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跨界追问下的大公益视角,融合才是公益的未来?|原力

2018-01-29 庞津津 布兰达 社会创业家

有爱  更要有能力 | 社会创业家 


庞津津,硕士毕业后于军方顶级智库任职,后担任网易等多家知名互联网公司高管,曾投身公益担任恩派(Non-Profit Incubator)高级管理咨询顾问,后期兼【社会创业家】全媒体主编,现任北京中科创大创业教育投资管理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中关村中科创新创业教育基金会秘书长。


从军人到职业经理人、公益人、媒体人、投资人、教育人,庞津津女士如何以多重视野看待中国公益领域的发展?对于公益圈在新的政策环境、创新创业氛围与公众认知下的发展,又有哪些见解?——【社会创业家】独家专访




1、这几年,我对公益圈发展态势的观察


前几年我告别了公益圈,加入创投和创新创业教育事业中;缘分所致,2016年底开始接手中关村中科创新创业教育基金会的全面工作,一只脚又迈回了公益圈。有了圈里圈外的不同视角,自觉对公益圈有了比过去更为客观的观察与思考。


总体来说,我觉得这几年商业领域变化很大,新的模式、新的风口不断涌现,而公益领域变化却不大。


首先,有影响力的公益机构仍然比较少,公益项目的数量与质量未见大的提升,公益领域的会议或大型活动上的发言者、谈论的方法、案例的变化也都比较有限。


其次,公益圈还是有着明显的围墙,公众与企业还是不太容易参与进来。我在公益圈的时候觉得这里乐观积极,充满正能量,有很多活动在开展;然而当离开后,作为一个商业人或者社会人,却发现公益圈不太透明,是另一个圈子,并没有成为企业人或者社会人随时可以参与的一个圈子。因此公益圈如何打破屏障、如何与整个社会融为一体依然是一个重要课题。


拿公益基金会来说,根据基金中心网的数据,目前已经注册的基金会全国有六千余家,但特别活跃的还是少数,基金会的力量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基金会之间的联合不足,基金会与公益组织之间也还没有形成足够的联动关系。


目前的公益圈与公众有距离,与商业有隔阂,自己内部也有各种小圈子,要真正做到跨界创新融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从社会创新的角度看公益圈的发展方向


中国公益从社会创业者的变化角度来讲,好的项目——创新型解决社会问题的项目还并不多。但是,如果我们将解决社会问题的视角放大,会发现公益在解决社会问题,商业也是在解决社会问题,只是解决问题的动机、调动的资源方法、组织运营机制不同,针对不同的问题有不同的适应性,很难说孰优孰劣。


因此,如果从解决社会问题的效率来考虑的话,一些以创新的方式解决社会问题的项目非常好,他们已经打破了公益与商业的传统界限。


比如前段时间刷屏的WABC推出的“小朋友画廊”一元购画公益项目,就很好地打破了这种围墙,将大众的关注与对服务对象的承诺结合到了一起,并且非常符合新时代的传播特点,结合了互联网体系。


这样的项目非常清楚自己的使命以及自己与公众之间的关系,让服务对象与公众都能贡献价值,我们应该朝这个方向去发展。公益组织的筹款不是为了替自己续命,而是要让组织能够对社会大众与服务对象都产生价值。


那么如何挖掘和培养更多优秀的社会创新项目呢?希望恩派等著名的公益孵化器可以多思考社会创新的源泉在哪里,将精力多放在拓展创新源泉方面。目前我所在机构做的事情就是从推动中国高校的教育创新、以及从高校师生创新教育的角度入手,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企业家精神的创业型人才。我认为,整个社会的创新源泉应该在高校,不仅因为高校有强大的科研能力,更因为大学生是未来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来源。希望能让在校大学生埋下创新与创业的火种,进入社会后能够用创新思维来解决各种问题,用企业家精神去迎接各种挑战。这中间我们很希望与公益机构合作,与高校合作,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广泛开展社会创新教育,普及公益理念,传播创新方法。


要创新性地解决社会问题,就要培养公益新力量。这包括新的思维方式、新的业务模式、新的观察角度、新技术的融入以及新人的培养。从高校去播种,提供土壤和生态环境,在国家对双创的宏观支持背景下,以及社会各界对创新与创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下,优秀的社会创新与创业力量之崛起指日可待。



3、新时代的公益:传统公益、商业与社会环境的融合


商业创业与公益创业在未来会有很多结合点。创新驱动发展已经成为国家战略,用创新的思维来看,所有社会问题都是商机。 我比较反对公益与商业的二元对立,要知道二者的共同点大于差异点,它们最核心的共同点就是,都需要用有效的方式去解决社会问题。商业企业是通过解决社会问题满足社会需求来换取利润;而公益组织虽然不以营利为目的,但要可持续发展,仍需向社会证明其解决社会问题的有效性,并且具有良好的自我造血能力。正如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所说:“只有把社会问题的解决变成有利可图的机遇,社会问题才能最终得到解决。”


如果我从创投的视角来看,全球一些著名的社会影响力投资机构,如Better Ventures ,Dreamlabs, 看起来与商业领域的风险投资机构没有多大区别,都是寻找具备社会环境理念及高增长商业模式的初创企业,为其提供资金及其他支持。所以,无论你是做商业创业还是公益创业,都离不开创业的本质,即要有一套成熟的模式去实现良好运转、自我造血。


很高兴看到一些创新理念和方法在商业领域和公益领域都得到了推广,比如设计思维、精益创业这样的方法。通过应用这些方法开展创新与创业教育你会发现,很多创业项目看上去是营销等方面有问题,其实质是需求把握有问题,是自己臆想中的需求而不是真实客户的需求、或者市场的需求还没有得到恰当而充分的满足,这里商业与公益都可以有机会。


中国现代公益从汶川地震时期的“公益元年”发展到现在已经十年,如果反思这十年的成绩与不足,我们将有哪些认识和收获?又应当怎样迭代、迈入下一个十年?这些都是值得公益圈连同社会人士共同深入探讨的。


在我看来目前中国公益发展还有几个方面需要突破:

1、如何找到适应未来大融合方向的理念与方法;

2、如何挖掘和培养更多优秀的公益人才,让公益职业化发展;

3、如何更高效地获得社会资金的支持;

4、如何获得国家政策层面的更多支持。


当然,在公益认知方面更是亟待加强,如何使得公益认知能够在企业家层面,高校学生层面得到充分发展,然后扩大到更广泛的群体认知?这其中有很多工作可以做。


社会公益还有一个重要层面是企业社会责任(CSR)。大部分企业依然满足于传统慈善的方式与眼界,创新不足,授人予鱼而不是授人予渔,这个领域存在着巨大的提升空间。当然这也有赖于企业眼界的提升,以及公众认知提升的反向推动。


从推动中国公益发展的平台建设来看, 有些大的机构已经做出了有益的尝试,比如腾讯乐捐已经成为一个很大很著名的公众募款平台,但是平台的发展依然不够。我期待,能够涌现出更多知名的大型公益普及性教育平台、连接公益志愿者与公益机构的平台、面向公众和企业自由参与公益项目或公益服务的平台、以及公益大数据平台。有了这些大型互联网平台的支撑,我相信对于打破公益围墙会大有裨益。


作为一个跨界者我思考了很多,而作为未来大公益视角下的公益人,我们应该有更加深刻的思考、自我追问与更具创新性的实践!


庞津津 口述 /布兰达 整理及编辑

本文为【社会创业家】独家约稿

转载请注明出处

有爱,更要有能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