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写意人物丨游一中:吸入药还要大力推广,中国要走出自己的路

写意君 同写意 2021-09-24


游一中教授将作为大会主席出席并致辞同写意于2019年9月21-22日举办的第97期活动“吸入制剂产品研发与一致性评价”论坛,限时早鸟价最高可优惠上千元!点击图片立即抢占限量席位↑↑↑



采写 / 写意君

编辑 / 同写意@annie

本文共计2520个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4分钟。

本文是同写意原创作品,转载请在后台回复“转载”。



游一中教授参加今年5月18日由中国药理学会联合同写意举办的“吸入制剂一致性评价国内外专家研究会”现场。


01 中国“气雾剂之父”


游一中教授,被美国气雾剂协会前主席M·A·约翰逊称为中国的“气雾剂之父”。对于这个称号,游教授谦虚地表示:“他们这是看在我投身从事这一领域50多年了。”


在这50多年间,游一中教授架起了气雾剂领域中外间的桥梁:个人举办了多次国际的气雾剂研讨会,把他的私人藏品在国内开展巡回展览,组织到国外考察……


“可能他们觉得,对于一个非本行业的人,却那样积极地推动这个行业的发展,以及健康发展,所以给我鼓励表扬一下。”他所说的“健康发展”指的是30年前参与落实、执行《蒙特利尔议定书》,淘汰氟利昂、保护臭氧层之事。


上世纪60年代后期,游一中开始接触气雾剂,开始试制一些吸入药物。当时,中国刚刚开始这个领域的探索。上海医工院帮助上海信谊药厂、重庆制药七厂、无锡第一药厂生产了我国第一批气雾剂。


“1971年,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发过一个文件,号召全国大搞防治慢性气管炎。”游教授回忆,当时包括钟南山院士等全国很多医务人员是因为这个文件进入到慢性气管炎的防治工作中来。而这“慢性气管炎”就是现在所说的“慢性阻塞性肺病”。


“也正因为这个文件,全国对气雾剂的投入就更多了。后来更是扩大到其他领域,包括化妆品、生活用品,连工业交通用的都有了。”他表示。



02 吸入药还需要大力推广


气雾剂、吸入药在呼吸系统疾病的防治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游教授告诉写意君:“今年中国发布了两份专家共识,都与此相关。”


一份是2月发布的《雾化吸入疗法合理用药专家共识(2019年版)》,另一份是4月发布的《稳定期慢性气道疾病吸入装置规范应用中国专家共识》。


看到国家越来越重视吸入药物,游教授十分欣慰,因为在看他来,在中国吸入药真的需要推广。


“我们做过调查,涉及24个省、100多家医院。总体来说吸入药的使用是不够理想的。——吸入药大概占西药使用比例的1%左右。”他觉得在中国无论医生还是患者都喜欢打针、吃药,“我提了一个口号:‘让病人不吃药不打针,口鼻吸药就治病’,希望能推广吸入疗法。”


推广有很多事情需要做,即包括针对医生、护士、药师这样的专业人员,也包括对患者科普的。


“吸入药和口服、注射剂都不一样,剂型多、装置多,不大容易正确使用。”这当中包括医务人员要合理地选择吸入药。游教授表示,医生开吸入药的时候,首先要看的是病人吸不吸得动。“像肺气肿、膈肌萎缩这样的病人,要是给他开了吸气流速要求高的产品,能有效吗?”


此外,还要让病人正确使用。游教授又举了个例子,临床上很常用到一个吸入药叫都保,使用时要求垂直拿着再旋底盘。“有的人斜着拿,有的横着拿,根本没有旋到足够的剂量。”


“所以要加强培训。”游教授认为,“只要大家了解并看到吸入给药的好处,慢慢就会接受的。”


“印度一个药厂吸入药的品种和产品,比我们国内所有药厂加起来还要多一倍。因为他们的宣传推广做得深,下基层推广,包括到农村、到偏远地区。”游一中教授希望能借着今年发布这两个专家共识的东风,继续加大对吸入药的推广。



03 吸入药:中国要跟着人家走,更要走自己的路


游一中获得过许多荣誉,让他最振奋的,是1978年获得的江苏省科学大会的奖。


“当时我们拿了四个奖,三个项目的,一个我个人的。”项目奖中有一个是当时他们做的一款院内制剂叫喘立平的气雾剂。他们从中药中提取出有效成份——阿托品和东莨菪碱,再加上后来被称为“瘦肉精”的盐酸克仑特罗,做成了喘立平气雾剂。


这个奖给了游一中继续做吸入药的动力。


“三年后,我们做又做了平喘4号。”这些药在临床的疗效非常好,以致于直到十多年过去了,还有病人专门到游教授的办公室,希望能买这个药。


这是游教授为数不多的“制药”经历。但常年在临床,看过世界各国的吸入剂产品的他,非常希望中国在吸入剂领域除了要仿制好的产品,跟着人家走以外,还要有自己的创新。


“现在吸入剂领域很火的概念,双联、三联的,实际上不就是我们几十年前做过的吗?”


当然,在吸入剂领域,国外还有很多值得我国借鉴学习的地方。


游教授认为有两点很重要:“一是专注,二是跨行交叉。”


勃林格殷格翰前几年推出了软雾剂,它的吸入装置是药学人员和材料学、装置学的人联合起来做的,是一种跨学科的技术。“它甚至用了航天技术。”游教授介绍。


这个装置中使用了超细毛细雾化技术,这个技术在航天工程中对燃料用的,使燃料充分燃烧。


然而,这样一个新技术,实际上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开始研究了。


这个例子正是“专注”与“跨行交叉”的典型案例。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例如阿斯利康在做的共悬浮技术,它使得混悬型气雾剂也可以做成复方的。


“我们要走自己的路,就得是跨学科的,可以将军转民、航空、航天的先进技术用到药上来。”他表示。


近年来,吸入剂在国外有着不少进展。除了越来越多的剂型、装置,还应用到越来越多的疾病治疗中。


“欧盟新批了一个用于治疗帕金森综合症的吸入剂。有用于治疗精神病,还有吸入性胰岛素等等。”他最近看过两个视频,讲述的就是用于治疗精神病的吸入剂,“那个装置和以前传统的不一样。”他感慨。


如今,他把吸入剂分成了六大类:吸入气雾剂、干粉吸入剂、雾化液、软雾剂、喷雾剂以及尚待定名的热挥散吸入剂。


“有人前赴后继地到这个领域中来,使它不断前进。”


但他还是提醒,不要一哄而上。


他记得40多年前,当时国内盛行一些疗法,例如卤碱疗法、甩手疗法、鸡血疗法……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南京军区后勤部卫生部的部长曾对他说过一句话:“要慎之于风。”部长说,中国人喜欢刮风的事,注意不要卷进去,一般结果都不好。


这话放到吸入药上也一样,如今吸入药很热门,很多人一哄而上,结果却不见得好。



04 希望再办一个博物馆、出一本书


游一中今年79岁了,他现在每天还在上班:“只要不出差,都会去医院上班。”同时,他还是联合国医学及化学品技术备择委员会的委员。


他成为这个委员会委员时,委员会还叫“气雾剂技术备择委员会”后来叫“联合国环境署医学技术备择委员会”。后来,到了60岁要换人时,联合国要求他留下来,为此特意让他可以不占中国委员的名额。


至今,他已经在这个委员会工作了22年,委员会每年为各国的政府领导提供一份评估报告,评估《蒙特利尔议定书》、《哥本哈根协议》的执行情况。


游教授兴趣爱好不多。“烟、酒、茶、咖啡,我一样不会。不会打牌,不会打麻将,不会下棋,不会卡拉OK,不会跳舞,更不会瑜珈、太极拳。”他唯一的、也是全部的“爱好”就是气雾剂、吸入药。


“我希望在离开这个世界之前再做两件事,一个是办一个吸入疗法的科普博物馆,一个是出一本吸入药物治疗学。”


关于博物馆,他设想了三种形式。


一个是永久性的,可能设在常州。


一个是流动性的。早在80年代,他就开过流动性的气雾剂展览会,将展品装在一个铁皮箱里,一个城市一个城市地走,让观众免费参观。“比如说在各地的文化宫,给我几个房间,我们去布置一下,让大家来参观。”


还有一种就是拍成视频,让那些不能到现场的观众观看。


现在他已经收集了许多东西,世界各国的。有些国外的朋友知道他在收集气雾剂相关的东西,甚至千里迢迢地从美国寄来一百年以前的一些装置。


气雾剂、吸入药显然是他的终身爱好了。



个人简介


游一中教授

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

常州市临床药学中心主任药师、

中国颗粒学会吸入颗粒专委会名誉主任


1959年参加工作,长期从事感冒、哮喘、慢阻肺的防治科研,气雾剂推广等工作。近20年加入保护臭氧层及临床药学推广工作。

曾获科技成果26项、专利8项,主编《中国药师海外游学札记》、《吸入制剂药物治疗的药学监护》、《临床药理学》、《中国气雾剂工业、产品及市场》、《医用气雾剂》。参编《变态反应学》,《呼吸药理学与治疗学》、《气雾剂手册》等书籍。

1997年以来先后任联合国环境署气雾剂技术备择委员会委员、医学技术备择委员会委员,2016年至今任医学及化学品技术备择委员会委员。

2003-2005年任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特别报告起草组医药部分主要作者。

中国包联气雾剂专业委员会主任,江苏省药师协会名誉理事长,常州市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主任以及国内外一些杂志的编委。


视频 小程序 ,轻点两下取消赞 在看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