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直播和短视频未来向何处去?这几位大佬有不同观点(万字长文)

2017-06-10 观媒君 传媒大观察


圆桌对话现场(题图)

编者按:5月27日,由观媒(传媒大观察)主办的第三届观媒峰会在上海举行,全国省级党报集团高层、都市报和新闻网站总编辑、新媒体领袖、学界专家、企业家等上百位嘉宾相聚浦江论媒。


在主题讨论与对话“资讯又一端”上,新华社新媒体中心董事长陈凯星,一点资讯副总裁、总编辑吴晨光,360副总裁、北京时间联席总裁陈朝华,重庆晨报总编辑、上游新闻CEO刘长发参与对话。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孙璇主持对话。


今天,传媒大观察(id:bigmedianews)推送圆桌对话精编实录,独家呈现五位嘉宾的现场发言。 


转载请注明来源。



孙璇:各位来宾,大家下午好。我按要求主持本场对话,其实我本人也是个“问题儿童”,我也是来学习的。我不知道今天在座的来宾,是自媒体人多还是机构媒体人多。其实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晨光刚才讲的是自媒体人,要给他们提供名和利。我在搞新媒体的时候,提的概念在内容上跟晨光的差不多,我说不管是个人做的还是单位做的,你要有两个力,一个是影响力,一个是生产力。当然,单位做这个指标就更重要了。个人做,我有没有影响力不是很重要,我有兴趣就做,没有生产力我也做。机构媒体做的东西,我做App一定要看这两力,第一影响力怎么样,第二生产力有没有。我想问一下在座的各位业界大咖,你们所做的App,怎么样把影响力和生产力都能够做好?在座的来宾,如果有什么问题也可以随时提。

    

刘长发:非常高兴今天有机会一起交流,我也是抱着学习的心态来参加今天的会议的。观媒,观察业界好的媒体的好做法。没想到自己“被观媒”了,来了之后确实收获很大。刚才孙总谈到我们作为媒体,尤其是新媒体App这方面,两个力的事情。实际上作为专业媒体机构,这是我们长期思考的问题,毕竟这是专业媒体机构的核心竞争力。首先生产力要好,应该说,我们从传统媒体转型到新媒体,在内容的生产方面还是有一些优势。

    

重庆晨报总编辑、上游新闻CEO刘长发


在纸质媒体时代,我们还是培养组建了一批专业的新闻生产团队。转型新媒体开办App以后,我们也一直在坚守。尽管在传统媒体式微的形势下,我们大量好的骨干记者流失了,BAT等大公司也在挖我们的人才,但是我们一直还是要保证我们这个团队的稳定,在待遇方面或者在激励机制方面,我们还是做了一些措施。

    

内容方面,涉及到我们的客户端内容的价值,还是要体现我们自己的特点;推广营运方面,还是要加大力度,学习先进媒体的好的做法。刚才晨光分享了好多经验,包括他说到自媒体号怎么推广,这对我们也有很大的启发。

    

陈凯星:今天来如果说有点私心的话,一个是陈子是我的好朋友,尽管我们作为机构媒体,但是陈子他们这个自媒体,还是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好奇。听听好朋友、伙伴们,听晨光一讲,感觉都不太困了,祝贺一点资讯做得这么好。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今天要办这么一个会,我觉得还是需要勇气的,在贵州就有一个会和你PK,也是这个行业的。另外,外边都开始堵车了,大家都去休假了,我们不远千里来开这个会,也证明了观媒峰会的影响力。观媒峰会已经举办了三届了,第二届我也去了。

    

新华社新媒体中心董事长陈凯星


刚才问的这个问题,往深处想,问得挺尖锐。我们的App究竟做得怎么样,应该说离我们的理想还有距离。但是我们很有信心,首先不论你做什么判断,你不能离开你的时代背景,你得找到你的坐标系,我们现在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时代?他们都说是移动互联网的下半场,昨天李彦宏派人给我送了两本书,刚写的人工智能,他说移动互联网的下半场是人工智能,这个有道理。还有一个下半场是什么?移动互联网的下半场有这么几个特点,第一个,不管是上半场下半场,国民阅读的总时间都不会再变的,人就这么点时间,所以我们第一想占取人的时间,这是通过帮人节省时间来实现的。第二个,智能手机增长的红利和移动网民增长的红利没有了,这直接带来的一个结果就是,去年除了腾讯挺好,其他谁敢拍着胸脯说自己好?这里我说的是商业媒体。第三点,直接就是App获得的成本,或者说你的公号获得的成本,是巨大的。我那天看了一个不知道是不是很负责任的数字,获得一个付费用户的成本已经高达几千元了,那还做推广干什么?上街直接发钱得了。这就是移动互联网的下半场。

    

但是我还要说,移动互联网的下半场融合发展的机遇来了,因为过去该投入的、能投入的、敢烧钱的,烧不动了。第二,能挺过来的都有自己的优势,把自己的优势接入移动互联网,日子就会越过越好。举一个小例子,新华社的微信公众号,大家如果做微信公众号的话,我敢跟你们PK一下。昨天微信公众号涨了三十万粉,一天圈粉三十万,我敢说在座的不敢跟我们PK,因为这里面有一个天花板,一个公号的增长不允许超过三千,我一天涨了三十万。怎么涨的?以前我们把跟其他平台打通视为给人家做嫁衣,但是从去年8月份开始,我们认为应该增加这个入口。去年我们接到一个任务,把新华社公众号粉丝做到一千万。这个也是无知者无畏,我说我们现在多少?去年8月份十万,做到今天,六百八十万。

    

我们怎么做到的?两个规律起作用了,主流媒体的优势出来了。一个微信用户,有人说一个活粉五块钱,算算一千万得多少?五千万!我们联合三大运营商,一共投入了一个亿的流量,包括现在都有,各位如果捧场的话,欢迎关注新华社微信公众号,关注就送100兆流量。一天关注一次,每天都送一百兆。所以我们短时间就取得了迅速的发展。这也是移动互联网新媒体的发展规律,羊毛出在牛身上,还让牛挺高兴。第二个规律起作用是什么?如果你有一个亿,还做微信公众号吗?所以两个规律起作用,融合发展的机会来了。

    

第二个方面给大家汇报的就是,刚才说看到了希望,怎么办?因为我是体制内的,还有我们独特的话语体系。也是实事求是,在新华社社长和总编辑,还有分管的副社长,社党组的正确领导下,我们主要做了三点。第一点,新闻样式的创新,蔡名照同志观察新闻的发展规律和科技的发展规律,他认为每一次科技革命都会催生一个新的新闻样式,而目前真正适应移动互联网的新闻样式是什么?他亲自设计了一个现场新闻。大家一听现场新闻谁不会?打开一看不就是搞视频直播?不是,它是全息直播,就是文、图、视频、音频,到兼容VR到一切创新的产品。它和电视台的直播有什么不同?如果说印刷术把知识从教师的手中解放出来,现在的互联网、云计算和智能终端就把直播从电视台和机构中解放出来。大家可以看新华社头条,我们把我们的优势也体现出来了。尤其是新华社遍布全球的采集,去年我陪领导出访的时候,欧洲发生了一个大事件,一家埃及的飞机从巴黎机场起飞后掉到希腊去了,我们当时三点同时发起直播。都不用拍到这架飞机,只要记者在这三个现场同时给你说话就行。

    

第三个就是打造平台,还是以现场新闻为例,我们现在把现场新闻、现场直播的程序,直接封装成一个软件包,自媒体也好,其他媒体也好,只要给你一个帐号,一键就能进入直播时代,而且移动互联网的规律就是免费,完全免费。同时另一个规律起作用了,我们在今年年内,可能几个月之内就能把中国地市以上的媒体全部聚合到这个平台上来,因为新华社具有新华社的优势。

    

我跟马云说过,我们1931年就是一家网络公司,因为我们是一群人的网络。当然我们做得还不够好,你看晨光刚才讲这个,太帅了,我们还要探索。欢迎各位加入我们的现场云,第一步是把主流媒体聚合上来,下一步就是把政府聚合上来,然后把国企聚合上来,把自媒体聚合上来,把UGC聚合上来。这一点上我们找到了我们自己做平台的方法。

    

最后一点,做创新的新闻产品。刚才搜了一下现在的新闻,我昨天晚上给国资委讲课,它有一百多家央企,第一个就是说现在的新闻变成什么样了。还唱上京剧了,现在的新闻已经不是写字了,像拍大片似的。

        

就是这样一个新闻产品,不但在网站上、客户端和微信公众号播了在腾讯上当天两个小时就过千万了。现在包括北京卫视在内的五家卫视,在“一带一路”会议当天,除了出新闻以外,在整点时段反复播。

    

刚才我说的这个旋律,一带一路不是中国的独奏,而是世界的合奏,这个原话是习总书记说的。这就是新闻产品,这种产品我们每天都在做大量,还有比如“大道之行”,也是“一带一路”的一个视频创新产品,有人说是习主席配音的,实际上是用习主席的原话演绎的,也欢迎各位同行一块儿鉴赏一块儿交流。

    

孙璇:陈总,360副总裁、北京时间联席总裁,百度上还有很多头衔。这几年顺应大趋势,不停的移动,你也讲讲影响力和生产力?

    

陈朝华:刚才每个人讲的好像都不一样。北京时间从去年4月15号上线到现在一年出头了,刚开始还是想做平台,甚至不止于此,对外的解读是想做一个视频版的今日头条。整个团队加起来800多人,其实在做一个门户网站、一个直播系统,然后又在做一个智能分发系统,大概这样的情况,还有北京电视台的一些媒体资源,还有牌照,以及360的基础。资源还是不错的,我来的这段时间,慢慢的在重新做一些优化,还是想把北京时间往媒体属性这一块靠,还是想打造成突出媒体影响力的这么一个平台。

    

我觉得现在特别奇怪,一些垂直应用或者真正的平台都在做内容建设,很多其实是做内容的,一个个都在做“中央厨房”,或者要做内容平台。我个人认为,北京时间在这一块可能只能是半个媒体属性加半个平台这么个新的东西。要打造新兴主流媒体,我也不知道我们这样做的路径是不是新兴主流媒体应该有的方向。我们自己的定位是一个内容创业公司,去年已经投入一年了,今年还得盈利,盈利的来源可能还是PC端比较高的流量的变现。这一块我今年的策略是,一个是把内容做优,不仅是原创的部分,还有北京电视台能够提供的一部分,还有我们合作的版权机构这一块的内容,在360导流的基础上,逐渐做得更好。围绕着我们能够做商业变现的,不仅仅是广告这一块,还有做产品上的优化。

    

移动端说实话还没有大规模推,除了今年春节的时候在北京卫视那几天送红包,确实高了很多,但是一个多月过去后,所有的用户都走了。最近我们的App做了改版,5月1号安卓版上线,5月12号iOS新版上线。我们现在看后台的情况,还没推,日活变化不大,但是次日留存会好一点,在App这边我想,我们接下来的内容生产肯定会以移动优先为出发点。

    

360副总裁、北京时间联席总裁陈朝华


然后我们的名方面,我们先要把北京时间的名拿出来,现在还来不及考虑构建内容生态让很多自媒体进来,怎么样从北京时间的平台里面得到名和利。我们觉得北京时间现在最主要的还是要让别人先认知北京时间是干什么的。我们可能也会在生产这一块做些调整,我们现在感觉资讯类的短视频领域北京时间可以参与,在整个资讯大市场里面,我们持续做一些生产供给。一个是我们确实有牌照,老大哥在这边,他们牌照更全,我们单点突破。北京时间可以做新闻直播,希望在移动端,我们的产品能够做得比较好,在中国所有的新闻直播的入口,以及北京时间的直播平台,看到的都是新闻直播,或者是新闻类的,有重大事件我们都能及时呈现。三大央媒的目标也是跟地方新闻媒体合作,陈总已经说了,他们接下来以新华社的影响力,把所有的地市类报纸得会整合过来,北京时间也是这样,我们的直播产品还行,好像现在合作伙伴也有十来家传统媒体。北京时间有一个概念,把时政记者变成北京时间的资源,注册了一个号,他们随时发起直播,这批记者给北京时间提供直播。

    

现在以移动端为例,每天的直播有几十场,我们编辑人工运营的,包括话题直播、现场直播、新闻直播,我看了数据,最高的一天有110多场,其中很多是自媒体,注册一个时间号就可以发起直播。当然,这并非都是用北京时间App发起的,还有一些拉流转推,基本上是我们的合作媒体。现在我们跟华西都市报合作,直播成都那边的端午节。我们这边现在,一方面想突出的就是新闻直播类的认知,另外一个是短视频,资讯类短视频的生产能力是我们接下来会重点打造的一个方向。上午也说了,现在这一块确实比较缺,市场上所有的短视频消费都是娱乐休闲为主,但是事实上有一些新闻确实是通过富媒体或者短视频为主的表现形式去传播,它的表现力和病毒传播的渗透力会更,这一块是我们接下来发力的方向。

    

现在给合作方的利,我们还做不到精准,一个是用户画像的精准,一个是内容的丰富,两者的匹配真正到位,我觉得北京时间做不到,并不是360的技术不行、算法的工程师比别人差,我觉得这有一个过程。就算做到了,能比今日头条做得好吗?是否能够超越今日头条?所以我认为我们现在很客观的看自己,我们哪怕花再多的投入,也不可能达到今日头条目前一半的程度,这是我们现在运营团队的看法。我想我们可能做精品,做精致的内容还能做到。我们把北京电视台、北京新媒体集团可以整合的全部优质资源都聚拢过来,深耕北京本地,我们作为北京时间的团队在原创这一块,怎么样做出有我们自己新闻调性的内容,晨光刚才讲的方式我们都在做。

    

孙璇:晨光刚才讲了自媒体,其实自媒体跟机构媒体,我们不能严格的区分开。比如你刚才讲的很多东西,机构媒体怎么就不应该去汲取这些经验?更何况,一个机构媒体如果做那么长时间,最后没有做过自媒体,不是机构媒体一定要比自媒体强,而是说你没有尊严,你生产力、影响力都应该有。

    

吴晨光:我觉得这是两个概念,从我的角度来说。第一个概念,应该是先有内容生产,这个基本传统媒体都会提,每天生产多少,有多少精品文章。但是在平台方,这个概念用内容获取来表示。内容获取指的是什么?第一,机构媒体来的。第二,自媒体来的。第三,我自己原创的。基本上逃脱不了这三个东西。对于一个用户而言,他根本不关心这篇文章是自媒体生产的是机构媒体生产的还是你自己来做的,他只关心是不是优质。所以关于内容获取这一块,还是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个你的量够不够大,第二个是你的质够不够优。

    

对于一点资讯,除了自媒体,我们跟非常多的机构媒体进行合作。比如视觉中国就是一个案例,秒拍、快手跟我们都有协议,我们会把内容拿过来分发,我给你带来流量,你给我提供内容。真正的大平台不是说,自媒体占95%机构媒体占5%,不是这个概念,我只要最优质的,这是一个内容获取和内容生产的体现。

    

另外一个陈总刚才提得很好,现在的内容已经表现得非常丰富了,图文和短视频基本上是平台标配,还有音频,还有短内容,微博就是典型的短内容,今日头条也在学这个,还有社区论坛,知乎、分答等。VR是很不错的一个形式,但是因为它的生产成本相对比较高。随着5G时代的到来,这也是未来的一个方向。

    

我觉得内容生产,第一个是更多获取更优质的内容,第二是表现形态非常丰富,大家可以自己选取。微信上的内容生态就很好,你可以自己发,可以转载,它的生态越丰富,这个平台的吸引力就越强。无所谓文章长短,当年那么多平台,为什么微博起来了?现在让我们随便写一个一万四千字的文章,不见得有人写。这是第一,从内容获取的角度。

    

内容获取直接联系到第二个就是内容分发,内容分发不好,内容获取再多没用。比如在一点资讯,如果一个自媒体大号非常不容易地请过来,到这里阅读量很少,即使你给他钱,他也不屑,他要的是影响力。获取和分发不是两件事是一件事。

    

影响力,首先是影响多少人,第二影响什么人,你影响中共中央政治局七个常委和你影响七个民工,完全不是一个概念,所以影响了什么人很重要。我们要影响最有影响力的人,这是我们努力的一个方向。第三就是影响到什么程度,用户对这个内容,算法的效率远远高于人工效率,因为算法分发更精准,你的点击率更高,效率就更高,算法分发得很精准,人看这个会读得很深。以前编辑给到你,是我认为什么好,你可能看一下就过去了。但是算法给到你,你可能会点击、转发、分享。当然,我们也要注意陷阱,第一是注意信息孤岛。

    

陈凯星:我点了几个清朝的老照片,结果首页天天都是清朝的。

        

吴晨光:所以人工干预,要注意这个算法带来的陷阱。第二个陷阱是标题党,一开始的点击率很高,这半边的同学我给你们推一个标题党,点击量好高,进而就会推到整个场的人,推到酒店的人,推到整个上海的人。所以人工要干预,禁止标题党,包括人工要教给算法如何识别标题党。第三个陷阱是算法特别容易把情绪化的内容分发,因为同样的道理,这边的人说打马蓉,那边人也说打马蓉,所有人人都开始喊。算法辨别不了文章的性情、温度、价值观。所以编辑要做的就是把这些内容挡掉。最后影响力,不是说把文章分发得越多越好,而是要深刻的影响人,影响该影响的人,影响的深度更深,而且这里的影响力就是价值观。

    

最后媒体跟卖猪肉的还是有区别的,因为媒体有一个导向和价值观的问题。这里是说生产和分发的关系问题,另外人工智能时代的算法极大提高了影响力的效率,但是我们我们在座的人这些人还是有非常大的存在的必要。

    

孙璇:我也说说个人的感觉,我们搞新媒体,在我个人看来,影响力和生产力更多也成为一件事。我做内容的目标,不是说没有情怀,我要坚守我的情怀,但是因为做新媒体,这个时候很多东西我都放弃了,就是我要突围的话,我们没有一次战争的突围是全线突围,这时候要放弃很多东西坚守一些东西。坚守什么?就是我们这些搞机构媒体的人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种生活习惯,一种思维习惯,就是还是要坚守情怀,但是现实也告诉我们,我不能做文丐,如何有尊严的做情怀,应该说我们从传统媒体走出来的新媒体人压力更大。

    

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孙璇


刚才陈凯星董事长提到的内容创新这一块,我觉得新华社确实做得不错,我也有同学和朋友在新华社,我们也一直在交流学习。当然新华社也有它自身的平台级优势,但是新华社做得好,我想归根结底在内容创新上。我举一个例子,我们党的一位领袖,我是听课听过,要求新华社把地球管起来。我们每打一次仗就是农村包围城市,到了农村里刷标语,可能战士们会准备几十条标语,他改过一条,大部分认可。改过的这一条,大家听一听,原标语是,禁止家长虐待子女。这是在几十年前的农村,他改成了“大人不能打小孩”。我觉得这个故事还是有一定的启发,其实他的受众意识胜过千言万语,他的这个,其实不仅仅是宣传的问题,而且是有战斗力的。

    

在内容创新、盈利模式创新方面,在座的各位参会嘉宾有没有什么要交流的?

    


观众提问:我们是为媒体提供视频直播的技术服务的,包括新华社、上游新闻,我们都有合作关系。我想请教几位老师关于资讯可视化这一块。我们后台的数据反映,现在无论是央媒也好省媒也好还是地市级媒体,还有新兴的互联网媒体,都有开始从事视觉新闻生产,而且新闻直播这个频率,一周下来大概有两到三次。但是这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包括我跟媒体同行们交流起来,他们也有一个困惑,就是很多时候他们发现,其实真正看视频新闻直播的用户数并不多,很多时候一场直播只有两三千人,多的也不过是几千人几万人。

    

前段时间我跟路透新闻社的一个外国媒体同行业在交流关于资讯可视化的问题,他有一个观点,现在中国的直播、短视频这么火,其实真正的推动力是来自于科技方、平台方,还有广告主等等。真正的来自于用户的需求的,他觉得需要打一个问号。当然这对于他的观点,我有我自己的看法。我也想请教几位,你们怎么看这个资讯可视化?我们这个资讯可视化未来有没有可能取代图文的新闻表达方式,而成为未来的一种新闻呈现的主流?

    

吴晨光:首先,谁取代谁的话不能这么讲。广播出现之后没有取代报纸,电视出现之后也没有取代广播,因为广播有它特定的时间,比如在上车的时候,所以这个不可能取代。但是从未来的趋势来说,短视频一定是一个方向,上午也讲了,5G时代的到来会让我们的流量变得更便宜,速度变得更快。你刚才讲到视频直播和短视频完全是两个概念。因为短视频,如果来拆解的话,一分钟以内叫小视频,一分钟到十分钟是短视频。一个直播,为什么去的人比较少,因为直播有几个特点,一个特点是现场感,比如说重大事件发生了,完了之后我们看现场,这是一种。第二个是悬念,两边踢球,谁赢谁输。第三是互动,为什么秀场大行其道,因为可以互动。所以视频和直播是两个概念。短视频的火热,很大程度上是因为5G的到来会消化我们的碎片时间。

    

论坛现场


其次,短视频的制作成本是很高的,需要专业团队来干这个事。而短视频的阅读成本,你说的可视化,是很低的,这跟图文完全相反。图文是谁都可以干,但是读起来很费劲。短视频一定是未来很重要的内容形态,但是我不认为直播未来会火多久,因为直播有天然的弱势,直播的必要不是很大,很多的直播都是为了直播而直播。

    

最后说一下,替代是不会的,谁都替代不了谁,每个存在都有必要。就像说报纸会消亡吗?一定不会,一定会有一部分人在读。

    

陈朝华:直播其实是非常耗流量的产品,成本非常高,上次我们举办一个论坛,查了一些资料。一个直播平台同时有一百万人在场的话,一个月带宽成本要三千万。但是视频类产品的消费肯定是趋势,我看到另外一个数据,到2020年用户在视频形态的资讯消费里面,会占到80%。我们一直认为,秀场直播之外的直播,其实只是一种手段,更多的要跟短视频相结合。直播现在还有一个问题,主管部门有要求,互动不能发弹幕,评论要先审后发,很多体验也不是特别好。除非是很大的直播大家会关注,我自己最近在思考这个问题,也在跟同行讨论。重大的直播有人关注,但是其他的,是一个陪伴性很强的产品,花两个小时的时间来看一些可能会有,就是互动性很差的话,所以注定不会很高,不知道未来情况会怎么样。我说的是实实在在的数据,我们现在每天在运营的类新闻和话题性的直播有一百多场,每天发的报表看,真正过十万的,十分之一不到,有的直播就那么几千人,已经不错了,甚至有几百人在看的,这做来干什么?

        

陈凯星:这个事是这样的,直播从理论上和实践上都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我刚才说现场新闻,新闻的发展就是人类不断接近现场的历史,直播是一种全新的形态,现在手机直播是一种全息化的零时差的,理论上说得通,实践上也得到了初步的验证。你说还有几百人看,几万人都挺多了,还有没看的。前两天我找瞿总聊天,他说他们审视频直播的时候在后台分级,没人看的根本不用审,没人看审它干什么?三五百人看的,一般的人来审。突然一下爆发好几万人来看的,领导来审。所以得看是什么直播。我们的记者跟着军队进去了,就在枪手背后好几米,我看子弹都快崩着我们记者了,这在我们社内都引起了一场伦理的争论,记者的生命是不是应该更加宝贵,这种直播谁不看?

    

还有,市场就交给市场去解决,我们现场直播我就不说了,我没想到催生出一种新的广告业态——直播广告,现在找我做直播广告的还不少,我还老得提价。

    

刘长发:我觉得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都很焦躁,感觉机会很多,陷阱也很多,生怕落下了一步,所以导致风口很多。现在直播也是这么一个现象,前几天又说短视频元年,又说视频元年,感觉这个机会太多了,作为传统媒体,在这种背景下直播也是一哄而上。我们上游新闻也创建了自己的直播团队,多的一天有五场直播。从实战来看,最后的效果也不一定好。

    

我认为每一种题材每一种报道模式都有它的道理,直播有时候在互联网已经躁动的情绪下,可能有些东西被放大了,才导致什么产品一出来大家就一拥而上,VR一出来大家都用VR,航拍出来什么东西都去航拍。这个我们前段时间也在讨论,我们感觉其实很多东西还是要回归到新闻的本源,有些东西是适合用直播的,刚才晨光总也提到,直播要有几个特点,一个是现场,一个是悬念,一个是互动。适合这样特征的新闻事件,才能够用直播的形式去呈现。

    

比如说VR也是,好像我们什么都用VR呈现,效果也不好。像我们过去做报纸也是一样的,做传统媒体的时候,有的题材适合用通讯,有的适合用消息,不能一概而论。所以直播未来的前景,我感觉它会经过这一轮的,大家都看好、资本的进入,催热之后,它会慢慢回归到它本应该到达的位置上去,不能头脑发热去夸大它,也不能去贬低它,它自己会因为自己的特性回归到它自己的位置上去。

    

孙璇:刚才陈董事长提到直播,我觉得第一是有道理,第二还催生了新的业态。其实我觉得,这句话给我挺大的感触,就是我们媒体在互联网化或者媒体融合的时候,真的有很多东西不是我们传统经验能够覆盖的,有很多东西仍在探索之中,一看可能就面临一片新的天地,有一片新的商机。所以很多东西还在摸索当中,但是我总觉得,这种务实的发展,对我们来说还是很重要的。

    

今天上午的论坛上,几位大咖当时提到,不认同现在人人都是记者这个概念,但是实际上人人都是发布者,而这个其实也在倒逼我们。以前我们做的很多东西未必都是记者做的事,我们有的也是在发布,发布并不是记者做的事。现在回过头来,我个人觉得,我们机构媒体应该做什么?应该做记者能做的事,和我们这个机构能做的事。当然,其他事你爱做不做,但是作为一个机构,作为一个记者来说,我觉得应该做我们做的事,我们还是有一些积累有一些优势在的。

    

我们已经占用了下一场的时间,但是我还是想问一个问题,就是你的痛点在哪里,当下你认为你有没有痛点,因为你的痛点必然是我们大家共同面临的痛点。你的痛点在哪里?你打算怎么做?

    

陈凯星:两个字,技术。跟商业媒体比,尤其是BAT比,技术确实落后。他们把技术门槛抬得非常高,这是主流媒体转型遇到的最大的困难。解决,我们也在找办法,两个字,协同。慢慢体会就行。

    

孙璇:痛点是技术,解决思路是协同。

    

刘长发:我也两个字,模式,因为我们作为传统媒体,纸质媒体式微的趋势下,重庆晨报转型到上游新闻。新媒体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发展模式的探索,正如刚才孙总提的,我们怎么样在新的形势下构建我们的影响力,或者是我们既有的生产力如何加强,或者在自身发展方面如何增强造血功能。怎么样构建我们自己的影响力,我们重庆晨报也一直在探索,我们在特色化和区域化这两方面发力,增强我们的影响力。

    

陈朝华:我这边的痛点,其实大家都知道,北京时间是一个希望响应号召,做一个媒体融合发展的探索,所以内部还是不同团队的组合,价值理念怎么样能够融合,这是内部的事情。对外部的痛点就是我们移动端产品的用户太少,现在获取成本特别高,估计跟所有省级新闻网站相比,我们PC端加上360导入流量,可能是你们的10倍、100倍,但我们这样的App都面临一个问题,用户量太少,相信很多人报的数跟实际数差很多,所以我的痛点就是怎么样能够在今年把北京时间App做到能够商业化运作。我们很老实,北京时间App现在上面没有广告,不敢做广告,因为用户量太少了,没必要去蒙客户。

    

吴晨光:我觉得我的痛点应该是垄断,互联网表面上营造了一个开放共享的环境,但是我们发现其实互联网的很多东西越来越被几家大的公司垄断。第一个就是数据,也就是用户,大数据是什么?就是用户的行为习惯。移动互联网有两个方向,一个是社交一个是个性,我们现在要想一想,这两个东西,社交的人越多数据越多,个性化积累的大数据越多,现在谁有这些数据?BAT,腾讯、阿里、百度!如果有新的,基本上就是头条、滴滴,包括新美大。这些大的公司,特别是BAT这一层,把大数据全都集中在自己手里,二流公司、三流公司就很艰难了。所以这个垄断就体现在这里,你没有用户,获取不了用户,垄断导致没有数据,下面都是空的。如果有人能破解BAT,我想就是三大运营商,除此之外没有人可以跟他们抗衡。这是第一。

    

第二是人才,我们知道,全球人工智能领域最牛的人基本上全部集中在谷歌这家公司,为什么谷歌能研究出AlphaGO我们研究不出来?因为他们有人才。本土培养的算法工程师,跟谷歌比起来差距还很大,而且BAT可以花大量的钱去吸引人来,它又拥有用户拿到了大数据,现在又拿到了人才,基本上其他公司做人工智能分发,可能性不大。

    

所以说,互联网虽然打破了那个垄断,但是又形成了新的垄断,这是我更担心的。加一句话,如果说破解的话,只能是被收购。

    

孙璇:我们时间也差不多了,今天主要就两个问题,最后大家的痛点,也是我们大家的痛点。大家的成功,也是我们大家的成功。感谢在座的各位,谢谢大家。



[观媒推荐]

老司机谈平台如何吸引用户

扬晚头版变迁突显用户导向

内容和新闻不能完全划等号?

从无知者无畏到自媒体之道

风口下短视频是机会还是打击

版权声明:传媒大观察公众号原创内容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转载时请保留作者、来源。本公众号部分使用图片、转载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您的权利,敬请与我们联系。

责任编辑:  陈浩洲 haozhou@guanmedia.com



观媒(传媒大观察)成立于2011年2月15日,是受到主管部门、媒体总编、传媒学子等关注的"媒中媒"。

bigmedianews

长按二维码即刻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