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数据驱动助力媒介融合,听听技术专家怎么说(观点精选)

2017-06-11 观媒君 传媒大观察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副主任、人民在线总经理董盟君(题图)


编者按:5月27日,由观媒(传媒大观察)主办的第三届观媒峰会在上海举行,全国省级党报集团高层、都市报和新闻网站总编辑、新媒体领袖、学界专家、企业家等上百位嘉宾相聚浦江论媒。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副主任、人民在线总经理董盟君,爱立信东北亚区执行副总裁郭骅,印度Dex公司CEO  Satayender Chaudhary和凡闻科技董事长王鸣等四位媒体技术专家先后登台发表了演讲。


今天,传媒大观察(id:bigmedianews)独家推送四位嘉宾的精彩演讲。 


转载请注明来源。


董盟君:数据驱动媒介融合融媒创造用户价值



如何理解媒体融合?不同的媒体、不同的媒体人、专家都有自己的见解。我们做一线解决方案的人是这样理解的:媒介融合的推进路径,是从构筑渠道开始的。多样化的分发渠道是媒介融合的基础设施,为这些渠道生产、分发相关的内容。有了渠道和内容,我们还要去找渠道和内容对应的用户。用户通过合适的渠道看到了感兴趣的内容,会对渠道内容和拥有渠道内容的媒介机构产生一种信任、依赖,这样就会变成有效用户、长效用户和有黏性的用户。有了用户,才有可能基于用户创造价值,产生传播力和影响力。

    

可以说,在进入大数据和社会化媒体的时代,数据成为驱动媒介融合的动力。

    

渠道有三种类型:一是传统渠道,比如报纸发行渠道;二是自建的新媒体渠道,比如网站、客户端;三是第三方渠道,像微博微信等等。三种渠道的形式有互换性、互融性,媒体融合的时候要把他们构筑在一个平台上,才能实现媒介的一体化运作。有些媒介对于渠道的运用,可能是同一内容不同渠道的分发,但并没有分析哪些渠道适合哪些内容,哪些渠道对哪些内容会产生更好的价值。

        

现在各媒体对于新闻内容的生产、分发,以及向谁分发、如何分发,可以基于数据的选择与判断。在内容生产这方面,媒体一般都有自选动作和固定动作。我们做自选动作时,生产内容、分发内容的时候,过去大都基于传统经验,是我们对新闻价值的判断,预测新闻的热点,或者我们跟随其它媒体的热点去报道。现在可以基于数据判断进行选择,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加上新闻媒体人的敏感度,从而判断新闻的趋向是什么、价值是什么,对新闻的生产和内容的分发作支撑。

     

有了内容之后,我们向谁分发?哪些是我们需要把内容送达的用户?这要根据用户画像来分析。纸媒如何掌握线下用户的数据?我们做过一个尝试,给人民日报建了读者用户的数据中心平台,通过平台做了读者用户调查。通过线上的问卷系统,完成了全国31个省市区的读者调查,把读者的兴趣、爱好和年龄等数据,基本上收集上来。报纸发行的数据都在哪里?发行员手里,邮局手里,报纸并没有掌握。通过这样的调查,把线下数据收到线上,为下一步用户数据的挖掘提供了依据。

        

下一步就是如何分发,我们知道了向谁分发,接下来我们如何分发?也有技巧。目前内容的分法大概有三类:一是基于用户数据实施个性化的精准推送;二是基于全网数据事实多平台、动态化的推送;三是基于社会化媒体数据,实施多渠道的技术性推送。

        

有一个场景,当员工发现社交平平台上很多流量涌向某篇报道时,或者用户停留在某篇报道的时间多于一般情况的时候,编辑就会微改报道的标题,应和社交平台的趋势,也可以添加新的链接,为读者提供《卫报》其它的一些内容。

        

媒介融合第一要义是获得有价值、长期、忠诚的客户,终级目标就是扩大覆盖面,增加传播力、提升影响力。总的来说,媒介融合的核心就是创造用户价值,我们可以通过大数据的技术,将内容和用户精准匹配起来,做到提升用户满意度和黏度的效果。


凡闻科技董事长王鸣


王鸣:凡闻如何以技术助力媒体发展

 

我们的定位是内容大数据云服务商,希望用数据技术助力媒体转型发展。


我们认为,媒体最大的价值是我们有内容资产,内容是可以发布的每一条新闻、资讯,从凡闻这两年的研究来看,内容比房产、设备等都要有价值,这里面包括历史数据和每天的增量数据,这是我们所具备的最大资产。第二个资产是渠道,不管是中央媒体也好,省市级媒体也好,每一个媒体在当地都是具备最强资源的平台,我们有政府资源,还有各垂直领域资源,熟悉每一个行业。


凡闻能做什么?一是帮媒体建立成本中心,通过服务模式,快速进行成本中心建设,把媒体转型过程当中的阵痛期、成本的问题先解决掉。二是帮媒体建立利润中心,媒体转型为平台运营的时候,要发展媒体经济,这时候的概念应该是穿透性的,渗透到各行业各领域。我们为政府提供服务,包括舆情服务、项目服务和垂直领域的服务,这些都是通过资讯连接,或者通过资讯来做大数据的分析。


凡闻作为互联网创业公司,我们又是为媒体服务的,始终牢记我们的使命,首先是服务于党的宣传,从安全第一的角度,提高传播力、引导力。二是网络安全,包括每个媒体都会有主管部门网信办对我们的要求。三是服务内容版权,通过媒体权威性、新闻真实性,保证我们版权的严肃性,传播的合法性,四是服务媒体融合。


我们现在的技术服务,实时覆盖全国1200家数字报、15万微博微信、10万微博、250个移动客户端,话题也有10万个。我们每天处理100万的数据,这100万数据都是结构化的,每一条数据都带几百个标签。我们业服务党政机关,中央媒体、地方媒体,我们也是中宣部、国家网信办的顾问,现在服务全国21省份,间接服务的用户是几亿级。


我们现在给所有媒体用户提供云服务平台,我们有一个非常专业的新闻搜索引擎,如果搜索新闻,可以在城市范围的媒体搜索,也可以选择新华社、人民日报范围搜索新闻,也可以在全国的报纸范围内搜索报纸、微博微信、APP的内容,也可以搜索“只想看原创新闻”、“只想看转载新闻”。


我们的大数据产品,第一个叫媒体关注,第二个是热点汇聚,第三个是事件跟踪,第四个是转载分析。


我们给很多家媒体做转载分析,新京报现在是我们最大的服务客户,去年新京报版权收入增加了254%。每个报社每个编辑每天会产生很多的数据,我想知道所有的稿件里面,到底哪些稿件真正带给我影响力,或者说将来也可以带给我版权收入。有些稿件发了根本没有人传播,稿件的传播效果也可以反哺内容质量的提升。


“凡闻推荐”聚合了全国所有的滚动新闻,包括党报的头条、纸媒的头条、微信头条和各频道的本地资讯,比如今天我在上海,本地的资讯会自动聚合,这些都是为大家建立成本中心服务的产品。


我们还刚刚上线了交易平台,目前已经有一批骨干用户入主,接下来会有一个独立第三方版权交易平台,我们会对全网的数据进行结构化,判断原创的确权,是不是你的稿子。接下来建议媒体,原创稿件按照线路售卖,就像新华社的专线是一个道理。移动互联网时代,一个人想买你的稿件,可能找不到你的报社法务或对接人,但是在这个上面,他可以快速购买你的文章,马上可以转发,这也为我们带来内容的提升。


爱立信东北亚区执行副总裁郭骅


郭骅:融合中所需的大数据需求及应用实现


如果没有互联网这个事情,今天媒体还是像之前一样,正是因为我们有了很多新科技的东西,高科技的东西,把新兴产业、媒体行业从根本上改变了。不外乎两点,一个是创造,内容原创。另外还有一个怎么样分发、传播,新闻媒体跟音乐一样,是大众的服务,如果说没有受众,没有观众、没有人听,没有人关注这个事情就不成新闻。这点也是科技上面带来的很大的不同的东西。

   

媒体数字化转型分三个阶段:1.0、2.0到现在的3.0。1.0阶段,就是怎么样把编辑、内容推送,跟用机器来代替很多人工的东西,比较简单的信息流方面。2.0从新闻的角度讲,有历史数据的挖掘,不只是简单把内容数字化推送出去,而是要挖掘一些东西,凡闻那边会讲到,怎么样做关联、分类、标签,这就是2.0的东西。最终3.0阶段是万物智联,最主要是服务跟体验。


媒体方面数字化转型,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共建平台、端到端全服务的运营,这是比较重要的。现在大家都在做,有媒体、政府的,中国是特殊的行业,一定要有政府的把控和参与。此外,怎么样做第三方交易和清算的平台,让原创的内容有保护,转载的都能跟踪做一个平台,必须和垂直行业来合作,也就是说要有凡闻这样的技术公司参与进行与媒体之间合作。    

   

当然,除了以上这些,加上运营服务,就变成了一个闭环的端到端的服务。


印度Dex公司CEO  Satayender Chaudhary

  

Sat:融合中如何做好产品优化和流量提升


如何使媒体内容变得更有吸引力?内容为王,没有一个战略的成功是离得开精心策划的内容来吸引用户的。加上内容需要很有创意每一个成功的举动都来自不断的创新,从而不断的吸引用户。举例来说,BBC就通过短视频instagram来吸引年轻的观众,并且带来非常好的效果,植入短视频工具来吸引用户特别是年轻用户的关注,从而带来更多的流量。

   

另一方面,我们看到CNN已经开始使用提供免费的流媒体直播服务,用户喜欢可以直接点击订阅,CNN从这个获得了25%的订阅量用户的提升。Facebook开始允许360度的相机拍摄和视频拍摄,并且取得了非常好的用户效果。

    

另外,非常有趣的概念是基于AR和VR设备的使用,让用户有全新的体验,虽然AR和VR目前主要用于购物和游戏,但是虚拟影像技术充满了巨大的潜力,从用户的体验来看,可以给用户全新的感觉。同时现在不仅是移动设备的时代,可穿戴的设备同样流行,可以从中找到许多促进用户的办法,看到可穿戴的技术的同时,一定不能忽略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观媒推荐]

直播和短视频未来向何处去

老司机谈平台如何吸引用户

扬晚头版变迁突显用户导向

内容和新闻不能完全划等号?

从无知者无畏到自媒体之道

版权声明:传媒大观察公众号原创内容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转载时请保留作者、来源。本公众号部分使用图片、转载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您的权利,敬请与我们联系。

责任编辑:  陈浩洲 haozhou@guanmedia.com



观媒(传媒大观察)成立于2011年2月15日,是受到主管部门、媒体总编、传媒学子等关注的"媒中媒"。

bigmedianews

长按二维码即刻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