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媒体时代,内容和新闻不能完全划等号?(精编实录)

2017-06-06 观媒 传媒大观察

观媒峰会“平台如何吸引内容创业者和用户(下)”对话(题图)


编者按:5月27日,由观媒(传媒大观察)主办的第三届观媒峰会在上海举行,全国省级党报集团高层、都市报和新闻网站总编辑、新媒体领袖、学界专家、企业家等上百位嘉宾相聚浦江论媒。


作为国内媒体业内最顶尖的盛会,第三届观媒峰会“平台如何吸引内容创业者和用户(下)”圆桌讨论环节,大象融媒体集团总编辑徐秀丽、ZAKER总编辑王茜、新浪网副总编辑王薇、南方+客户端首席内容官罗彦军、现代快报副总编辑郑春平联袂登场,五位大佬巅峰对话,纵论媒体平台与内容创业者和用户之间怎样建立更好的连接。本场对话由现代快报副总编辑郑春平主持。


今天,传媒大观察(id:bigmedianews)推送圆桌对话精编实录,独家呈现五位嘉宾的现场发言。 


转载请注明来源。


现代快报副总编辑郑春平在现场发言


新媒体时代,内容和新闻不能完全划等号


郑春平:今天我们的五人组合有点意思,基本上是涵盖了多种业态。我是来自传统媒体的,虽然也在转型中,但本质上还是传统媒体。我们中有新浪网,大家会说这是新媒体当中的传统媒体。有纯粹的互联网基因的新媒体ZAKER,还有机构媒体自办的新媒体“南方+”,都是业内知名品牌。

    

今天的论坛主题是平台如何吸引内容创业者和用户。先提一个问题,大家是怎么看待内容的?


大象融媒体集团总编辑徐秀丽在现场发言

    

徐秀丽:趁这样的机会,非常感谢观媒和东方网给我们一个学习、交流的机会。今天我们峰会的主题叫《深度融合的新格局》。我也发现很有意思的现象,我们请的嘉宾很多是老朋友,大多也是传统媒体起来的,有的还在传统媒体,有的在门户网站,有的转战到非常火的新媒体范围内。我发现有几个不一样的地方,坐在这里,每个论坛的主题都很好,今天的论坛,讨论如何吸引内容创业者和平台。我发现机构内媒体和商业媒体,包括现在新媒体,思维方式是不一样的。我们拥有的资源也不一样,我们的未来也不一样。当然,我们每个人的工资、薪酬也不一样。


商业媒体,讨论得更多的是如何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获取更多优质的内容。而我们体制内的媒体,还停留在如何解决技术、平台、用户和人才难题的方面。体制内外的媒体,相差的很多。并不是体制内的媒体意识不到这点,而是这些是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可以解决的问题。

    

今天的主题是深度融合的新格局。我有一个强烈的想法,所谓的深度融合,是不是不停留于体制内媒体自身的融合?是不是能把更多的资源,在体制内外媒体做一个深度的融合。比如,他们缺牌照、缺内容、缺团队,恰恰是我们体制内媒体所拥有的。我们缺技术、缺平台、缺用户、缺分发、缺流量,又是他们所拥有的。北京时间,还有新京报与腾讯的新合作模式,这是一种合作的方向,但仅仅限于合作。我希望可以通过这次论坛,可以看到体制内外深度融合的新格局。我想,这才可能是解决未来发展的新模式。

    

您刚才说如何看待内容,我觉得还是非常同意今天上午河南日报报业集团董总所说的,我认为优质的内容永远都是有春天的。特别是当互联网这个技术难题解决之后,优质内容会重现它的价值。优质的内容之美,最大的价值,不仅是文字之美,更多的是观点之美、价值之美,思想之美。


新浪网副总编辑王薇在现场发言

    

王薇:感谢陈子、观媒和东方网的邀请。论坛上,上午我的老领导陈彤、周晓鹏总,给新浪有了很多的积淀、传承。感谢各位坚持到下午,也是大家对于内容、用户的感觉深入人心,对这个话题的探讨是很值得去研究的。

    

刚才主持人提到什么是内容?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内容是什么?大家可能觉得,新浪现在是新媒体当中的传统媒体,新浪现在也在做一些传统的变化。原来的编辑对内容的选取非常直接,内容来自于“内容池”,也就是内容源、媒体源。现在的内容非常多,如何选取?思维上的变化首先非常大。

    

举个比较简单的例子,晓鹏总之前有两个观点我很认同。第一,去年我们尝试很多东西,有一个关键词叫“增量”,他一直谈到,我们不仅要给用户提供减量的内容,我们提供的是信息增量,这个我个人非常认同。去年,我们做了很多的尝试。第二,用户到底是什么?包括徐总,对这个问题都有很深的体会。以前用户浏览新闻,和我们的关系非常模糊,只是留一个评论或者怎么样,对于现在来讲,用户的动作是直接影响到和媒体的关系。比如下载了你,卸载了你,和你之间关系的紧密度,你可以非常深刻的感受到。


与以前不同,现在我们对内容的评判纬度非常多元化,过去从精英的角度来讲,认为这是好的内容,没有人质疑。但现在对于内容的纬度,你认为好的内容,90后、00后不认为好,我们如何界定?数据给我们一个新的纬度,不管怎么样,我们讲好的内容、头部的专业内容,可以通过时间沉淀,会给予一个阶段性的答案。我认为有价值的内容,有它的美感,也有它的质感。


南方+客户端首席内容官罗彦军在现场发言

    

罗彦军:大家下午好,我又联想到另外个问题,我的头衔是“内容官”,很多人第一次见面都会问,内容官是做什么的?你们的总编辑在哪里?我说我们好像没有这个设置。

    

郑春平:你们是从称谓上就转型了。

    

罗彦军:是的,但还不能完全等同。我想谈谈我的理解,我也一直在想,内容官是做什么的?否则,你解释不出来人家以为你每天无所事事。

    

首先,“南方+”客户端是南方报业集团的客户端,也是传统媒体办的客户端。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我们以前所说的内容,就是白纸黑字的,通过记者、编辑精心加工,炮制出来的东西。现在,进入新媒体时代之后,我们发现内容和新闻不能完全划等号了。新闻后面的跟贴、直播,直播新闻,直播秀场,甚至超市门口装摄象头,直播售货员在那里坐着无所事事,可能都有人看。这是不是内容?如果以传统意义上的,按照新闻的尺度判断,里面有很多不是内容。但是存在即合理,这些内容如果真的有人看,不管是有聊的去看,还是无聊的去看,只要有人看,我觉得这些信息,对于某些人有用的信息,就是一种内容。

    

另外一个,因为现在的新媒体确实提供了更多的表现形式。以前我们的内容存在于报纸上、电视上,现在的内容可以存在于非常多的介质上。抛开专门做媒体的不说,高德地图整天给我推送哪里塞车、堵车的信息,我觉得那也是内容。内容,从内涵和载体上其实已经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话又说回来了,内容官做什么?内容官不可能把刚才所说的一切都做完,还是要立足于自己本身的定位,我能做什么?我想做什么?我集团本身的定位我要做什么?我觉得还是要根植于传媒集团专业内容的生产优势,在这个基础上尽量运用多种多样的载体,在新媒体的时代,来把我们的优质新闻、内容呈现给大家。

    

郑春平:刚才罗总讲的是内容基于融媒体形态下的界定,和新闻编辑的划分。我很想和大家分享我的亲身经历,和稍候要发言的王总也有关系。现在我们在做ZAKER南京的门户,去年转型初期我本人有一个非常深的印象,我做了10多年的纸媒,每天晚上签版面、安排新闻。ZAKER南京初上线,流量王真的是爆款的报道,一篇600字的小稿子,不起眼,说的是一个儿媳妇和公公的故事,不是黄色新闻,就是一个打官司的故事。这样其实在我们的报纸上,不会上报的。如果一定要在社会新闻板出现,可能就是一个小边栏。


同时,我作为ZAKER南京的总编辑,我被震惊了。我说我做了10多年的纸媒,三观尽碎。这篇报道当天的流量132万,在很长一段时间没有被超越过。那之后,我经常怀疑人生,怀疑这么多年我自己对内容的把握和对它的理解,是不是出了差错?就是罗总刚才所说的,不同的介质有不同的选取。

 

技术可帮助内容取得更好的曝光、分发


刚才在上一场的论坛当中,吴晨光总以一点资讯为例,每天平台、每天的订阅号,新媒体入驻的,每周有1.8万多,他还会清掉一部分。他有一句话,不能让情绪化的宣泄、没有价值的内容,来冲击主流的价值内容。我也很想听听ZAKER王总和罗总,你们作为内容方面的把关人,你们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ZAKER总编辑王茜在现场发言

    

王茜:作为一个基本自己不生产内容的聚合平台,我们求着媒体给我们好的内容,我们把好的内容给予更精准的推荐和曝光。ZAKER,在2011年刚建立的时候,口号是“领略阅读之美”,那时候我们是把杂志的内容经过转码、排版,变成电子化。大家在IPAD、手机上,可以体验到排版精美,类似杂志的东西。到2013年的时候,我们口号改成了“传递价值资讯”,因为那时候很多客户端已经开始做资讯了。在信息爆炸的时候,如何帮大家节省时间,在那么多的信息当中挑选更优质的东西,所以改成了叫传递价值咨询。

    

后来我们和现代快报合作,像现代快报一样的合作媒体,我们现在已经发展到了20多家,帮助他们用技术的手段,帮助他们的内容得到更好的呈现、分发,帮助他们的品牌影响力继续得到延续。


郑总刚才讲,说600多字的一个稿子,成为了互联网爆款,所以三观尽碎。她没有讲,他们做了一个壮举,就是他们去年跟着集体采访,去新疆无人区采访守边50多年戍边老人的故事。当时我们前后方做了一个非常好的配合,郑总他们的团队在无人区住了一个星期,在前方还是像以前的媒体一样采访、捕捉老人的故事,以及他的生活细节。与以前采访不一样的是,他们带了很多的高科技装备,无人机、手机流量卡带了好几十张。ZAKER做的事情,就是把前方采访素材挑选、电子化呈现,根据前方传来的图片、视频、无人机的航拍等等做了H5,用H5刷屏。


我们又搭建直播平台,让郑总他们第一时间在无人区和老人、和亿万网友进行线上直播。直播当中曝露出很多很有意思的细节。以前我们采访这样的老人,有些问题你作为媒体来说可能不会涉及到,但网友在直播当中涉及到了,他们会问老人家现在喜欢吃什么,老人说我是山东人,喜欢吃煎饼,这里买不到。说出来,感觉老人不容易,一辈子生活在新疆,基本上是第二故乡了,想吃点家乡的味道都吃不上。还有人说,老人家我想抱抱你,希望你来南京作客,我带你去逛南京的名胜古迹。老人特别耿直,说我不去,去了边疆没有人守,我不放心。


直播过程当中可以原生态呈现一个人物的性格,是以往我们做人物报道缺乏注意的细节,但恰恰是感人的一面。从过去我们帮助媒体传递内容、搬运内容,现在我们更多提供技术解决方案,帮助内容得到更好方式的曝光、分发。

    

郑春平:现代快报和ZAKER的合作非常典型。在融媒体发展的过程中还有多种形式,像我们这样的合作是其中一种,更多的媒体机构选择的是自办,像大象就是这样的情况,“南方+”也是这样的。另外一种是借船出海的方式,以前我们自己有APP,出于种种原因,停掉了,专心做ZAKER的门户和其它的内容分发,请教各位嘉宾,我们如何看待到底哪种才代表媒体转型、融媒体发展的模式之路?

    

大象媒体是广电的代表,不仅是在河南,在江苏也一样,传统的纸媒“南方+”也是同样的情况,新浪更是,我一直都是订户。各位是否可以谈谈亲身经历,做得好的、不好的、困惑的。我特别想听投入方面,因为我知道,做一个APP,技术方面的投入非常多。另外,有没有挣钱?我也想听听大家的真心话。

    

徐秀丽:我觉得你这个问题非常好。到底哪种模式是可以确定的未来?我真说不好。大家都在海里游泳,上午徐总也说了,风口很多,但大风之后到底你是一片狼藉?还是风起云涌?确实,我现在说不好。可以确定的一点,只要是有生命力的,一定是经过市场检验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可持续发展的,这种模式虽然我们都还在探索中,但是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水落石出。

    

回到我们大象融媒,我也做一个简单的介绍。我们叫河南大象融媒体集团,简称大象融媒,这也是河南省媒体在媒体融合方面做的两块试验田。河南一共批了两个融媒体集团,我们是河南广电,叫大象融媒体集团,董总的日报叫大河网络传媒集团,这都是媒体融合实验下的模式。

    

作为大象融媒,我们在全国也开创了一种新模式,我们把河南广电旗下的一个电视台、一个电台、一张报纸,一个网络、一本杂志和芒果TV,我们的网络电视台,新闻客户端,等于整体9个主流的媒介形态,通过一个中央厨房进行媒体融合。

    

这样的融合下打造了“四个一”,一是党台为引领,移动优先的现代化传播立体体系。二是建了中央厨房这样的平台,把九大媒体在中央厨房下实现“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多方传播”。三是做了一个融媒云的云平台,存纳所有的技术和智能分发。四是做了用户中心,把过去的读者和微信各种用户,变成我们一个用户链接。通过这样的形式,探索河南融合发展的新模式,这样的模式也得到中宣部的高度认可,去年的4月份,刘奇葆部长亲自到我们那里视察,给予了高度肯定。

    

我自身的感受,它有几个方向:一是自身探讨的,集团的定位可能会有几个转变,我们可能从最初的传统内容生产商,往互联网产品的提供商来转变,接着可能是往互联网,基于互联网服务的平台商转变。虽然我们在这个过程中摸索得非常困难,但是方向我们比较坚守。二是要打造一个区域级的生态平台,刚才大家都讲了,在互联网化的过程中,其实我们作为本地化机构,有媒体属性的新媒体集团,我还是比较重视我们的区域性、本地化。我们在本地也有很好的资源,所以在这方面的打造上,我们还是一直有探索。


东方网就是在本地化、区域化和资源化,资本化上,走了一个非常适合自己的道路。在今天上午徐世平总也讲了,我们不要跟风,我们还是要做减法,看看我们拥有的资源是什么,能做什么,我们能挣到什么钱,并不是说所有的东西我们都要做,最后沦落为一个“跟风者”。我们一直没有说做得很好,我们一直都在探索。所以也趁这个机会,非常真诚的邀请我们在座的各位领导、嘉宾和同行,能到我们大象融媒去指导、调研我们的工作,与我们合作,给我们真诚的建议。

    

媒体多些服务能力融合会走的顺畅些


郑春平:谢谢徐总的介绍,我们转型搭建的平台,是母体的摇钱树?还是嗷嗷待哺的孩子?还是马上要过18岁生日的?罗总谈谈您的看法?

 

罗彦军:“南方+”于2015年10月23日上线,到现在1年多的时间。目前集团对我们没有盈利的要求,还是处于扶植期。去年“南方+”已经实现了盈亏平衡,我们的广告营收和支出打平,现在也还是在摸索的过程中。我们有一个观点,我们做“南方+”,它是作为一个新媒体,不是作为新的媒体。这不是文字游戏,就是说新的媒体,意味着你所有的一切都要另起炉灶,特别是你的资源,不论是你的报道资源还是别的资源。如果界定为新媒体,就是一种媒体的表现形式,这种表现形式可以和任何集团现有的资源进行嫁接。


也就是说,以往可能南方日报也好、南都也好,别的也好,还是一种传统媒体的服务模式。有了新媒体的呈现形式,包括刚才说的直播、动漫视频等等形式,就是多了一种服务能力。在这个基础上,媒体融合的感觉我们觉得会走得更顺畅一些。


五位嘉宾在现场合影留念

    

红头文件无法一站式提升媒体影响力


郑春平:平时,我们在用户、市场这块主要做的是什么样模式?我们知道很多地方有行政命令的,也有走市场道路的。前面论坛当中听到大家都在感叹,增加一个用户起码要几千块的成本。大家有没有经验或者有没有享受特殊的优惠政策?

    

罗彦军:坦白来说,“南方+”一个是集团客户端,另外我们也是定位为广东全媒移动发布平台。从这个纬度来讲,我们希望可以得到省委省政府,包括资源方面的一些倾斜。当然,省委也给予了我们很大的支持。


确实,新媒体时代,不比以前的报纸阵地、报纸发行。我们经常开玩笑,以前做发行,年底的时候,是生是死一锤子,弄完了,一年就过去了。新媒体,好不容易装上了,过两天他用得不开心,卸载你,这你依托任何的红头文件都无法解决。如果是这样,你的影响力也无从谈起。你对外界可以宣称,我有几千万的用户,但是所有人的身边、所有人的朋友圈和渠道,从来没有见到你的存在,这种情况下你如何说服人家你有这么大的影响力?


所以我觉得,一方面确实是要依托所有可以依靠的力量,二是要通过增强自身的能力和影响力,以及服务能力,来真正的获取你的用户。像我们,通过和日报结合的项目、活动,主要是带有服务性的,从这个角度获取。


专业媒体要坚持专业的属性

    

郑春平:现在在融媒体的形势下,各位来自不同的业态。回到这个内容的生产上,这个边际效应已经非常小了。可能各位老总很有感受,平时在内容的生产、内容的形式上,包括内容的生产者都没有太多的区别。以前电视台采访,出去要扛机子。纸媒带着录音笔、纸笔、照相机拍照片,广播带一个录音笔就好了。现在无论你是电视台,还是报纸,还是纯粹的新媒体人士,我们发现一个新闻现场出现,家家都是标配,一台苹果手机就可以了,或者是更专业一些摄像机,无人机、VR都有,我们记者出去都是全副武装,包括“小蜜蜂”等等。电视台会和我们抱怨,你们抢了我们的饭碗。有的时候我们会和电视台抱怨,我们要和你们比快。


我想问一下,两位姓王的美女,你们是新媒体的从业人员,而且是很资深的。对于传统媒体转型升级过程当中生产出来提供给你们的内容,和你们平台上选用的很多纯粹原生态的网络原创产品,你们分别如何评价?

    

王茜:刚才郑总也讲到了,报纸和电视台的记者,采访能力方面差距不大,大家都用那么多的武器。乐观的来说,技术上的障碍逐渐被消除,门槛降低了。悲观的来讲,都没有那么专业了。

    

以前我从电视台出来,电视台的记者对镜头捕捉能力非常敏锐。为了获得这么一句话,比如就要被采访对象说“我认为这个事情怎么样”,他会装点傻气,用一些“圈套”让对方说出这么一句话。相对来说,报社的记者会陷入更深的思考当中,同样对文章的逻辑要求更强一些。如果现在一个记者或两个人被丢到现场,要应付那么多的工具、形式,可能每一个门类都不能精益求精。

    

这样一个融合之后,您刚才说到,对于媒体原生的内容和经过平台加工的内容,哪个更讲究?通过新媒体平台各方面数据的反馈,可以让媒体知道哪些内容更受欢迎,或者哪些主题内容,不同讲法的情况下,哪种讲法更受欢迎。我们有很多来自腾讯、网易平台的内容,因为我们是聚合平台。你会发现一些内容经过腾讯加工,感觉这个题目好像很吸引人,点进去一看,可能是来自某日报、某电视台,他们编辑加工包装的时候,更会挑角度了。


所以,也是让媒体要重新思考,同样的事情在表述的时候,如何使用用户更喜欢的表述形式?这样的表述,不是一味的标题党、卖萌,在严肃事件和公共事件传播的时候,专业媒体要坚持专业的属性,客观的描述事实,用更简洁的文本实现。对于镜头语言也不能滥用,用到恰到好处,这是用户最愿意追求的。

    

王薇:这个问题确实也是特别好的问题。首先,在去年的时候大家看到关于媒体形势方面的变化很多,一时间VR、直播等等形式都迸发出来。当时新浪新闻采取积极的策略,我们首先要具备这样的能力。刚才讲了标配,要求所有的编辑、所有一线人员可以具备这样的能力,我知道VR是什么、直播是什么,要具备这样的能力。


经过一年的摸爬滚打,发现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人力的问题。像刚才王总讲到的专业与快速,在这个过程当中你要选择。我们有大量的人力没有办法支撑,这时候我们又有一个策略方面的转变,我一定要利用好平台的价值。也就是说,我要尽可能的发挥平台的吸聚能力,我提供相应的技术或者是资金,现在看到很多平台都是这么做的。我要把平台赋予给需要的哪些人,所以有搭台唱戏,做连接的事。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专业主义、调查类的记者比较缺失。但是专业主义,在直播、在短视频方面,我个人觉得这是不可缺失的。所以在平台方面,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有一部分内容,我需要的是快速。直播,就是突发事件取到当时的镜头,但专业主义不可缺失。

    

郑春平:时间有限,感谢四位嘉宾的分享。前面几场都是以痛点结束。但我想乐观一些,以期待结束,相信未来一定会更好。谢谢大家!

 


[观媒推荐]

从无知者无畏到自媒体之道

风口下短视频是机会还是打击

媒体融合中技术题如何解?

五位传媒大佬巅峰对话实录

山东新闻联播头条播动漫

版权声明:传媒大观察公众号原创内容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转载时请保留作者、来源。本公众号部分使用图片、转载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您的权利,敬请与我们联系。

责任编辑:  张少杰 shaojie@guanmedia.com



观媒(传媒大观察)成立于2011年2月15日,是受到主管部门、媒体总编、传媒学子等关注的"媒中媒"。

bigmedianews

长按二维码即刻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