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干货】教育者、家长不得不知的,2017年幼儿教育行业几大趋势分析!
世界幼儿教育行业特点分析
2000年全球学前教育入学率为30.9%,2015年增长至48.6%,这一水平保持连续增长。
目前全球学前教育发展极不平衡,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学前教育行业发展快,学前教育管理等方面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2000-2015年全球学前教育入学率
资料来源:world bank
自80年代以来,加强学前教育成为世界未来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
许多国家把学前教育作为整个教育的基础,并依据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和保健学等方面取得的科研成果,尝试新的改革,以促进本国学前教育的发展。
学前教育逐步被纳入义务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在学前教育的目标、制度、内容、方式和方法等方面,都出现一些新的特点。
01
学前教育中心的转移
80年代以来,世界发达国家学前教育目标有一个明显的变化,那就是由"智育中心"向注重整体发展方向转变。
60年代,美、日、苏等国在冷战和"知识爆炸"等因素的压力下,都以高、新、难等原则进行中小学课程改革,教学内容逐级下放。
尤其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关于儿童早期智力发展的观点,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加强早期智力开发成为美、苏、日、德等国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这种情形下,人们倾向于把早期教育误解为早期智力开发,导致"智育中心",忽视学前儿童社会性和情感的发展。随着冷战时代的结束和人文主义教育观的复归,80年代以来,各国教育工作者都呼吁要纠偏。
1985年6月在日本召开的"日、美、欧幼儿教育、保育会议"的中心内容,就是要求从"智育中心"转向幼儿个性的全面发展。人们意识到,各育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社会和情感问题应被看成智能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990年`4月,日本开始实施新修定的《幼儿园教育要领》,明确地将人际关系、环境、表现列入幼儿园的教育内容中,以纠正偏重智育的倾向,促使儿童在天真、活泼、幸福的气氛中得到良好的发展。
美国幼儿教育界也普遍重视通过社会教育促进幼儿智力、社会交往能力、价值观和自我意识的发展。
但是,智育中心的问题并没有因此而得到根本的解决。
由于家长们望子成龙心切,社会也要求高层次的人才,成人仍对幼小的孩子寄予过高的期望。
在儿童很小的时候,人们就对他们进行某一学科或某一方面如计算、阅读、体操、芭蕾、钢琴、健美、武术等方面的教育。
这种单一的技能技巧训练有着明显的片面性,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无视儿童的兴趣,强制行事,过于正规和严格,给幼儿个性的发展带来不良影响。
因此,各国教育专家认为,尊重研究和了解幼儿的特点,提供适合他们发展的教育,仍然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他们主张让儿童通过自然经验、社会交往和游戏等方式自发地、自主地去学习。
02
尝试不分年级的教育
不分年级教育在世界发达国家已成为影响现行教育改革的一种重要潮流。
1990年,法国政府颁布关于建立初等教育3年制学习阶段改革计划的法令,进行打破传统的年级概念的改革尝试。
其做法是:将2至11岁儿童的教育分为3个阶段,每个阶段一般由3个学年组成。
每一个阶段称作初步学习阶段,包括幼儿学校的小班和中班,儿童年龄为2至5岁。
第2阶段称作基础学习阶段,包括幼儿学校的大班和小学前2个年级,儿童年龄为5至8岁。
第3个阶段称作深入学习阶段,包括小学后3个年级,学龄为8至11岁。在美国,近年来人们对学前教育中的混合年龄组和小学低年级中的不分年级计划的潜在作用也倍感兴趣,如 90年代肯塔基教育改革法和俄勒冈州迎接21世纪教育法案,就是这种情况的反映。
不分年级教育形式古已有之。
到近代,年级制和班级授课制在推动义务教育的普及和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这种制度过于强调整齐划一,忽视儿童的个性差异,因而在19世纪末开始的欧美教育革新运动中就受到批评。
不分年级教育的指导思想的核心是重视儿童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允许超前和落后,使优秀学生和后进生都能获得有效发展。
其次,不同年龄儿童混合在一起共同活动,通过社会交往,无论是年龄大的儿童还是年龄小的儿童,都能学到大量知识,并获得社会能力的发展。
再次,不分年级的教育还促进了教师对儿童的因材施教,以及父母和教师之间相互联系的加强。
最后,不分年级制有利于幼小衔接,使儿童从幼儿园教育自然地过渡到正规的学校教育。
03
多形式和多功能的学前教育机构
各国学前教育事业在战后虽然有较大发展,但一般说来,正规的学前教育机构如幼儿园和保育学校等仍难以满足社会上的各种不同需要。
近年来,许多国家学前教育机构的办学形式日益多样化和灵活化。
一、是扩大幼儿园服务社会的功能。
如日本,除实行全日制和半日制保育以外,还发展临时保育事业,以方便家庭主妇出门临时购物,或为那些母亲突然生病以及有其它紧急情况的儿童提供服务;为未入园儿童及家长提供活动条件;为低龄学童提供放学后的托管服务;开展家长培训和利用假期为社区的各种活动提供服务等。
二、是学前教育机构微型化和家庭化。
如瑞士和挪威等国被称作"日间妈妈"的家庭式微型幼儿园。
这类教育机构仍以裴斯泰格齐和福禄倍尔重视家庭教育的观点为指导,把家庭视为幼儿教育的主体,其它组织形式不过是家庭的补充。
80年代以来,美国也出现了类似机构"日托之?quot;。许多美国人认为家庭是教养儿童的合适场所,他们珍视日托之家那种温馨的家庭气氛。英国的"学前学校"也属于这类机构。
这些家庭式的微型幼儿园一般都设在开办人自己家里。
除自己的孩子以外,她们也另外招收少量其他人家的孩子。
这类教育机构由于适应了这些国家早期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发展极为迅速。
三、是社区学前教育机构。
学前教育社区化是当今世界发达国家学前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一般说来,社区教育须以发达的经济实力作为后盾。美国、日本、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国的社区学前教育都较为发达。社区学前教育的基本特点是非正规性、开放性、综合性和地域性等。
社区学前教育设施大致有三种:
1.有专为儿童设立的,如儿童馆。儿童咨询所、儿童公园等;
2.有为儿童与家长共同参与服务的,如图书馆、博物馆、儿童文化中心和各种终生教育中心等;
3.还有所谓"父母教育",如母亲班、双亲班和家长小组会议等。
70年代左右,英国就出现了"玩具馆"。到1996年已发展到1000多家。它实际上集社区中心、收藏馆和学校为一体。
玩具馆的设立者充分认识到游戏和玩具在儿童成长中的重要性。玩具馆酷似图书馆,所不同的是书架上陈列的是玩具而非书籍。
玩具馆给儿童带来了欢乐,增长了他们的知识,培养了他们与人交往的能力和对学校的愉快体验,有助于他们以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
04
倡导多元化教育
多元文化教育是当今世界教育的一个热门话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教育委员会认为,教育的使命就是教学生懂得人类的多样性。
同时,还要教他们认识到地球上的所有人之间具有相似性而且相互依存。
同时,建议从幼儿时期开始,教育机构就应利用各种机会来进行这种教育。多元文化教育实际上包括两个组成部分。
一是国内,二是国际。
就国内而言,多元文化教育即在多民族的各种文化共存的国家社会背景之下,允许和保障各民族的文化共同平等发展,以丰富整个国家文化的教育。
这是一国以内为了解各民族文化而实施的多元文化教育或跨文化教育。它的目的或中心在于满足少数民族儿童的需要,促进民族团结。
从国际上讲,是要加强全球观念的培养。
一方面,世界文化多元并存,各文化有其独特价值。
文化多元主义强调尊重异文化,鼓励各种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以促进世界和平。另一方面,今天的人类面临着许多共同的问题,如环境污染、贫困、人口过剩。爱滋病及其它疾病的蔓延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世界性的合作,而这种合作的前提是要求人类对多元文化有深刻的理解。
为适应未来世界各国之间联系和交往日益频繁的趋势,各国普遍重视多元文化教育、全球教育或国际理解教育。
教育家们提倡在婴幼儿教育阶段,就应开始多元文化教育。
教师应尽量保证所使用的教具(玩具、音乐、书籍等)能反映多元文化的要求。此外,在组织各种教学活动时,也应尽量使用具有不同文化和民族特色的图片等。
教师应教育儿童尊重所有的人及其文化,尊重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中的儿童,促使他们同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们愉快交往。
世界幼儿教育市场需求分析
根据World Bank的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全球人口总数达74.42亿人,其中0-14岁人口数量为19.38亿人,占全球人口总数的26.05%。
2000-2016年全球人口总数及0-14岁人口数量走势图(单位:亿人,%)
进入后工业化社会,世界各机构组织开始强调幼儿教育面向未来的重要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学习》报告中指出教育的使命是替一个未知的世界培养未知的儿童,环境的压力要求教育工作者们刻苦思考,并在这种思考中构成一幅未来的蓝图。
与此同时,各国政府设立了多项计划措施确保幼儿教育的发展。
20 世纪60 年代,美国开始实施“开端计划”(Project Head Start)与“佩里学前教育研究计划”(Perry Preschool Program Study),以联邦政府及州政府投入资金确保幼儿教育公平与普及。
1998 年,英国布莱尔政府推出“确保开端地方项目”(Sure Start Local Programs),以家庭为突破口,提升家庭幼儿教育意识,实现幼儿与家庭的和谐发展。
时至今日,世界上许多国家已经将幼儿教育纳入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作为国民终身教育的起始点。而伴随世界经济总量的增长与政府教育投入占国家总体GDP 比例的稳定提高,幼儿教育获得的政府资金支持也明显增加。
在瑞典,政府学前教育投入经费已经占到了基础教育总经费的2/3,幼儿教育地位可见一斑。
2000-2013年全球教育公共开支总额占GDP的比例
资料来源:World Bank
1960-2015年全球人口粗出生率走势图(单位:%)
发展趋势分析
01
混龄教育于幼儿教育产业兴起
混龄教育是指将不同年龄组的儿童编在一个班级集中教学的方式,于西方发达国家较为流行,代表国家为德国与法国。
1990 年,德国实施的《儿童及少年福利救济法案》(SGB VIII)规定了幼儿教育的基本要求为培养幼儿的独立自主意识和团体协作能力。
同年,法国政府颁布关于建立初等教育3 年制学习阶段改革计划的法令,尝试打破传统的年级概念。混龄教育一般分为低龄段混合组与高龄段混合组,而其制度优势也相当突出。
1.不同年龄幼儿的集合模式类似家庭组织结构,幼儿们于班级中以兄弟姐妹相称,对于培养幼儿的集体意识与关爱他人等良好习惯十分有效,特别是对于独生子女。
2.混龄教育重视幼儿的个体差异,鼓励优秀的幼儿超龄学习,也允许后进生巩固所学知识和能力,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3.混龄教育扩大了幼儿的社会接触面,易于培养其与不同年龄层的交际能力,提前适应社会交往环境。
02
师资成为幼儿教育质量决定因素
20 世纪末期,伴随低劣的工作条件与较低的社会地位,进入幼儿教育领域的教师多为未经培训、不合格的教师,导致教师流动率非常高。
同时,教师性别比例严重不协调,因为传统上认为照顾幼儿是女性的事。
上述两点导致幼儿教育很难吸引到高质量的师资力量,幼儿教育自身质量也受制于此。
进入21 世纪,幼儿教育逐渐形成“双中心”论,不再以幼儿一方为主导,而是寻求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平衡,提升幼儿教育质量。受此理论影响,1999-2012 年,许多国家开始规定学前教师所需要接受的教育和培训,增加了经过培训的幼儿教育教师的比例。
多数政府还通过财政拨款提高教师待遇:2002-2008 年,澳大利亚、中国和新加坡为教师提供了专门的刺激计划。
澳大利亚、新西兰、葡萄牙和英国正逐步采取措施,以实现各级教师同工同酬。
03
移动互联网科技引导幼儿教育未来发展
互联网在线教育已经成为全球教育发展新趋势,并占有重要地位。
根据GSV Edu 报告预测,2012 年,全球在线教育产业规模为909 亿美元,2017 年预计将达到2550 亿美元,实现23%的行业年复合增长率。
而当下全球幼教产业的互联网科技风口集中在O2O、VR/AR、云计算和SaaS 等模式,尤其是上述互联网科技模式在移动端与幼儿教育游戏的结合。
以美国为例,根据Ambient Insight 报告显示,2014 年,美国移动端幼儿教育游戏销售收入为2.83 亿美元,2019 年预计将达到7.14 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20.3%,而同期PC 等传统设备的幼儿教育游戏销售收入年复合增长率达-12.5%,衰退趋势明显。
美国PC 端与移动端幼儿教育游戏销售收入(百万美元)
资料来源:Ambient Insight
同时,根据Edtech Digest 报告显示,虽然西方发达国家占据了全球在线幼儿教育大部分市场份额,但发展中国家才是在线教育最具潜力的市场。
这些国家正处于经济起飞期,互联网用户基数迅速扩大,且传统教育体系较不完善,人们对优质教育更加渴求,给予在线教育巨大市场空间。
结语
我们都说:教育是人类升沉的枢纽。
随着全球对于教育的反思越来越深刻
涌现的新教育形式也越来越多
但是我们作为父母
如何在这些一派繁盛的教育理念中
寻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
以及一个教育者
如何创造或践行出一条真正利益社会
帮助孩子发展的教育之路
是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的问题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