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沈阳事件”发酵第五天 如何报道考验主流媒体智慧

陈浩洲 传媒大观察 2018-07-02

陈浩洲  / 传媒大观察原创

清明假期首日(4月5日),李悠悠北京大学多位校友实名举报该校原中文系教授沈阳性侵女学生高岩致其自杀的公开信引爆网络。被举报人沈阳工作过的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纷纷做出回应,《中国新闻周刊》、《南方周末》、《现代快报》、封面新闻等多家媒体跟进报道。


李悠悠所举报的性侵事件发生在20年前,由于时间久远,调查难度很大,如何进行报道,考验媒体的智慧。


《中国新闻周刊》是跟进报道最早的一家媒体,观媒君注意到,从举报信发出的第二天起,《中国新闻周刊》连续三天跟进报道,也是首家采访到事件核心当事人沈阳的媒体。


4月6日下午,《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前往北京大学采访,北大纪委办公室监察室、北大新闻中心均婉拒了采访。不过,该刊记者还是采访到了时任北大中文系系主任费振刚。4月7日,沈阳通过短信回复《中国新闻周刊》的采访,这是沈阳在风波发生后首次通过媒体对外发声。


《南方周末》记者也采访到了事件中的多位关键人物。该报4月7日晚发出的稿件显示,记者采访到了事件当事人沈阳,以及高岩的母亲周树铭、举报人李悠悠以及时任北大中文系系主任费振刚,文章做了平衡处理,将多位受访者的观点同时呈现。



《现代快报》4月8日版面


4月7日,《现代快报》独家对话了“沈阳事件”核心举报人李悠悠,采访内容主要内容以问答的形式呈现,报道显示,举报人李悠悠已联系到受侵害的另几位女生。次日上午,封面新闻发布了独家采访“沈阳事件”举报人之一的王敖,采访内容也是以问答的形式呈现。之所以采取问答的方式呈现,还是因为要原汁原味地呈现采访细节,毕竟该事件目前并不明朗,记者通过梳理加工,内容有可能变味。


今天是“沈阳事件”发酵的第5天,唯一进展是上午财新网刊发的报道《一女生实名指控曾受沈阳性骚扰》。这位站出来的女生名叫许红云,现在美国加州湾区生活。她自述是北京林业大学2004级外语国学院研究生,2006年冬天遭遇沈阳性骚扰。诡异的是,该稿件发出后不久即被财新网删除。


国内以深度报道知名的《新京报》此轮舆情热点的表现一般。观媒君从新京报网检索关键词“沈阳”发现,该网对“沈阳事件”的相关报道有13条,不过这些内容大多是对高校公开回应的转述,采访事件相关人员的稿件仅有1篇,而且也只是篇400余字的快讯,该报记者采访到了南京大学文学院前院长。不过,虽然原创图文报道少,但《新京报》旗下“动新闻”制作了两条短视频复盘该事件,在报道形式上比较新颖,独树一帜。


澎湃新闻的表现和《新京报》差不多,主要是转载《中国新闻周刊》的内容,在澎湃新闻网,观媒君没有发现澎湃记者采访事件相关当事人的稿件。


纵观这几天该事件的进展,有几点值得思考:


1、虽然媒体使用当事方官方声明很常见,但在这场事件中表现得特别强烈。此次事件中,三所高校反应迅速,多次发布官方声明回应社会关切。也正因如此,大多数传统媒体也选择整合梳理高校的声明。 


2、少数几家媒体表现抢眼,大多数媒体没有接触到该事件中的关键人。关键人包括举报人李悠悠、王敖等,被举报人沈阳,高岩的父母,三所高校的相关负责人,说远一点还有专业的法律人士以及教育主管部门。


3、传统媒体的评论数量较少,报纸上很难看到相关评论。4月7日、8日,《南方都市报》发布两篇社论,《惩戒师德有亏者就是维护学校声誉 》《对有悖师德者,零容忍更应是制度反应》。从6日至9日,《新京报》纸质版没有刊发评论。


4、不少自媒体言论并不严谨,几乎已经把事件定性——性侵已是实锤。其实,当下的证据显示,沈阳在师德方面可能存在问题,但依然无法认定他性侵过高岩,尚需要更多证据证实。


虽然事件是从互联网上发酵和引爆的,但一如此前的热门事件的报道,传统媒体依然是主力军。不过整体来看,该事件已过去了五天,传统媒体的进展并不大。值得肯定的是,参与报道的传统媒体大多遵循报道规则,积极采访事件关键人,让读者和网友了解到了更多的信息。


而传统媒体评论稿件较少,主要还是事实难以认定,毕竟媒体的评论应该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结合多方信源进行点评。毕竟如果被舆论绑架和裹挟,主流媒体也不可能发出理性的声音。©



中央三台主持人首次同框齐呼

今日头条因违规被罚94万元

【独家】高海浩浙报十年

新京报办活动前任领导全出席

慎海雄与BAT及央媒完成会面


本公号原创文章欢迎转发朋友圈微信群

未经授权严禁任何形式转载

欢迎您在文末留言,我们期待与你交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