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药项目估值过高未必是件好事
虽说近年来,新药研发成本也在快速上涨,客观上拉动了估值和融资规模的上升。尽管如此,市场上的普遍现象,包括大量项目报价高于纳斯达克的类似标的,以及若干明星企业的交易屡创新高,倘若说这一切全部完全合理,恐怕很难服众。
“同写意论坛第71期活动创新药物研发项目的估值”将于3月31-4月1日在苏州举行,鉴于此次会议实际报名人数已超过预定参会人数,目前报名已截止。错过此次会议的朋友们可以通过点击文章下方的“阅读原文”进行下期BD会议的预报名,提前预约第四期课程哦!
对于一级市场的投资者而言,当下中国的生物医药创业氛围,既是一个很好的时代,似乎也是一个很坏的时代。
好的方面自然都了然于心,包括产业氛围、国家政策等诸多方面,同时,近年来市场上的项目数量和质量都有了长足的飞跃,和多年之前不可同日而语,好的投资机会与日俱增。
坏的方面,抱怨声还是不少,其中至少有一点,是各家普遍的感受,那就是:稍微好点项目的价格太贵了。
只谈收益不说风险,这样好吗?
目前中国创新药投资是否有泡沫,很难说清楚。总之是屁股决定脑袋,买家都嫌贵,卖家还觉得卖便宜了,FA还在煽风点火。
虽说近年来,新药研发成本也在快速上涨,客观上拉动了估值和融资规模的上升。尽管如此,市场上的普遍现象,包括大量项目报价高于纳斯达克的类似标的,以及若干明星企业的交易屡创新高,倘若说这一切全部完全合理,恐怕很难服众。
这些交易行情对后来创业者心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就写意君亲身经历,不乏相当数量平平无奇的项目,拿到若干临床前的药效数据,不到一年就敢把估值5倍甚至10倍地往上抬。而且各自的逻辑框架还都能将这些估值自圆其说,谈未来的转让收益和产品销售收入都是信心满满。项目成功率、竞争格局、市场承受能力等众多风险仿佛都抛诸脑后。经常看到这里只能默默对其祝福:你开心就好!
也有辩解的声音认为,中国当前行情就是这样,市场总是理性的,国内项目估值比国外高,又不只有医药行业是这样。早在两三年前就有出现,管理2万亿资产的黑石市值1000亿元,管理200亿的九鼎也值1000亿元。放在医药行业,恒瑞的市值最近不也总在Teva之上吗?
说“市场总是理性的 ”,建议回去翻翻经典的《大癫狂:群体性狂热与泡沫经济》和《这次不一样:八百年金融危机史》,先学习一下英国南海公司和荷兰郁金香泡沫的历史。拿恒瑞和Teva市值比较的,只想说:龙头药企已经上市,而且可以内生增长来提供发展动力,这是多少正在融资的研发型创新药企业可以比拟的?
过高估值的三大隐患
超高估值看上去很美,其实对企业而言未必是好事。除非是甩手交易的一锤子买卖,绝大多数时候,企业融资是为了获得后续的可持续发展,但是过高的估值却可能对企业的未来造成隐患。
首先,理性的投资机构,对于各类型、阶段的企业应有的估值,有自身的预期。尽管作为交易,双方都会有讨价还价的预期,但是前提是报价的差距尚在合理的范围内。从融资企业的视角,可能认为自身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先报个高价,留有一定的还价空间,大家再进一步谈。可是从融资机构的视角,对面企业可能有吸引力,但是优势还需要花时间精力深入了解,如果报价比预期价格高得太多,很有可能对深入了解企业和谈判合理价格丧失了兴趣——某些说法谓之“直接被吓跑了”。企业也失去了进一步沟通的机会。
其次,过高的估值会透支企业未来的成长空间,让后续来者难以为继。创新药的投资是需要一轮一轮跟下来的,VC、PE、大药厂,或者通过IPO,迎来各种类型的资金和机构,接力完成漫长的研发周期,直到获得相应回报。这也就是经常说的创新药高风险、高投入和高回报。在今日的发达国家市场,已经较少看到单一机构从头到尾承担一个创新药的研发投入——事实上几乎没有谁这么玩得起。每一轮资金都有自身预期的投入和回报。倘若前期的企业融资估值过高,甚至达到了后期阶段的价格,事实上也就攫取了后期的回报,但是药却还没做出来,那么后期谁又有意愿来接盘呢?
最后,在中国当前的资本市场环境下,的确,非理性的高估值未必融不到钱。但即使钱到位的,也未必是好事情。过高估值还愿意一头扎进来的,在如今的市场上,只怕更多是那些“土豪的钱”:来自医药行业之外的一些并不熟悉行业发展规律的资金。这其中有多少能真正和研发新药的科学家在一个频道上探讨项目?不能说没有,但恐怕真心不多。这些股东进来后,对企业运营和产品研发的不专业干预等事项,在市场上并不罕见。某些很有前途的项目最终因此而夭折,不能不说是令人遗憾的事情。
的确,对创新药企业予以精准的估值,是相当困难的事。尽管如此,企业,包括已经进入的股东,至少应该做到的是,不要为了短期的利益,坚持过于非理性的估值。投资机构也不要为了争项目,抢成了人傻钱多。毕竟大家共同的目的,是为了到最后真正把药做出来,而不是圈一把钱就走,对吗?
▍相关阅读
▍写意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