛的“超我”,这样尽管A女士已经成年,已经可以和原生家庭保持距离,但是她仍然用她内化的“超我”去继续伤害自己。
心理动力学治疗之所以起效,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它给来访者提供了一段新的不同以往的关系,在这个关系中,动力学治疗师极力为来访者重建一个足够好的“养育环境”。
图片:Pexels
编辑:Aurora
责编:Alwaysfifi
点击名片,看看作者的其他文章
点击上图,查看更多专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