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最新成果|京津跨域通勤特征与职住空间分布研究

百度慧眼&天规院 百度地图慧眼 2019-09-12

百度慧眼天津规划院联合创新实验室是百度地图慧眼与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共建的联合创新实验室。双方发挥各自的资源、技术优势,形成一系列具有行业前瞻性、实用性的研究成果,并促进研究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双方联合研究的领域包括:城镇化发展动态监控与预测、城市空间诊断、评估与模拟、人工智能与城市智慧管理、城市空间决策支持与业务咨询、国土空间规划新技术等。


京津跨域通勤特征与职住空间分布研究


引言


随着京津冀区域一体化进程加速,北京与天津之间的人员往来日益紧密。京津城际铁路自2008年开通客流量稳步提升,目前已达到8-9万人次/日;武清城际车站发送量由开通之初的日均不足千人,增长到目前的1万人次/日。城际铁路工作日客流具有明显的早晚高峰,与城市交通出行的时间分布接近,表明通勤客流在其中占有相当的比例。

图1 北京与天津之间的高铁联系及高铁车站

通勤是指在一个人在居住地与工作地或上学地点之间发生的周期性的移动,多数情况下,这种出行不会超出居住地所在的城市边界。在区域内不同城市间分工合作加深以及城际交通基础设施压缩时空距离这两种作用的影响下,跨越行政区边界进行较长距离通勤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并开始受到关注。

通勤数据通常从居民出行调查数据中可获取,但跨域通勤人群在总体中的分布相对较为稀疏,通过家访调查方式难于获得足够数量的研究样本。本文使用百度地图慧眼时空大数据,识别居住地和工作地分别位于北京和天津市域范围内的人群,对该类型人群的通勤特征、社会经济属性进行分析,总结跨域通勤的特点,并结合职住空间分布、区域交通可达性进行关联分析,指出跨域通勤的热点区域以及在交通上应当具备的条件,并对在区域融合背景下如何进一步服务跨越通勤、引导跨域通勤合理发展提出建议。


数据与方法


互联网位置大数据同传统居民出行调查数据相比,具有获取数据时间长、位置精度高、样本量大等特点,在城市规划及城市交通规划中常用于空间结构、职住通勤、出行OD的分析。结合土地使用功能、POI标签、搜索标签等多种数据源,百度地图慧眼挖掘用户画像,具备对特定人群进行画像分析的能力。

基于百度慧眼时空大数据对用户日间最长停留地与夜间最长停留地的识别能力,并结合土地使用功能、POI标签等数据源,挖掘城市居民的就业地与常住地,筛选京津跨域通勤的人群。按照周通勤频率上的差异,将通勤类型划分为周通勤和日通勤两种模式。提取特征并基于区域集聚汇总,形成群体用户画像。

具体提取方法见下图:

图2 数据分析流程图

图3 不同周通勤次数的通勤者数量分布

在北京与天津之间存在跨域通勤的总人数为3.7万人,通勤频次为3.57次/周,按周通勤次数统计通勤人数,可以发现通勤人数随通勤次数增加呈现出下降趋势。将每周通勤次数小于6次定义为周通勤模式,6次以上(含6次)定义为日通勤模式,则通勤者中符和日通勤模式的人数为0.85万人,符合周通勤模式的为2.89万人。周通勤人数远大于日通勤,为日通勤的3.4倍。

图4 不同流向频次通勤者人数


 跨域通勤特征


通勤者画像

京津间的通勤者主体为男性,约占全部通勤人数的3/4;年龄段以25-44周岁中青年人群为最主,占全部通勤者的70%以上;专业技术人员占到全部通勤人群的近一半,达到46%,其次为个体经营业者和文职人员,各占20%;通勤人群收入普遍较高,月入20000元以上者占1/3。

图5 京津间通勤人群社会经济特征

更进一步分析还可发现,天津居住北京就业的人群比北京居住天津就业的人群更年轻、收入更高;日通勤人群比周通勤人群收入更低。

图6 京津不同流向通勤人群年龄分布

图7 京津不同流向通勤人群收入分布


图8 京津不同通勤频率人群收入分布


通勤距离

以职住地间的直线距离作为通勤距离,得到日通勤模式和周通勤模式的通勤距离分别为86.3公里和106.7公里。从两种模式分区段距离分布看,60-120公里区间内,两种模式的出行比例基本相当,均为58%左右;在0-60公里区间,日通勤模式所占比例更高;120-180公里区间,则周通勤模式占比更大。通过两种通勤模式的以5km间隔为区间的距离分布曲线,可更加明显的看出,在120公里以后,日通勤模式占比已开始显著下降,而周通勤模式在120-140公里区间仍有较大的占比。周通勤模式者可比日通勤模式者承担更远的出行距离。

比较周通勤模式与日通勤模式的空间分布图可以看出,周通勤空间分布模式与日通勤空间分布模式基本类似,出行密集集中在北京中心城区-通州区-武清区-天津中心城区-滨海新区的走廊上,以及天津北部宝坻、蓟县、宁河与北京的联系。进一步提取日通勤中60公里以下出行距离部分,可发现这部分出行主要分布在京津两地毗邻地区间,如武清-通州、蓟县-平谷之间的联系。

图9 日通勤模式与周通勤模式出行距离区间分布

图10 北京与天津间不同通勤模式的出行距离分布曲线

市域职住空间


天津居住北京就业职住空间分析

将通勤者居住地和工作地集聚到街道层面,可以看出,日通勤模式相对更加集中,而周通勤模式在范围上比日通勤模式更加分散。日通勤模式天津一侧的居住地最集中的区域都在武清区境内,与北京紧邻的武北地区以及有京津城际经过并设站的武清城区是去往北京就业人群最集中的地区。周通勤模式中,在天津居住的人群除武清区外,京沪高铁上天津南站周边西青区的部分区域以及滨海新区居住环境较佳的生态城区域和泰达生活区附近都是居住集中度高的区域。泰达和西青地区同时也是就业岗位集中的地区,显示出通勤者工作日就近居住的特征。

日通勤模式中,北京一侧就业集中区域主要集中在通州、大兴和丰台等北京南部靠近天津方向的地区,其中亦庄、丰台总部基地等地区就业集中度高。周通勤模式中,除上述日通勤就业集中区外,北部的中关村、上地区域的就业集中度也较高。


北京居住天津就业职住空间分析

在北京居住-天津就业流向中,日通勤分布的空间范围与周通勤一致,相对也更加集中。北京日通勤者除中心城外围地区外,通州紧邻武清地区集中度也较高。周通勤者中,北京北部区域的居住者明显多于日通勤模式。
在天津一侧,除武清区外,其他紧邻北京地区也都有就业集中区分布。此外滨海新区以及津滨走廊上的空港开发区、开发区西区、泰达等也都有就业岗位集中分布。此外,位于宁河的清河农场区域,由于行政上隶属北京,相关工作人员居住地在北京,并实行轮休,因此以该地区也为主要的就业地点。


典型区域职住空间分析

从前面对比可以看出,武清区由于临近北京,同时位于京津之间的联系走廊上,并且城际经过并在此设站,因此与北京的联系优势非常突出。在各区中既是前往北京就业人群最主要的居住地,也是北京前往天津就业人群最主要的目的地。从武清出发的等时范围图可看出,由于京津城际可大幅缩短旅行时间,因此从武清出发到达北京市中心城区主要区域的时间都可控制在2小时以内,而在北京市内通勤中,2小时左右的单程通勤时间非常常见,因此从旅行时间角度看,在北京工作的人在此就业具有一定的优势。

从与蓟县居住北京就业者的对比情况看,武清通勤者的就业范围基本上涵盖了建国门外CBD、亦庄开发区、中关村、上地等就业岗位集中的地区,而蓟县就业者的就业范围则主要分布在北京城区外围道路条件较好的地区。

图18 以武清城区为中心的不同时间段公共交通通达范围

图19 在武清与蓟县居住的通勤者在北京的就业地分布对比


讨论与启示


通过分析京津之间跨行政区通勤人员的通勤特征和空间分布,可以得到如下一些启示:

(1)城际之间通勤,一般通勤链复杂,时耗长,以城际铁路为核心的公共交通出行可大幅缩短旅行时间,但相对需要多次不同交通方式间的转换。应针对跨越的城际出行,推进出行及服务(Mobility as a Service)的试点,整合高铁与跨行政区的城市轨道交通、城市公共交通包括网约车、共享单车,提高出行者效率和体验,降低跨域出行的成本。

(2)重视跨域地区常规公交建设。京津间毗邻地区间存在者较为密切的通勤联系,而相关区域缺乏密切的常规公交线路联系,对于往来两地间的通勤者出行造成不便。

(3)重视研究跨域的交通出行特征并以此为基础开展区域一体的综合交通规划。目前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及专项规划均以行政区为单位编制,相关规划中虽然包括对区域以外地区联系的内容,但往往流于形式,在研究深度和可行性上弱于区域内部,应开展跨域的交通调查工作,获得相关出行的准确信息,在此基础上开展跨行政区的交通规划。

(4)在京津冀一体化规划纲要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其中的核心任务,各区域应在已有基础上承担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重视产业区生活配套设施建设,吸引长距离通勤人口本地居住,减少超长距离的极端通勤。

往期回顾



↙↙↙点击“阅读原文”有机会获得试用权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