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对话千高原创始人刘杰丨当代艺术是长久的陪伴

artsncollections 艺术市场通讯 2023-10-13
  关注我们,设为星标,精彩不失联

画廊从业者似乎从来没有停下脚步的时候。刚忙完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又马不停歇地投身于影像上海和北京当代艺术博览会的筹备中,中间还需不时抽出时间接待到访的客人和接踵而至的采访,这就是目前千高原艺术空间创始人刘杰的工作状态。


晚上9点,“不好意思,我现在还在外面,我们可以10点再开始吗?我是不怕晚的。”一句“我是不怕晚的”道出了刘杰忙碌的常态。


在交流过程中,刘杰保持着一贯专业、严谨的态度。与许多画廊主不同,刘杰说“我不是一个善于讲故事的人,你也感受到,我谈问题都是祛魅的。”


正是这样一位画廊主,带领着千高原艺术空间走过16年征程,迄今主要代理、合作的老中青三代艺术家近30位,并积极参与国内外重要艺博会,包括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今日亚洲丨巴黎亚洲艺术博览会、巴塞尔LISTE、上海廿一当代艺术博览会、上海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等——让全球艺术界看见,成都也有着一家专业的优质画廊。

千高原艺术空间创始人刘杰


01
重视艺术家个体多元发展


千高原艺术空间2007年创立于成都,之所以会选择这座城市,刘杰给出的理由很简单:一是他生活在成都,没必要为了开画廊换去另一座城市;二是成都的文化艺术生态和市场潜力——开放、多元、包容的文化氛围,以及沉淀、滋养多年的艺术家资源,与之相对的是,当时市场上规范运行的艺术生产机制几乎是一种空白的状态。

千高原艺术空间外景图


谈及画廊的远景与目标,刘杰说:“我做事情从来不谈远景,不谈目标,只是说定好一个轨道全身心去做。”这或许是他与许多画廊主不一样的地方,也是千高原16年常青的“秘诀”。


千高原的“轨道”很明确,“按照现代画廊的规范来做事。画廊的核心工作围绕着整个艺术生态和艺术家个案展开,帮助和陪伴艺术家的职业生涯,通过这种方式参与到整个艺术系统的构建中。”刘杰如是说。

千高原非常重视艺术家个体发展,为艺术家举办个展,梳理艺术家个人档案等。在刘杰看来,艺术家是最重要的,他从来不会对艺术家和作品做限制,千高原的艺术家跨越1940-1990多个代际所涉猎的艺术类型也非常多元

展览现场 “庞茂琨:观看、凝视与在场性”


刘杰谈到,今天的文化艺术特别的多元化。每一个优秀的艺术家,他们都有最特别的地方。“比如,有的人是在某一些艺术语言上有自己独特的东西;有的人是针对一些问题的思考能够建构自己独特的观点;还有一些人可能是基于个体的生命经历提出一些看法,而这个看法能与当下整个社会文化的发展达成某种契合,那么它就具有普遍价值。

展览现场“毕蓉蓉:平面生物”

千高原的所有工作都是围绕着艺术家为核心来做,刘杰认为,基于每个艺术家的不同情况,团队必须要能及时应变,思考并应对不同艺术家、不同发展阶段的状况和不同的工作需求。以年轻艺术家来说,他们刚从学校出来,没办法看清10年以后会怎么样。此时,画廊的工作便需要及时有效地与艺术家沟通、再加上专业的判断和适时的帮助,使艺术家“成功”的概率最大化。

展览现场“李昌龙—演绎:一个人的视觉志”


02
重新审视今天的“川渝”艺术


千高原有超过50%的艺术家来自“西南”地区。对此,刘杰的回答是“这个地方从来就一直不断地出现优秀的艺术家,我们也不会刻意地舍近求远”。


而对于“川渝”艺术的概念,他表示,“今天很难说川渝有什么独特的气质”,在刘杰看来,当下已经是一个扁平化、全球化的时代,信息资讯共享程度已经越来越高,很难像过去一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

展览现场“陈秋林:弱水”


刘杰告诉我们,现在的藏家也不太会讨论“川渝”的概念,“甚至于没有多少人会问艺术家毕业于哪儿。”他接着说道,“实际上70、80后,以及90后大量从川渝走出来的艺术家,他们也会在其他地方的画廊有代理和合作,如果非要用川渝作为一个地域出生的概念,或者说早期受教育的概念,他们是有参与,但实际上从他们的创作特征,或者说语言风格、文化气质,与‘川渝’其实不会是必然的纽带关系。

杨述,WT 2020 No.18,布面丙烯综合材料,220 × 180 cm,2020

谈及各个地方艺术家的特质差异,刘杰表示,“我觉得更多的甚至都不一定完全是院校的烙印,可能是在地文化给他们的一些滋养,包括对人的气质的滋养,对自我认知的养成。甚至有时候我们会发现,比方说热带地区的艺术家,他们的作品里边总是会有热带的气质;寒带地区的艺术家他们总是会有寒带的气质;而来自于南方地区的艺术家,往往能够从他们的作品中发现非常灵秀、多元化的一些东西。”


刘杰说:“中国当代艺术经过40多年,从最早的模仿学习西方,到后来一味地拥抱西方,努力让自己靠近西方,再到今天有更多的人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源流及在地性的东西。”在全球化的当下,不论什么代际都开始非常自觉地反观自己的在地文化属性与自身的关系

展览现场“陈萧伊 —「横断涟漪纪」:我在说从深海听来的几个词”

何多苓,人在春山外,布面油画,200 × 300 cm,2022


在许多人眼中川渝艺术家很团结,常常是一起出现。关于这一现象,刘杰这样看待,“在2000年初的时候,画廊系统与代理制还在起步阶段,资讯也不如现在发达,更没有像当下那么高频次的国内外聚集交流的博览会平台,当时主要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引荐,传递一些信息和机会。而以四川美院为院校支撑的所谓的川渝艺术家,本身就是同学、师生、前后辈的关系,形成了一种天生的传递关系。这个影响力大,人数众多的‘团’,在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第一波价值涨幅中又表现非常突出,因此大家才会强化这个概念。


03
“养成系”的艺术品一级市场

“中国现代市场经济发展才40余年,而艺术市场在中国也就是近20年的时间。因此,中国艺术品一级市场远远不是一个广泛参与、资本大量进入、很成熟的市场,这方面二级市场可能会好很多。”刘杰解释说,“二级市场是很直接的买卖关系,而一级市场更多的是一种陪伴,是“价值”的养成,它的成熟需要很长的时间沉淀。

千高原艺术空间展位,2023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


他坦言,艺术行业需要有一定理想主义精神和专业度的人无怨无悔地参与和积极推动,并且在短时间内很难达成可观的商业回报,非常考验人。

由于艺术的认知问题没有办法从专业理性的角度开展普遍性的教育,因此需要更多机构参与,通过相互之间长期工作,慢慢影响和引导大家进入系统来。博览会就起到一个短时间的,可以说是事半功倍效果的平台,它一个城市事件”因此刘杰认为中国艺术市场近10年的高速发展博览会系统功不可没他补充道博览会是一个很好的窗口,让跨区域的画廊艺术家藏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彼此

千高原艺术空间展位,2023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


刘杰也谈到千高原所在的成都地区的市场情况。“从成都双年展到成都市美术馆双馆的建立,已经有许多人在关注艺术生产系统,参与艺术的人数也正在急剧增加,其中包括年轻人,也包括实业界的一些人士。”他以画廊的藏家结构向我们说明,“早期千高原的藏家都是来自成都以外的地方,现在不断有本地藏家参与进来;藏家主力也从之前的40-60年代藏家人群,在近5年里变为70-90年代,并且他们非常活跃,甚至赶超之前的藏家群体。”刘杰相信,成都的艺术市场在近两三年里还会有较大的进步。

千高原十周年晚宴


他看好当前亚洲的艺术品一级市场:他以“人气爆棚”四个字来总结对刚刚结束的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的参与感受。“许多老朋友都回来了,也认识了许多新的朋友,这对画廊来说,起到了很大的引流作用。”千高原此次也特意没有在展前做预售,并有意地将作品都给到了新客。

千高原艺术空间展位,2023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


“我所看到的,以及我与同行交流得到的讯息是,疫情3年在各种管控、画廊无法按计划开展工作的情况下,一级市场销售没有下降,反而是在上升”。刘杰说,“背后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中国是一个快速增长的新兴市场,如果没有这3年影响,它可能上升得更快速。


正如这位画廊主的工作状态——“我是不怕晚的”,中国当代艺术又怕什么呢?




*以上图片由千高原艺术空间提供

出品人:董瑞

编辑:吴双
撰文、采访:Tina Xu
版式设计:宋贝贝
审校:小鱼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