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最“臭美”的朝代

三希 印客美学 2023-04-22



懂美学的人,连颜值都会变高


最近一直在安利《长安十二时辰》

也一直在讲中国古代的美学

不过说到古代的美

大家首先可能会想到是宋代

宋词、宋瓷、书法、衣着

真的是高雅的典范了



但是如果说“最臭美”

当之无愧的便是——明朝


为何是明朝?

因为据不完全记载,明朝开始

“臭美”这事才算是真正开始蔓延



为什么说明朝最臭美?


说到“臭美”这事,得先说“流行”。为什么呢?


因为,只是精英阶层的讲究,不能算全民“臭美”。


如何定义流行?流行包含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时间要特定,空间要宽广。它不是几个人之间的同调便可说是流行,而是需要大众的认可,这便与中国古代的“市民文化”息息相关。


 

在中国古代服饰发展史上,明代的服饰,堪称最美。而对于“流行”,估计也是明朝人最有心得。


在明代,尤其是中晚期,流行概念已经深入人心。逐渐庞大的“市民”队伍在追求潮流的社会风尚中,形成属于他们的“市民文化”,将礼制规划下的用色规定放置一旁,寻找自己的“臭美”的方式了。


不过说到明人的臭美风气,可能还真得首先从明太祖朱元璋说起。别看朱元璋长得丑,但是对审美,是抓的很紧的!


我们此前讲过,有落榜生,就是因为长得丑,被朱老大嫌弃。



明朝建国之后,朱老大就亲自狠抓服饰问题。全国官民按各自身份,必须要穿“指定款”,戴错一件首饰,小命可能就……与世长辞了。


话说,野史上还有这样的记载,军官们擅自穿靴子在街上踢球,被朱老大撞见后,统统被当场砍脚。



可以说,朱老大,那是用绳命(别人的)在爱美!


虽说,统一制服是硬性标准,但是老大对美的追求,真的影响了全民审美。


当然,朱老大管的了一时,就管不了一世了。


从明朝中期起,“混搭”却真成了明朝服饰的潮流。比如,后来就流行起来“思密达风”。


明朝成化年间时,朝鲜使团来入贡,结果朝鲜人穿的马尾裙,瞬间就吸引了满朝文武眼球。以至于京城里明朝大小官员纷纷效仿,衙门里常见“马尾裙”招摇,刮了好一阵流行风潮。



十六世纪起,心学等思想的流行,让明朝人的审美观念也更自由。外加强大商品经济的良好打底,明朝的服饰文化,也得以突飞猛进。等到明朝中晚期时,更是美到华丽转身。


于是“混搭风”大行其道,想怎么穿,就怎么穿,想怎么臭美,就怎么臭美。各类华贵衣服,甚至连锦衣卫等特殊职业服装,只要你有钱就可以开心cosplay。至于风险嘛,当然还是有的,但为了“时尚”也不是什么稀罕事。



明朝是最追求时尚的朝代?


“男子服锦绮,女子饰珍珠,是皆僭拟无涯,逾国家之禁者也。”(明)张瀚《松窗梦语》


晚明的市镇是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消费带来变化,不论你是士人、商贾还是百工平民,只要你在市镇之中生活,都会被一股神秘的潮流裹挟,我们后世定义下的“市民阶层”对精神需求和生活质量的追求渐行渐盛。

 

 △明 张翀 《春社图》


市民阶层中,追赶着华服新妆的女性们,成为一支主力军。在她们的影响下,服饰附带的色彩属性一同卷入流动风潮。

 

“留都妇女衣饰,在三十年前,犹十余年一变。迩年以来,不及二三岁,而首髻之大小高低,衣袂之宽狭修短,花钿之样式,渲染之颜色,鬓发之饰,履綦之工,无不变易。”(明)顾起会《客座赘语·服饰》



出门,脑袋上不挂个3斤黄金,都害臊!


当然,这是开玩笑,但是,贵妇们的头饰是真的越来越沉。



普通士大夫家的女眷们,首饰就常见价值四百多两白银,甚至还有价值千两的。这类天价首饰,形状也常是“粗巨异常”。



从丰富的世俗娱乐到细致的衣食住行,无问良贱、无问地域,每个人都追求着“时尚”的最前沿。


穿金戴银,不在话下。


在“永乐盛世”,即使明成祖朱棣的衣服,也常用三梭布制成,并非全是绫罗绸缎。而到了明朝中期后,江南稍有点钱的家庭,基本都是全身名贵丝绸。


女性,也因为社会阶层的松动,获得了更多的生活空间,尤其是各地的才媛们。

 

闺塾庭院里的开馆教学的女先生、鲜花店与绸缎铺里的妇女、择吉风水的小馆里的堪舆师、还有青楼台榭的优伶舞姬。


 △明 仇英 《清明上河图》局部(笔者拍摄于湖南省博物馆)


明代的女性文学创作风靡一时,在她们的诗歌中,女性的社交方式发生了变化,小小的庭院开始困不住女性的活动,和其他的文人一样,部分女性开始走出闺阁,游山玩水、一同观戏,形成定期交流的文学组织,属于她们的社会网络悄然开张。

 

据载,每到采摘兰花的时候,女孩们纷纷登画船游湖,诗社的各位女性便穿着相似的衣服梳着同样的发髻,一起畅游作诗。


△明 仇英 《清明上河图》局部(笔者拍摄于湖南省博物馆)


△明 仇英 《清明上河图》局部(笔者拍摄于湖南省博物馆)


“厌常喜新,去朴从艳……余乡二三百里内,自丁酉至丁未,若辈皆好穿丝绸绉纱湘罗,且色染大类妇人,余每见惊心骇目。”(明)李乐《见闻杂记》

 



  明朝流行色有什么?


中国古代没有潘通,也没有WGSN

找寻流行色彩的踪迹着实需要下些工夫

晚明的经学家们常常对着新生的“俗文化”们吹胡子瞪眼

即便如此,也阻止不了着市民文化的“软件”提升

随着印刷行业的硬件加持

于是描绘上到官员贵族下到平民百姓的Daily life的世情小说与风俗画

便大量进入人们的视线

而流行色彩的蛛丝马迹

就隐匿于这些作品之中



No.1 翠蓝



首先荣登榜首的是“翠蓝”色和它的旁支亲属们。


翠蓝,顾名思义,是一种犹如翠玉一般鲜嫩而通透明亮的蓝色。和传闻中的“雀头三蓝“一样,都是蓝青二色不同比例的协商结果,具有纯粹的视觉美感。


明代文人笔下,“翠蓝”出现在生活的各处,有“翠蓝缎子裙”“翠蓝销金箍儿”“翠蓝十样锦百花裙”“翠蓝袍”“翠蓝琉璃珠”等等,《金瓶梅》、《三言二拍》等小说里以翠蓝作色的以服饰为主,而蓝色色系则占据了各类市场。


除了文学作品,明人的画作之中,“翠蓝”的登场也十分频繁。在仇英的《清明上河图》里,几乎每两位女性人物之间就有一位着蓝色衣裳。青楼、台榭的女性服饰色彩则更为丰富大胆,但蓝色绝不会缺席。


  △明 仇英 《清明上河图》局部(笔者拍摄于湖南省博物馆)

 

△明 仇英 《人物》立轴局部(藏故宫博物院)


综而言之,“翠蓝”一系可以说是明朝流行色中的Top1。

 

No.2 丁香淡紫



丁香淡紫又称紫丁香色,是紫丁香花开时白紫相间的一种自然色彩,柔和、舒适、优雅,与莫兰迪色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明 仇英 《清明上河图》局部(笔者拍摄于湖南省博物馆)


△明 仇英 《清明上河图》局部(笔者拍摄于湖南省博物馆)


明代印染工艺发达,宫廷有专设的颜料局,来满足皇室的审美需求。民间则有专门从事家庭手工业的女性,其中有些人便以此为生。“紫丁香色”于是被印染在各式绢布材料上,加工成衣服、被褥、头饰,书写在笔记小说之中。

 

No.3 鹅黄



鹅黄可以说是流行时间跨度最大的一种传统色彩了,在中国古代,唐宋至明清的各类作品中,“鹅黄”被提及的概率绝对大于明天早上小印吃三明治的概率(一周中几乎有五天,另外两天是自暴自弃睡过早餐part)。


其实到当代,每隔一段时间,“鹅黄“色便会成为设计师考虑的用色对象,还记得2019年春天伊始,去商场逛一圈就能收获许多“鹅黄”色的衣装。


明代,自然也不例外。像是“鹅黄玻璃”、“鹅黄绢帛”、“鹅黄杯”、“鹅黄罗衫”,翻开明人的著作,大概能数到明年。


所以鹅黄是什么颜色?


其实,所谓鹅黄,大概可以分为两种,一种就是“丑小鹅”们绒毛的颜色——一种淡淡的黄色,而另一种则是鹅嘴的颜色,微微偏红,总之不论是哪一种,都来源于“雏鹅”这一命名主体


△明 成化斗彩葡萄纹杯(藏首都博物馆)其中藤蔓叶下点缀有鹅黄


△明 仇英 《仕女》立轴局部(藏故宫博物院)

 

Top3以外,粉嫩的桃红、耀眼的鹦哥绿、深沉的葡萄紫、清新的粉绿也受到明代潮人的一致喜爱。


都说潮流是个圈,武陵台榭一曲歌舞,我们耳熟能详的静谧蓝、极光紫、薄荷绿的明代亲朋们缓缓打出一个“Hi”↓


△明 仇英 《清明上河图》局部(笔者拍摄于湖南省博物馆)

 



臭美之心,人皆有之

你是个臭美的人么?

评论区说说吧!


 

 

主要参考文献:

姚建根著,陈灿国 编:《江南城镇通史(明代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07月。

[明]陆粲  顾起元 撰:《庚巳编 客座赘语》,中华书局,1987年4月。

张志云:《礼制规范、时尚消费与社会变迁:明代服饰文化探微》,华中师范大学,博士论文。

王涛锴:《西湖梦寻:17世纪杭州士人的社会网络与文化生活》,南开大学,博士论文。

周一丹:《明代苏州画家笔下的江南日常生活》,苏州大学,硕士论文。


看一场艺术的展览   访一些有趣的人

推一个美好的物品  办一场文艺活动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印客美学 id:ink20160101

 商务合作 微信号   shaohe0102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