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盘点丨那些既新颖又有意义的展览

Arts and Collections 艺术市场通讯 2023-06-30

作为最能体现艺术生态的风向标,艺术展览的变化直接反应着艺术圈的发展动态。如今艺术展览越来越多,展览策划也变得越来越难,怎么让展览在观众眼前豁然一亮变得格外重要。今天《艺术市场通讯》就和大家一起去看看有哪些主题新颖又有趣的艺术展,希望可以给到策展人和艺术展览人一些启示。


As the best indicator of artistic ecology, the change of art exhibition directly reflects the development of art circle. Nowadays, with more and more art exhibitions, it is more and more difficult to plan exhibitions. Therefore, it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make exhibitions open to the public. Today, Art Market Journal will go with you to see some art exhibitions with novel and interesting themes, hoping to give some inspirations to curators and art exhibitors.


丨英国国家画廊特展:“单色:黑白绘画”丨


在NOWNESS和英国国家画廊的最新合作短片《单色之舞(Monochrome)》中,导演Marie Schuller 受邀拍摄了一支优雅的艺术短片,作为对国家画廊特展《Monochrome: Painting in Black and White(单色:黑白绘画)》的艺术回应。导演将镜头聚焦于对方贯穿画廊大厅和各个展览空间过程中谜一样的舞姿。Lutz Förster 使用其充满磁性的声音和如行云流水般的舞姿,带我们穿过一个超现实的黑白世界。



人类与生俱来就能看见斑斓繁复的彩色世界,因此只要出现纯粹的黑白图像,我们的眼睛总是被这种简约而深刻的视觉效果所吸引。每种颜色都或多或少地带有情绪,而黑白所表现的情绪最为深沉,既朴实又不失张力。排除了其它颜色的干扰,黑白的视觉效果让观者的注意力更为集中,从而提供了另一种观看世界的角度,这样也能更有利于观察物体的造型、线条、构图以及光影的变化。


展览《单色》精选了五十多件、横跨七百年的艺术作品,从古代到当代,艺术家一方面使用单色来进行技术训练以及实验,另一方面也从具象描绘发展到抽象表达,化繁为简,而相应地,人们的审美也逐渐出现了巨大的变化。


▲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灰色的宫女》,约1824-1834年


此次展览探讨了单色画的历史与发展,从中世纪宗教绘画里单色的运用来区分日常性与神圣性,到画家在完成彩色画前先用单色画练习和研究光影,到灰色画独立成为受人欣赏的类型画,到为了媲美雕塑的立体性而作的单色画,再到当代艺术家故意抹去具象而作的抽象单色作品,整个展览向观众描绘了(不仅限于黑白的)单色艺术所带来的冲击。


▲Kazimir Malevich《The Black Square》, 1915


那白色之上的黑色方块,代表的是所有,代表的是虚无,代表的是零,代表的也是集合。那是吞噬,那是死亡,那是未知,那是无限,它超脱了一切具象的描绘而表达了一种抽象的意识形态。


点评:该展跳脱已固思维,将我们熟知的名画去色,以一种视觉冲击向观众展示单色画的历史和重要性,让观众陷入沉沉思考。而这一新颖的策展视角既有学术性又不乏卖点,给了我们巨大的启迪和思考空间。


丨Desert X 沙漠艺术展览丨


美国加州科切拉山谷GeneAutryTrail公路的一侧,几块广告牌上面印着巨幅的风景照,像极了许多相机品牌的广告。驾车飞驰而过的某一瞬间,如果足够幸运,你能捕捉到照片上的景物与背后的自然景观完全融合的画面。这几块广告牌其实是洛杉矶艺术家 Jennifer Bolande 的艺术装置 Visible Distance/Second Sight。和陈列在艺术馆中的装置作品不同,观众无法驻足观看,唯一的观赏途径是在驱车经过时用肉眼或相机捕捉画面。Jennifer Bolande 希望通过这种独特的方式,向当地的自然景观致敬。


▲Jennifer Bolande《Visible Distance/Second Sight》


在长达 45 英里的科切拉山谷地带,你还能发现许多类似的惊喜。在美国非盈利艺术慈善机构 Desert Biennial 的组织下,16 位受邀的艺术家以沙漠为主题创造了 16 个艺术装置,推出了一场名为 Desert X 的沙漠艺术展览。并不是所有的艺术装置都像 Jennifer Bolande 的广告牌一样显眼地立在公路一侧,它们散落在临近公路的沙漠中,需要观众根据 上的地图及艺术装置的经纬度来寻找。而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这些艺术装置带给人们的体验都会不同。


巴哈马艺术家 Tavares Strachan 的作品“I AM”,探讨的是人类与环境的关系,适合在夜晚观看。在一块 10 万平方英尺的沙地上,他挖了 290 个坑,并在里面装入了霓虹灯。到了夜晚,这些沙坑会被点亮,站在平地上,你会觉得自己置身在一个发光的星球上;而换一个视角,从高处俯瞰,在一片有些杂乱的灯光中,观众能够读出“I AM”这两个词。


▲Tavares Strachan《I AM》


美国加州的艺术家 Doug Aitken 则打造了一个镜屋。绕着这个屋子,你会发现一些奇异的观赏角度:当形状与倾斜角度不同的镜面组合在一起,不同的风景也像支离破碎的梦境一样被拼凑到了一个画面中。这些鲜有人类踪迹入镜的画面,如今已很难找寻。这座镜屋所映照的一切,更像是美国西进运动之前,这片人烟罕至的土地最初的模样。


▲Doug Aitken《mirage》


类似的还有艺术家Phillip K. Smith III带来的装置作品《The Circle of Land and Sky》,该作品由300个几何反射器形成,角度为10度,直接与周围环境和无尽的天空相互作用。当光线移动并且观察者移动通过装置时,土地和天空被分离,合并和移位,破坏了与沙漠地平线的假定关系。有时,天空被拉下到土地或土地上升到天空,而西方的颜色可能与东部的颜色合并。这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装置,永远不可能看到两幅相同的景色。


▲Phillip K. Smith III《The Circle of Land and Sky》


点评:这场关注气候变化、人类与环境、沙漠文化等话题的展览,更像是一场寻物游戏。展览不再仅限于室内,而是与大自然相结合,将观众融入到无与伦比的自然环境中,突破了固有思维的策展空间理念。


丨艾未未:一城四展丨


近几年来,在严峻的难民危机下,中国当代艺术家艾未未选择用艺术的方式重塑社会灾难,并带领观众重返混乱的现场,告诉大家难民其实离我们并不远,向全世界呼吁更多的人道主义关怀。2016年11月起,艾未未在纽约的四个展览同时开幕,再次集中博得巨大的社会关注。他的作品在三个画廊四个空间里的展览,深刻探讨了政治危机下难民沉重的生存环境:苏荷区的戴奇项目画廊展出“自助洗衣店”展览,在第五大道和切尔西展厅的玛丽·布恩画廊以及里森画廊分别举行三场同名为“根与枝干”的展览。


就像玛丽·布恩画廊总监朗·沃伦所评价的:“艾未未想到做三个完全不同的展览,这样的好处是互相之间可以紧密联系和呼应。每个展览都不一样,但是与其他两个展览又互为补充,这个链接方式充分展现了艺术家作品的深度和广度。”


戴奇项目画廊展出的“自助洗衣店”是一场非商业性展览。该展览的策展人杰弗里·戴奇在1996年于苏荷区开设了戴奇项目画廊。“自助洗衣店”展览体现了艾未未对于难民危机的深入研究,特别是反映逗留在希腊靠近马其顿边境小镇伊多梅尼的数十万难民的挣扎与痛苦。展览空间被布置成日常洗衣店的模样,所有衣物根据品种和颜色被整齐的挂在衣架上。当观众靠近衣服时,能闻到一股淡淡的洗衣粉香味。然而,与普通洗衣店不同的是,画廊地板上铺满了社交网络中关于难民事件的报道和信息照片,墙壁上还有上千张关于难民营地的照片密密麻麻地排列着。


▲“自助洗衣店”展览现场


这些衣物中,有一件米色的儿童外套被放置在靠近门口的显著位置。尽管经过洗涤,袖口上大片的黑色污渍和磨旧的褶皱依然清晰可见。这些细节像是清晰的伤疤裸露在表面,刺痛观众的双眼。这些全部衣物都曾是难民流亡时的必需品,陪伴着他们颠沛流离,和他们一起日晒雨淋。“可以想象,当一个人离开家,这就是他们的全部所有”,艾未未描述道。如今这些衣物已另一种静默的方式呈现在大众面前,足以让人们再也无法对于难民危机保持冷漠。


▲“自助洗衣店”展览现场


通过一系列铸铁而就的树根和树干作品,艾未未在里森画廊延续了他对难民逃亡境遇的描绘。特别的是,树的纹理质感在金属浇铸下显得格外突出,它强化了平时肉眼注意不到的细节。砖红的色调又赋予了这些树独特的意义,犹如树的血浆从缝隙中流出和蔓延。此外,这些树的造型无一不是扭曲和断裂的,没有一棵拥有完整的躯干,更别提树叶了。所有的树都是一尊残骸,凌乱地分布在展厅的各个角落,散乱地被放置在古埃及壁画风格的墙纸前。而壁纸上,则描绘出成列前行或蜷缩在一起的难民、帐篷上方的铁丝网、坐船渡河穿着的救生衣等一系列“流民图”的黑白场景,像古代殿堂一般,显得异常肃穆和庄重。


▲铁树根


艾未未继续在纽约的两个玛丽·伯恩画廊的空间里分别举行了另外两个同名为“根与枝干”的展览,展区位于切尔西区和第五大道。和戴奇项目画廊与里森画廊相同的是,艾未未充分利用了墙壁空间,通过密集的墙纸图案将四个展览空间紧密联系在一起,好像一本巨型画册里四块不一样的单元画风,根据同一个命题开启不同的创作,而这个命题就是难民危机。戴奇项目画廊关于难民生存窘境的纪实图片配合实物,与里森画廊里插画风格的流民图壁纸相互呼应,一个写实,一个写意;而玛丽·伯恩画廊的两个空间则各自使用讽刺意味的图案警告世人,那些金色的监控器、锁住的手铐和竖起的中指们,用直接的意图去攒取观众审视的目光。


▲墙纸之“金色监视器”


在第五大道空间的艺术装置则是基于2012年发生在贵州的意外事件。五名儿童因避寒而在垃圾箱内生火取暖,导致一氧化碳中毒身亡死于垃圾箱。这件名为《垃圾箱》的作品源自于事故中垃圾箱的尺寸和外形,去反应中国偏远地区流浪儿童和留守儿童的社会问题。这些儿童和中东难民一样,无法实现对稳定家庭的渴望。尽管两者的生存环境有所不同,但他们都怀有一颗漂泊的心。艾未未的作品高度体现了一种流离失所的状态和心境,这种状态和心境的存在就像尘埃,飘忽不定,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


▲《垃圾箱》


点评:社会性题材无疑是学术性艺术展的一大关注切入点。艾未未将过去发生的事情套入当下的环境去重新回顾,用讽刺的手法来震撼观众,带领大家反思难民和那些不幸,这种展览角度值得我们思考与借鉴。同时,一城四展的展出方式特殊新颖,这一举措无疑是将小小的画廊展变成了轰动全城的艺术大事件,引人瞩目,具有更大的社会影响力。


丨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陌生风景》丨


2018年4月25日至7月29日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将与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共同举办展览“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 陌生风景”。这次展览展出了近100件/组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收藏的标志性当代艺术作品。“陌生风景”展览的英文名字是“美丽的别处 a beautiful elsewhere”,法文的名字是很难翻成中文,硬要翻过来就是“突然有一种陌生感”。策展人之一费大为一开始想到的是“蓦然回首”,但因为这个词用的太多,所以他最终决定了“陌生风景”。“陌生风景”就相当于这个展览把观众带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观众可以看到艺术还有另外的一种做法,做基金会有另外一种做法,做收藏有另外一种做法。这也是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一直所希望的,他们期盼大众将艺术视野投入到一些并不大众的领域中,那些领域中也有美丽的事物存在。


整个展览分为4个区域:5层和7层的主展区,以及1层和3层的大型艺术装置。正如展览名称“陌生风景”所言,这是一场关于旅行的邀约,是一次关于疆域、文字和想象的探险。穿梭于展览现场,仿佛一会儿站在亚美尼亚草原上,一会儿在亚马逊热带雨林中偶遇亚诺马米印第安人,一会儿静坐在普鲁斯特椅上,一会儿挽起生活的发梢,一会儿又落入意识的汪洋,化身雨伞和缝纫机......风景,因陌生而不可预测,因不可预测而激起探索的欲望,成为那个神秘的“统一场”,在展现物质的共同本质和内在联系的同时,将人们带向美丽的他处。


▲ 雷蒙·德巴东和克洛迪娜·努加雷作品《听他们说》


其中雷蒙·德巴东的作品让观众格外印象深刻。首先你可以看到的是一位母亲带着孩子陈述自己的故事,说着不禁哭了起来。一名长者光着膀子,说道由于瘟疫,而无法进行繁衍。他充满情绪地说道,如果有来访者,请务必带上药,并不是给我(可能是自己已经年迈),而是给生活在这片土地的其他人。这个《听他们说》系列总时长33分钟,但以几个章节分镜进行。围绕一个主题进行展开,这样的结构反而达到了引人入胜的效果。作为观者,可能更有一种代入感。罗恩·穆克的超写实主义的雕塑也十分奇特,它们令人着迷,却也令人不安,他的作品彻底改写了当代雕塑的艺术语言。它们或庞大,或矮小,但从未与人体尺寸相当。此次展出的作品之一——在床上,超级庞大的体积结合栩栩如生的血管、皱纹、发丝、肤色,借鉴日常生活中人们共同的幻想和经历,带来强烈的视觉震撼和情感共鸣。


▲ 罗恩·穆克《在床上》


展览中还有很多大师的作品,正如策展人之一费大为表示:“通过本次展览,卡地亚基金会将向公众揭示它的运营模式和艺术理念。同时,展览旨在激发艺术的想象力和问题意识,呈现艺术作品背后的故事。”


点评:该展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充分展现出基金会跨学科、开放性、多领域的精神内涵和价值观,以独特的视觉语言为人们带来浸入式的感官体验。


丨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生声不息”丨


生命不息,声音不止。法国艺术家Céleste Bousier-Mougenot在民生美术馆呈现的首次中国个展“生声不息”,无疑是一场调动全方位感官,尤其是听觉的自然之旅。六件大型作品,融合声音、雕塑、影像和装置等艺术形式,讨论的是人类控制自然、与其共生的反思。从一开始的雾气朦胧到168只小鸟演奏乐器,本来单独的几项声音装置串连在一起,感到喜悦,更有浸没式的体验。美术馆被打造成一个巨大而完整的生态系统:鹅卵石、雾、黄沙、野草、水流、飞翔的鸟儿……


而电吉他、电贝司、扩音器、气球、瓷器,这些见证人类曾经存在于地球的痕迹物品则散落其间,以“未来化石”的面貌出现。


▲《此地入耳》,现场定制装置


作为首次在室外的展出,作品“编舞”被设置在美术馆一楼通往四楼的扶梯之上,并为我们提供了两种观赏角度:一种是“安逸的扶摇直上”,坐右侧的电梯,更推荐的是亲身走在这件作品中,也就是这一条由数百枚鹅卵石看似随机摆放的狭长电梯,当然是在你有足够好奇心和体力的前提下。


▲《编舞》


当视觉受到阻碍,听力就会变得特别敏感。笼罩在作品“雾”的黑暗之中,参观者需要依靠时隐时现的嗡嗡声以及图像流片段般的影像来走完这条漫长的旅程。有意思的是,艺术家挖掘了很多诸如岩石、黄沙、流水以及飞鸟的自然元素表现在展览空间中,但作为观众的人更是构成这一展览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譬如“示踪器”中,无线麦克风将记录下现场声音并实时播放;“此地入耳”中的168只斑胸草雀可能会因为人的走动,随意飞翔停靠在乐器上并引发声响,这个时候你才回想起“雾”中所见的片段影像,其实正是“此地入耳”这件作品的实时记录。不可思议的是,这里的168只草雀是货真价实会飞的活物,并且自由成群飞行,你可能得稍加小心避免被撞。

    

▲《雾》,现场定制装置


点评:综合性的装置艺术展如今已变得屡见不鲜,但往往作品比较散乱,主题串联性不强。而“生声不息”展充分利用美术馆的地形环境与作品相结合,自然地带动观众的视觉听觉感受,营造虚实交叠的梦幻体验。此外,还提出了一个新的策展角度,展览不一定只是看,全方位的感觉将变得越来越重要。


结语

看完这些题材新颖又十分具有启示意义的展览,是不是对策展有了新的想法与冲击。毕竟作为艺术展览本身而言,它是一个巨大的信息发源地,某种程度上甚至就是一个信息扩散的中心。希望在未来的艺术市场发展中,有更多优秀的策展方式和展览出现,让我们眼前一亮!


近期文章

人物丨非典型印象派画家/埃德加·德加

解读丨2018年北京、香港、纽约三地春拍数据分析及回顾

人物丨是策展人,更是森美术馆馆长/南条史生

资讯丨艺术市场一周要闻/Art Market Weekly Digest

他们青年时丨他的画犹如孩童般梦幻却是现实最真实的反映


『 下面发布一条真爱通告 



艺术市场通讯现已开通微信群,是为所有热爱艺术的朋友提供的一个交流平台,现群成员已满100,请大家扫码添加客服助手小艺,添加时需注明:所在行业+想了解的方向 


*注:广告党止步!进群的朋友请自我介绍,大家多多交流讨论。


识别下方二维码,管理员审核入群

《艺术市场通讯》主要面向艺术机构、收藏机构、艺术家、藏家、投资人、艺术从业者、艺术爱好者、艺术媒体人等等,为了更好的分类管理与提供服务,《艺术市场通讯》邀请大家留下您的姓名、联系方式(微信/常用邮箱)、从事职业、和希望得到的服务,便于日后合作和举办活动。留言方式:可直接在公众号下方留言;推广及合作可联系邮箱tina@chinartlaw.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