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唐宫夜宴》:真实的盛唐舞乐,到底多惊艳?

雪地菠萝 印客美学
2024-08-31

最近,一个舞蹈节目引发了争议。

“鬓云欲度香腮雪,衣香袂影是盛唐”。作为河南春晚里成功火爆出圈的节目,《唐宫夜宴》展现了大唐的盛世风韵。


不过,正当我们为这出神入化的唐代美女心动时,有细心的网友却觉得眼熟。

网友指出《唐宫夜宴》与央视节目《国家宝藏》“撞脸”——二者的节目片段中,表演者都着唐装,展现唐代宫廷舞乐。


对此,《唐宫夜宴》的导演组与央视都发表了声明。

河南卫视春晚导演组认为《唐宫夜宴》是改编自郑州歌舞剧院同名作品

而央视文艺则“鼓励文艺节目在借鉴交流中创新”,并认为这种做法与抄袭有本质区别。


舞蹈是抄袭,还是模仿?我们暂且不论。

单从节目本身来看,《唐宫夜宴》的确以创新的手法抹去时间遗留的灰尘,展现出历史风韵与独具魅力的大唐文化。



《唐宫夜宴》火出圈:
复活了的博物馆

《唐宫夜宴》以夜宴的乐师为主角,展现了唐朝少女们从准备、整理妆容到最终演奏的过程。

一开始,14位丰腴的唐朝少女怀抱乐器,奏响音乐。她们身穿红绿襦裙,娇憨可爱。


小碎步走过千里江山,越过彩墨渲染的山岭,练习着将要献上的歌舞。胖嘟嘟的舞者们拿着不同的乐器,舞动起来仙气飘逸。


当她们结束练习,来到飘着金鱼的故宫时,演出就正式开始了。

舞台一改之前轻松欢愉的氛围,女儿们收起稚气,伴着音乐婀娜起舞。场面变得宏伟壮观,大唐繁盛华丽的场面被体现得淋漓尽致。


《唐宫夜宴》仿佛一场“博物馆奇妙之夜”,处处都可以看到文物宝藏的影子。

其中有不少可以挖掘的地方。

比如仕女的造型。侍女们的造型在很大程度上是借鉴了唐三彩陶俑的造型样式。 


宽大的裙摆,让整体造型看起来甚至有一些“憨态可掬”。

△白石彩绘散乐图浮雕,河南博物馆藏

而风格化十分明显的服装设计又别有用心。

低纯度的红绿配色,既醒目独特,又不显得土气。非常适合舞台演出的效果。


另外,细心的网友们也发现表演之中出现了许多“国家宝藏”。

比如“妇好鸮尊”,它是迄今发现最早的鸟型酒尊。

作为河南博物院的镇院之宝,它也曾经登上过《国家宝藏》。态威严双翅敛羽,两足粗壮有力被称作古代战神的象征,拥有昼伏夜出的天性、击而必中的本领。


再如莲鹤方壶,这件莲鹤方壶无疑最能表现春秋青铜工艺的精湛。

通高126.5厘米的它出土于1923年,壶身上以浅浮雕工艺制作的纹饰,是传统文化的瑰丽。珍贵如它,是中国首批禁止出境展览的文物。

在《唐宫夜宴》中, 它昂首振翅,翘首望向远方,在一众文物中清冷威严。


此外,贾湖骨笛也值得一提。

作为《唐宫夜宴》中唯一一件乐器文物,它音域很广,不仅能够演奏中原传统乐曲,也能够演奏富含变化音的少数民族及外国乐曲。



除此之外,还有唐三彩。

作为墓葬品出场的它,逼真的造型与釉面的瑰丽让它成为世界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丝绸之路上,也可见其痕迹,古代匠人高超的工艺一步步打造盛唐的风味,展开中国文化的画卷。


除了文物“硬货”,画卷也被悄然融入到舞台之中——出了宫门,在山河里舞蹈,唐朝的舞乐可不仅仅呆在宫廷。


你可以看到书画界的“老网红”——千里江山图。

这件北宋画家王希孟传世的唯一作品,以青绿色绘祖国的五千年的秀丽河山。


除此之外,还有描绘唐代女性的两幅代表性画卷——《簪花仕女图》与《捣练图》。

《簪花仕女图》描绘的是贵族妇女,她们闲适、优雅而慵懒。画中的贵族小姐身着轻柔透亮的薄纱披肩,仿佛下一刻便能一起舞乐。



如果说簪花仕女图是唐代贵妇们的生活,那么捣练图便是唐代城市妇女们的日常了。这幅画描绘了唐代城市妇女在捣练、理线、熨平、缝制劳动操作时的情景。

几世朝代变迁,《捣练图》一直在中国辗转,自1860年的大火,让它被带去远方,至今藏于美国波士顿博物馆。


文物传承独特的历史文化,记载中国的灿烂文明。

《唐宫夜宴》中的文物虽没有一一列举,但这些历史的遗物经过岁月的洗礼,它们斑驳的痕迹沉淀千年厚重。



盛唐歌舞,是顶峰?


《唐宫夜宴》其实是对唐宫生活的还原,而作为文化大繁荣的重要时期,唐代可以说是“古代舞蹈艺术的巅峰时期”。

这一时期舞蹈,的确是可圈可点。

“飘然转旋回雪轻,嫣然纵送游龙惊,
小垂手后柳无力,斜曳裙时云欲生。”

诗作向来是艺术的最好见证者,唐玄宗亲自参与创作的《霓裳羽衣舞》就是典型。

舒缓而典雅,宛若仙子。

除了传统的北方宫廷舞,少数民族特色的舞蹈特色更是值得一提。

由于唐代民族融合繁荣,少数民族舞蹈也进入中原。


比如胡旋舞,这种舞蹈融入了西域风格,极为追求高难度的舞蹈表现——大胯连步跳、大幅度弯腰、腾跃等等。

“胡旋女,胡旋女。心应弦,手应鼓。
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飘转蓬舞。”

不同于中原舞蹈的婉约,胡旋舞以刚柔并济、舞姿矫健豪迈的舞姿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见偶尔半醉官人,趁着酒兴与人跳一曲劝酒舞,推杯换盏间,尽是风流。


由于唐朝奉行文化开放,再加上民族融合,文化高度繁荣,舞蹈也就在交流碰撞中达到了巅峰。

如此丰富的舞蹈盛况,很快从宫廷贵族专享,发展为“全民皆舞”。

群众性舞蹈活动更为普及和繁盛,人们将歌舞融入到生活里,成为一种司空见惯。

“春江月出大坪堤,
堤上女郎连袂行。”

秀坊乐楼,山野河岸,街道空地,都可见舞蹈的身影。当春暖花开,哼着小调,踏地作节拍,起着唐朝的盛世之舞。

舞蹈的全民化也诞生了不少全民偶像。

因此,舞蹈家的数量在唐代达到顶峰。

杨贵妃、安禄山、公孙大娘、念奴、张云容、谢阿蛮等,可都是当时最受追捧的“爱豆”!


宴享游乐、民俗节日,舞蹈更是参与其中,各种表演活动让人看花了眼——单人solo的“莺歌啭”,双人Battle如“解红舞”。

还有群舞如“兰陵王”、“神宫大乐”等等。

再说形式华丽、规模宏大的宫廷燕乐当属“九部伎”、“十部伎”、以及各地进京献演的“四方乐舞”。

内容丰富、技艺高超的表演形式则如“健舞”、“软舞”、“歌舞戏”等。

喜欢怎么样的舞蹈各凭喜好,各取所需。



与舞蹈共同繁荣发展的,还有音乐。

人的修养,始于学诗,止于学乐。唐朝对音乐文化极高的包容性,以兼收并蓄的姿态让各种音乐汇聚一堂。

官方力图中兴“雅乐”,《大唐郊祀录》的整理成为唐德宗整备礼制的重要文献。

与此同时,民间通俗音乐也不断发展。

百姓日常的生活更加本色朴实,贴近生活,文人才子们更是在其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他们“抚琴倚歌,唱诗入乐,翻新民歌”,拓展着音乐的审美边界。


在此期间,唐朝还创立了教坊,专门培养乐工。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唐代独特的乐器也是别具一格——琵琶、箜篌、笙、筚篥……虽然其中一些已无法聆听,但我们仍可以从诗文之中感受它们的灵动。 


可叹的是,唐朝舞乐的发展终止于天保末年。

这此后唐朝国力衰退,战乱不断,而安史之乱的爆发,直接扼杀了唐朝的发展,严重摧毁了唐朝音乐文化的繁荣。



盛名下的必然

为什么舞乐在唐朝能够发展到鼎盛?

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至唐而臻于极盛却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原因汇集的必然。


首先是千年的历史传承与开放的文化交流。

中国传统舞蹈,端庄婉约,而唐与周边邻国的往来频繁,不仅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舞乐上也带来了独特的艺术文化。

当他们的舞蹈来到街边上演,民间的艺术家们留心模仿,传播创新,在民间,在宫廷不断发展,达到鼎盛。

相比于南北朝时期,唐朝的社会风气较为开放。

人们对外来文化的接受度达到了中国封建文化的顶峰,唐朝的舞乐也因此得到多元化,开放性的发展。


大量异域舞乐的传入也引起了“胡化”之风的兴起,不仅使乐舞的形式更加丰富多彩,同时给也因魏晋动乱而散失残缺的中原舞乐注入了新的活力。

比如《霓裳羽衣》其乐曲是在继承汉代的相和大曲的基础上,唐明皇部分吸收《婆罗门曲》创造的。

汇百川,终成海。


其次,是官方的“推波助澜”。

吸取了隋灭亡的教训,唐统治者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强大,因此非常重视舞乐对于“政教”的作用,同时又十分强调其艺术性。

在中国封建王朝中,唐代是唯一一个由官方推动对舞蹈艺术进行整理和创作的朝代。

舞乐与政治活动、外交紧密结合,也是历史中鲜有的。


尤其是唐玄宗对歌舞的日渐沉迷,大张旗鼓的倡导舞乐艺术的发展,舞乐也借唐玄宗也登上历史的高峰。

在唐代时,还设有专门掌管宫廷及社会音乐舞蹈发展的机构——"太乐署"。

灿烂暖烛星,不夜长安城

这一机构原本是专门负责宫廷内部音乐及舞蹈的创作的,后来"太乐署"中又增加了两个机构——

专门负责训练宫廷内部的歌舞艺人的梨园,负责在社会上招募和培养歌舞艺人的教坊。

这种系统培养“官方艺人”的形式,不得不感慨,还是唐祖们会玩。


舞蹈是人类最早的表达形式,不仅见证人类的古早的交流文化,也伴随着人类的发展,不断扩大融合,直至今日。

而《唐宫夜宴》的惊鸿一瞥,则又使我们忆起盛唐气象。



从古人的艺术之中汲取精华,探索传统的古韵。

踏着前辈的足迹去复原盛唐之乐,无论是否涉嫌抄袭,我们也希望这种高质量的节目能多一些。



【视频号推荐】
欢迎关注印客美学视频号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




看一场艺术的展览   访一些有趣的人
推一个美好的物品  办一场文艺活动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印客美学 id:ink20160101
 商务合作 微信号   shaohe0102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印客美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