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成果|京津跨域通勤特征与职住空间分布研究
京津跨域通勤特征与职住空间分布研究
图1 北京与天津之间的高铁联系及高铁车站
通勤是指在一个人在居住地与工作地或上学地点之间发生的周期性的移动,多数情况下,这种出行不会超出居住地所在的城市边界。在区域内不同城市间分工合作加深以及城际交通基础设施压缩时空距离这两种作用的影响下,跨越行政区边界进行较长距离通勤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并开始受到关注。
通勤数据通常从居民出行调查数据中可获取,但跨域通勤人群在总体中的分布相对较为稀疏,通过家访调查方式难于获得足够数量的研究样本。本文使用百度地图慧眼时空大数据,识别居住地和工作地分别位于北京和天津市域范围内的人群,对该类型人群的通勤特征、社会经济属性进行分析,总结跨域通勤的特点,并结合职住空间分布、区域交通可达性进行关联分析,指出跨域通勤的热点区域以及在交通上应当具备的条件,并对在区域融合背景下如何进一步服务跨越通勤、引导跨域通勤合理发展提出建议。
互联网位置大数据同传统居民出行调查数据相比,具有获取数据时间长、位置精度高、样本量大等特点,在城市规划及城市交通规划中常用于空间结构、职住通勤、出行OD的分析。结合土地使用功能、POI标签、搜索标签等多种数据源,百度地图慧眼挖掘用户画像,具备对特定人群进行画像分析的能力。
基于百度慧眼时空大数据对用户日间最长停留地与夜间最长停留地的识别能力,并结合土地使用功能、POI标签等数据源,挖掘城市居民的就业地与常住地,筛选京津跨域通勤的人群。按照周通勤频率上的差异,将通勤类型划分为周通勤和日通勤两种模式。提取特征并基于区域集聚汇总,形成群体用户画像。
图2 数据分析流程图
图3 不同周通勤次数的通勤者数量分布
在北京与天津之间存在跨域通勤的总人数为3.7万人,通勤频次为3.57次/周,按周通勤次数统计通勤人数,可以发现通勤人数随通勤次数增加呈现出下降趋势。将每周通勤次数小于6次定义为周通勤模式,6次以上(含6次)定义为日通勤模式,则通勤者中符和日通勤模式的人数为0.85万人,符合周通勤模式的为2.89万人。周通勤人数远大于日通勤,为日通勤的3.4倍。
图4 不同流向频次通勤者人数
通勤者画像
图5 京津间通勤人群社会经济特征
图6 京津不同流向通勤人群年龄分布
图7 京津不同流向通勤人群收入分布
图8 京津不同通勤频率人群收入分布
通勤距离
以职住地间的直线距离作为通勤距离,得到日通勤模式和周通勤模式的通勤距离分别为86.3公里和106.7公里。从两种模式分区段距离分布看,60-120公里区间内,两种模式的出行比例基本相当,均为58%左右;在0-60公里区间,日通勤模式所占比例更高;120-180公里区间,则周通勤模式占比更大。通过两种通勤模式的以5km间隔为区间的距离分布曲线,可更加明显的看出,在120公里以后,日通勤模式占比已开始显著下降,而周通勤模式在120-140公里区间仍有较大的占比。周通勤模式者可比日通勤模式者承担更远的出行距离。
比较周通勤模式与日通勤模式的空间分布图可以看出,周通勤空间分布模式与日通勤空间分布模式基本类似,出行密集集中在北京中心城区-通州区-武清区-天津中心城区-滨海新区的走廊上,以及天津北部宝坻、蓟县、宁河与北京的联系。进一步提取日通勤中60公里以下出行距离部分,可发现这部分出行主要分布在京津两地毗邻地区间,如武清-通州、蓟县-平谷之间的联系。
图9 日通勤模式与周通勤模式出行距离区间分布
图10 北京与天津间不同通勤模式的出行距离分布曲线
市域职住空间
天津居住北京就业职住空间分析
将通勤者居住地和工作地集聚到街道层面,可以看出,日通勤模式相对更加集中,而周通勤模式在范围上比日通勤模式更加分散。日通勤模式天津一侧的居住地最集中的区域都在武清区境内,与北京紧邻的武北地区以及有京津城际经过并设站的武清城区是去往北京就业人群最集中的地区。周通勤模式中,在天津居住的人群除武清区外,京沪高铁上天津南站周边西青区的部分区域以及滨海新区居住环境较佳的生态城区域和泰达生活区附近都是居住集中度高的区域。泰达和西青地区同时也是就业岗位集中的地区,显示出通勤者工作日就近居住的特征。
北京居住天津就业职住空间分析
典型区域职住空间分析
从前面对比可以看出,武清区由于临近北京,同时位于京津之间的联系走廊上,并且城际经过并在此设站,因此与北京的联系优势非常突出。在各区中既是前往北京就业人群最主要的居住地,也是北京前往天津就业人群最主要的目的地。从武清出发的等时范围图可看出,由于京津城际可大幅缩短旅行时间,因此从武清出发到达北京市中心城区主要区域的时间都可控制在2小时以内,而在北京市内通勤中,2小时左右的单程通勤时间非常常见,因此从旅行时间角度看,在北京工作的人在此就业具有一定的优势。
图18 以武清城区为中心的不同时间段公共交通通达范围
图19 在武清与蓟县居住的通勤者在北京的就业地分布对比
讨论与启示
通过分析京津之间跨行政区通勤人员的通勤特征和空间分布,可以得到如下一些启示:
(1)城际之间通勤,一般通勤链复杂,时耗长,以城际铁路为核心的公共交通出行可大幅缩短旅行时间,但相对需要多次不同交通方式间的转换。应针对跨越的城际出行,推进出行及服务(Mobility as a Service)的试点,整合高铁与跨行政区的城市轨道交通、城市公共交通包括网约车、共享单车,提高出行者效率和体验,降低跨域出行的成本。
(2)重视跨域地区常规公交建设。京津间毗邻地区间存在者较为密切的通勤联系,而相关区域缺乏密切的常规公交线路联系,对于往来两地间的通勤者出行造成不便。
(3)重视研究跨域的交通出行特征并以此为基础开展区域一体的综合交通规划。目前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及专项规划均以行政区为单位编制,相关规划中虽然包括对区域以外地区联系的内容,但往往流于形式,在研究深度和可行性上弱于区域内部,应开展跨域的交通调查工作,获得相关出行的准确信息,在此基础上开展跨行政区的交通规划。
(4)在京津冀一体化规划纲要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其中的核心任务,各区域应在已有基础上承担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重视产业区生活配套设施建设,吸引长距离通勤人口本地居住,减少超长距离的极端通勤。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