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解读丨上海画廊的成长与发展

Arts and Collections 艺术市场通讯 2023-06-30


如今的上海已经成为重要的艺术品交易市场之一。从M50到西岸,艺术氛围在不断蔓延。上海画廊业经过这些年的发展,也经历了从萌芽到逐渐成长的一系列发展和变革,其中自身的发展与时代机遇都起着关键的作用。现在就随《艺术市场通讯》一起聚焦到上海这座城市的画廊生态,回首上海画廊业的成长与发展历程吧!


上海画廊的发展历程


上海算是全国画廊业中起步成型较早也较快的一座城市,发展到现在已集中有400余家画廊。


2000年前后为上海画廊的初生期。包括八大画廊(1987年)、香格纳画廊(1996年)、华氏画廊(1997年)、艺博画廊(1998年)等,都是在2000年前创立。其中,作为国内画廊业的标杆,香格纳画廊最初注册仅为礼品店,展厅只是波特曼酒店里的一堵可免费使用的白墙,最终画廊在“走廊展厅”存活了下来。2000年后,上海的画廊业开始扩张,视平线画廊(2001年)、奥赛画廊(2003年)等相继出现。


▲1998年,香格纳画廊在波特曼酒店刚成立时的群展


▲香格纳画廊创始人 劳伦斯


除此之外,上海在1999年至2000年间还出现了两大非盈利艺术机构:比翼艺术空间(下称比翼)和东大名创库。其中,比翼的创始团队走出一位活跃至今的艺术家:徐震。这其中也显露出另一种现象,就是画廊创办人的身份开始呈现多样化,比如艺博画廊等创办者,同时也具有金融、贸易等投资行业的专业身份。他们在市场运作上,不断摸索着画廊和艺术家的代理机制,并在艺博会上累计经验。


▲艺博画廊画廊创始人 赵建平,曾为浦东农业银行东昌支行行长,被评为全国劳模


2005年至2010年是上海画廊的高峰和转型期。2005后,沪申画廊(2005年)、阆风艺术(2006年)、M艺术空间(2007年)、原曲画廊(2007年)、艾可画廊(2008年)、玉衡艺术中心(2008年)等先后创立,并逐步形成各自的经营方向。这一时期的画廊已相对建立了与艺术家合作的方式。


同时也是在这一时期,上海市政府鼓励文化产业发展,对老工业厂区进行改造,莫干山50号、卢湾区太康路、静安区昌平路、黄浦区福佑路四个创意产业群相继形成,集中了很多来自各地的画廊和艺术家工作室。正如一位上海本土画廊主所描述的那样:“当时证券市场和期货市场相继开放了,买认购证的股民已经掘到第一桶金了,拍卖行也响槌了,市场很活跃,赚钱效应很明显,油画相比中国古代书画的市场,还差一大截。这里就有艺术市场的盈利空间。”


▲上海莫干山路的艺术仓库


2010年后是上海画廊的多元发展期。伴随华府艺术中心(2010年)、德玉堂(2012年创立于北京)、天线空间(2013年)、BANK(2013年)、没顶画廊(2014年)、Liang Project Co Space(2016年)等画廊的加入,上海画廊的业态更加丰富了起来。


另一方面,随着上海西岸的落成,各大民营美术馆以及两大当代艺博会——Art021和上海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的迅速发展,让当代艺术在沪持续升温。继北京后,上海成为港澳台和海外画廊进入中国大陆地区市场的窗口:2006年,来自香港的林明珠在沪开设第一家艺术门画廊; 2009年,来自法国的杜梦堂画廊来到上海,是沪上为数不多的法国画廊;2010年在台湾经营过龙门画廊的李亚俐选址思南公馆,创立龙门雅集;2011年,创立于1980年的法国菲利浦画廊“落沪”,选址M50;2013年,韩国学古斋画廊在M50开设分支;2014年,曾试图在北京拓展中国市场的阿拉里奥也“转战”上海。


▲上海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


▲ART021艺博会


与此同时,上海的画廊业也将面临空前的挑战。不仅需要负荷高昂的租金、用工成本,还需要抵御国际画廊的长驱直入。对本土画廊来说无疑是一场严峻的考验,但考验背后也是优胜劣汰的市场洗牌局面。


上海画廊的布局情况


据数据统计,2017年全国共计4399家画廊,其中,北京地区的画廊占总量的31%;上海位居第二,占比 17.56%。


上海画廊分布不像北京那么集中,而是分布在各大区域或板块之中,并且很多都分布在市中心。例如坐落于上海市莫干山路50号的M50。但凡提到沪上画廊,就绕不过M50创意园,它是艺术机构最早的选址地。艾可画廊、八大画廊、Cc基金会艺术空间、没顶画廊、M艺术空间、全摄影画廊、天线空间、Vanguard画廊、五五、香格纳、学古斋等都在M50设立过画廊。


▲ M50园区


随着西岸的落成,为上海这座大都市又开辟出一块优质的艺术孕育土壤。近两年不仅是美术馆纷纷在西岸建设,各类国际级别的艺术活动也都选择西岸来作为举办地。巨大的艺术联动资源吸引了众多上海本土画廊的入驻。2016年下半年,没顶画廊、艾可画廊、香格纳画廊、华氏画廊等本地画廊先后将新址迁入西岸,香港的马凌画廊也落户上海西岸。随着越来越多艺术机构在西岸地区入驻,西岸文化走廊逐渐成型,逐渐成为继M50之后又一个新兴艺术区。


M50已经有十几年的历史,现已逐渐步入成熟阶段,再加上园区建立的自发性,使其有随市场动态变化的特性。从举办的展览来看,M50园区内的画廊也相对更注重对本国艺术家的推广;西岸则相对较新,西岸区域开始就是以两家私人美术馆和艺术博览会的方式集群式亮相,一开始就亮明了自身对于当代艺术的国际化态度。同时,博物馆、美术馆和艺术空间分布集中、相互距离很近,艺术活动和展览等质量也都很高,包括政府的支持,这些优势都给画廊发展创造了更多机会。


▲上海西岸艺术中心


从形成的条件、背景及其展览特性来看,M50与西岸是两种不同类型的艺术园区,能够直观反映区域内聚集的艺术产业发展情况,二者绝不是取代与被取代的关系。


除此以外,上海还有红坊创意园、1933老场坊等其他艺术园区。对于有几千万人口的上海来说,不同区域的艺术园区实则是需要存在的,由于定位的不同能够丰富上海的艺术环境与氛围,而之间的互进互助更将推进上海的艺术发展,使其迈入国际艺术指标城市。


行业存在的缺陷和不足


国内大多数比较成熟的市场门类都已经有了全国性的行业协会,虽然上海画廊业在全国起步较早,但至今没有一个组织健全的行业协会。之前在上海红坊艺术园区自发组织成立的“画廊联盟”,由艺博画廊、华氏画廊、视平线画廊等7家画廊组成,让一贯以松散面目示人、各自为政的上海当代艺术界有了一些“抱团取暖”之意,但这个新的联盟是否会对上海画廊业发挥作用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上海红坊创意园区


目前,画廊从业者缺乏统一监管和行业自律,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上海画廊业的资源整合和规模化发展。另一方面,画廊集聚的文化产业园区大多充当“房东”角色,缺乏引导、融资、平台等多方面的因素与服务。


尽管上海画廊业的发展已逾20年,但整体还是呈现“年轻化”态势。创立未满3年的画廊占64%,经营10年以上的画廊占总数的6%。随着画廊经营的逐渐成熟,画廊业本身所面临的专业化程度偏低、画廊定位不明确的问题日渐显露。调查显示,所有盈利的上海画廊中,超过60%的画廊业主认为目前画廊缺少专业人才。上海市文联副主席迟志刚也曾表示:“上海需要一流艺术家,而一流艺术家的成长需要一流的藏家和一流的艺术经营者。”


▲M50园区一角


在与艺术家的合作方面,因为像开始一样自由选择画家和作品的余地不多,而且难以留住画家,画廊多摒弃代销,采用买断和展览合作经营两种国际通用方式。而办展览和参加博览会是提升画廊的一个重要手段,这点是上海画廊主的共识。但画廊参加博览会有时无法打平参展成本费用,能持续参展的画廊几乎寥寥无几,单靠一级市场的经营,似乎难以为继。而能在上海艺术品市场树立起品牌的画廊更是凤毛麟角。


画廊的文化作用和社会影响远远超出了它的空间限制,它在更深的社会层面上代表着一种视觉时尚,一种更为贴近大众生活形态的视觉方式,它们是城市美术馆和博物馆的神经末梢,也是当代艺术的前沿阵地。


画廊业的发展依托于艺术消费市场的存在与不断发展。所以在分析画廊业发展的问题的时候,一方面要关注外围及环境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更要积极进行画廊业的再认知与再定位。也就是说,在交易环节如何让藏家能有效管理与控制风险,并有效地进行价值发现及管理,这是画廊业发展过程中最应值得重视的方面。


▲辛非维·恩祖彼亚洲首个展《等待穆隆古》在Cc基金会开幕


市场的困境与期望


如今的上海已经成为继香港、北京之后,吸引外资艺术品拍卖企业的又一个艺术黄金城市。上海乃至长三角地区有着巨大的收藏家群体,无论是买家还是卖家都实力雄厚,而这也是国际拍卖行看中上海的原因之一。作为有着两百年拍卖历史的全球拍卖巨头佳士得已经落沪四年,有其成熟的经营理念与规范的服务方式。它作为首家在上海注册的外商拍卖独资企业,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会抢占一部分的市场份额,让上海艺术市场的格局发生变化,也让画廊业的运营产生压力。


▲佳士得2018上海秋拍共计取得1.48亿元成交额


其次,由于位于中间环节的画廊业目前还处于不规范的发展阶段,藏家与消费者对其的信任度没有有效地建立起来,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往往不会轻易从画廊购买艺术品,而会选择与艺术家私下交易或在拍卖行购买,这对画廊来说又是一重打击。


另外,随着ART021、西岸艺博会的举办,外来的国际画廊也想抢夺上海这块宝地的份额与利润,这样,留给本土中小型画廊的利润空间就越来越少了。


然而画廊业也不是完全失去生机。从数量来看,中小型画廊的数量远远大于顶级画廊的数量。这种数量与市场份额倒挂的现象,可以让我们看到顶级画廊在举办展览时更加大胆与创新,也能看到中小型画廊在夹缝之中寻求新的生存方式。因此国际画廊的进入对上海画廊运作的新形式探索有着极强的驱动力。


同时,随着蓬皮杜艺术中心、油罐艺术公园的陆续建成,上海将成为一个全新的艺术基地,吸引更多对艺术感兴趣的外来参观者,而这也将为上海的画廊带来更多潜在的新鲜买家。


▲法国蓬皮杜中心


▲油罐艺术公园


对于藏家方面,上海乃至华东地区,拥有着庞大且优质的收藏群体和藏家资源,众多知名收藏家、隐形富豪都位于上海。并且像苏宁集团、宝龙集团、刘益谦、余德耀、郑志刚、郑好等等都在上海有自己的美术馆。这些文化基地的建成不仅能给这些藏家更多的选择,也能吸引到更多的隐性藏家,进一步调动上海艺术市场的气氛。


上海画廊行业走过不到20年时间,遇到困难、挑战的同时,也充满了机遇。画廊一边在中国大陆迅猛发展,一边遇到来自拍卖行等各方的夹击,如何在契约精神依然欠缺,“游戏规则”尚未完善的艺术市场顽强生存下去,是被没有规则的大浪裹挟,还是依靠积聚的力量寻找希望,是画廊的困惑,也是每一位进入艺术产业链两头的人都需要思考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