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若无耻,自媒体则无耻
田宇 / 传媒大观察原创
5月6日,21岁的空姐李某,在使用滴滴顺风车时被司机残忍杀害。几天后,全网开始关注此事。对于这类恶性凶杀案,社会的普遍关注点主要在呼吁警方尽快破案,将凶手绳之以法,连带着,会对滴滴这类网约车平台是否安全进行深度探讨。
在出现这种社会热点事件后,自媒体自然也少不了蹭热度冲KPI,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自媒体的底线也会彻底地暴露在社会公众面前。面对这一惨剧,虽然大部分自媒体还能够将焦点聚焦在案件本身,但是也有一些自媒体变成了彻头彻尾的“消费死者”,甚至还有自媒体对被害者死前可能遭遇到的侵害进行了详细的夸张描述。
例如,微信公众号“二更食堂”11日在其微信和微博中,对受害者的尸体进行了不雅描述,遭到了网友的批评。虽然,其随后就删掉了文章,并进行了道歉,但是这无法平息网友的愤怒。
这些“消费”死者的行为,充分暴露了这些自媒体的道德水准低下,网上的批评声音已经非常高涨,在此不再细说,主要是探讨下“耻”度应该在哪里。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媒介的快速迭代,各种新媒体不断涌现,媒体从业的门槛被拉低,只要具备基本的上网条件,用一台电脑或者一部手机,就可以完成信息的推送,成功转型“自媒体”。但是,推送的信息质量如何,特别是信息本身的公共性所要求的道德底线、社会效益等,是否被所有自媒体所重视,还真的要打个问号。近些年,出现的种种重大舆情,总是少不了自媒体的推波助澜,复盘这些新闻事件不难发现,一些自媒体所暴露出的道德水准低下实在触目惊心。
然而,自媒体虽然也名为“媒体”,其中有多少媒体的特质,还真是值得认真探讨。严格意义来说,自媒体并不能算做完全的“媒体”,其范畴应该更为广阔,用“媒介”来概括更为准确,因为其本质上还是“人的延伸”。就像每次出现类似事件的时候,公众都会质疑一些自媒体为何没有“耻”度,并进而质疑新媒体本身的价值。其实,每个自媒体后面都坐着一个人,或是一个团队。自媒体的“耻”度,就是人的“耻”度。如果,人无“耻”度,自媒体表现出来的,更是毫无“耻”度。
在传统的传媒环境下,特别是在新闻信息的传播方面,以一种组织化的面貌来呈现,对从业资质要求较高,媒体把关也较为严格。从业人员大部分也都是受过严格的新闻教育,对于这份职业,这个行业具有较深的认同感,能够自觉遵守行业的基本底线和原则。
但在新媒体环境下,自媒体的冲击从一开始就不是以“新闻”的形式露面,而是以一种“传播信息”的面貌来展现,对于这种形态,传统的新闻伦理似乎对其没有任何的约束力,因为自媒体最开始就没有将自己视为媒体。
传播信息过程中,自媒体天然就带有“流量冲动”,所有的建构都围绕着“流量”来进行。在对“10万+”的追求中,自媒体逐渐将自身的公共性和公共价值抛到脑后。作为几乎没有任何束缚的搅局者,自媒体在传统媒体下滑的道路上重重地推了一把,占据了公共舆论空间的主战场,然而,当自媒体已经掌握了一定话语权的时候,却并没有具备与“权”相应的责任感。
自媒体所欠缺的“耻”度,通过自发生长出来,现在看来,是不太可能了。那就需要监管方和平台方等外力的推动来形成,而外力的动作自然则会非常猛烈。以本次事件为例,监管部门约谈,微信、一点资讯等平台相继封杀,对二更来说,教训不可谓不深刻。©
本公号原创文章欢迎转发朋友圈微信群
未经授权严禁任何形式转载
欢迎您在文末留言,我们期待与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