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迳口复兴!一次双年展与社区再生的探索

赵忞 城市中国杂志 2022-03-23

展览现场。摄影/张超建筑摄影工作室


乡村由于经济关系、土地所有制体系和治理差异而区别于城市,有其独特的空间体系和社会关系。在城乡问题上,人们往往着重于对乡村“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田园式幻想,而忽略了自1840年以降中国已然被强行纳入资本主义早期的全球化中,到1920年代末国民政府“黄金十年”以及全球经济“大繁荣”时达到了生产发展的顶峰,而后又随着“大萧条”而第一次中断。乡村并非“两耳不问天下事”,恰恰相反,乡村或强或弱地参与到历次全球化的进程中。在早期,城市扮演着分销中心的角色,乡村扮演着生产者的角色。解放后一次大规模的逆城镇化政策一方面促进了乡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乡村人口的再度增加,同时也使得乡村从与城市相对平等的分工变成了完全依赖于城市工业产出的经济关系。这本是工业革命之后即产生,两百年来一直如此的普遍现象,但在中国,近代时空的极大压缩导致了人们无法适应这一转变。改革开放之后城市对乡村的进一步“剥夺”,如果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也不过是大卫·哈维的新资本主义关系“剥夺式积累”的表现。当前现代的审美与后现代的焦虑在堆栈中模糊了层级,土地的功能流转,年轻劳动力的外流,经济收入不断下降,对于乡村的叙事方式也逐渐成为了——乡村在过去的二十年里失去了其生存的基础:农业经济,这使得乡村与城市的关系不再是一种共存共生的关系,而是不可避免地走向了一种不平等的现状。一切仿佛都是“当代”城市化的错。

迳口社区全景。其中左下高密度部分是“新区”,中部低矮地区是社区的中心,保留宗祠和很多清代民居,宗祠背后的森林是一片荔枝林,林中有一民国时期的炮楼,为区级不可移动文物。右侧密度较高的区域是当年安置越南华裔难民的新村,现在已看不出与“土著”社区的区别了。背后的公明水库是深圳的水源地之一。摄影/张超建筑摄影工作室

 

在这样一种语境和现实相矛盾的状态中,2017年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以下简称“深双”、UABB)走进了光明新区的“迳口村”。因村中坪嶂山与东莞分隔,该村有一条通往东莞的唯一道路而取名迳口。迳口村始建于元朝,是黄氏族人为躲避战乱从南雄珠玑巷(位于广东省韶关市,为中原人士迁入岭南的集散地)搬迁而来,在1970年代末又接受了排华运动中逃难的越南侨民,形成了独特的社会肌理。社区98%以上面积位于深圳的生态线以内,村落的中心地区保存了原始的空间肌理,居民的宗祠和典型的清代民居仍然是村民活动和生活的中心。社区外围也保留着大量养殖基地,如鱼塘、农田、荔枝林等。然而在光明农场解散之后,村民们也失去了土地和农业收入。由于位于生态线内,社区不得随意开展住房建设,也不能成立工业园区,对于村民而言,想要发展,只有为数不多的几条路线。

宗祠航拍。摄影/张超建筑摄影工作室

展览中被改造的宗祠前广场。

 

而光明新区过去十年快速城市化与新区内自然村落关系,也是深圳作为经济特区在过去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的一个缩影。但是与上世纪90年代初深圳特区内国有土地快速建设与城中村空间迅速膨胀的现象所不同的是,新区城市化在细致的规划下持续发展,而自然村落却保持着一种闲适却逐渐走向衰败的状态。

2017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光明分展场以“迳口复兴!”作为展览主题。如果说,深双从第一届以来便形成差异化于世界双年展家族的特征——以“城市游牧”式的展览方式策略性地介入到城市空间中形成展览与空间激活双生,那么“迳口复兴!”便是以展览的方式,通过实地研究、空间激活、案例对比、经验分享、活动引入,在地文创等多种方式重新探讨社区再生的方法与模式。

“迳口复兴!”设立三个与社区紧密相连的板块:城乡激活、田园—生活和在地文化生产,试图将迳口社区以及光明新区不被大众所熟知的丰厚历史、在地文化焕然一新地呈现于深双舞台。

改造后的中心广场。摄影/张超建筑摄影工作室

开幕式当天的主展厅。主展厅建于村落北部的一片空地上。摄影/赵忞

主展厅夜景。一幢清代民居被嵌入展馆主体建筑中,隔间打通,改用现代化的被动式环保门窗增加室内舒适度。摄影/赵忞

翻新后的旧屋也将成为本届展厅之一。

旧屋在开幕式导览中的使用情况。摄影/赵忞


未建(土)成——光明十年

深圳市城市设计促进中心

光明新区的城市建设一直备受瞩目,初期就在反思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种种弊端,希望改变忙乱失语的发展状态。作为促进空间环境提升和创意行业发展的城市思想库,深圳市城市设计促进中心对光明新区的十年发展进行了持续的研究。


跨领域设计引导的光明新城绿色城市发展策略

荷兰国际新城研究中心(INTI)

光明新城和荷兰国际新城研究中心自2015年开始合作,旨在提高光明新城城市开发的整体质量。


向南方学习:水牛建筑师事务所的乡村实践

水牛建筑师事务所

规划者常运用二手图文资料作为分析工具,却忘记了以直观的方法来察觉及发现环境的讯息。水牛建筑师事务所在这次展览意图提供一个方法与架构——日本的建筑学者称之为“发现的方法”,展出在嘉南平原及金门、澎湖离岛地区所实践的乡村地区项目作品。

迪化街计划

丘如华

台北大稻埕地区建于1920-1930年代的连栋街屋面临拆除的命运,经由民间自主发起的“我爱迪化街”保存运动,政府开启了大稻埕历史风貌特定保存区计划,至今30年保存与修复的工作仍旧持续进行。

小岛建筑奇遇记

里埕设计工坊

“里院”、“珠山村的大潭护岸”、“正义里办公室”、“欧厝村海滩公共厕所”等项目的实践,从不同侧面赋予已经不适应时代变迁,功能亟待更新的建筑在新时期的生命力,构建了使用者与建筑的良性关系。


趣城·迳口

南沙原创建筑设计工作室+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趣城 · 迳口,一场城市再乡村实验活动,依托于现有的基本农田和公明水库,因地制宜选取了亲水广场、休闲广场、戏台、四季广场、村道系统5个项目,作为启动项目。迳口社区的发展目标是“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宣扬城市乡野的新生活方式,创造山·水·天·地·人·社的当代岭南气象。(摄影/赵忞)


新青年公社

META —工作室

基于对城中村“混居”现象的研究,与青年”蚁族”群居问题的梳理,META—工作室希望以一种空间范式,实现群居模式中人与人关系的重构。

城中村建筑立面

孙海霆

北京西四环至西五环之间分布着若干处因为城市快速扩张而被包围分割的村落,建筑师发现这种由需求驱动的自发性建造使城中村建筑表现出了一种未经规训的野性生命力。

展览现场二者的并置。摄影/张超建筑摄影工作室


城乡共有

王飞

公社,在许多领域有着重要含义的一个名词,不同于纯粹的乌托邦,它是一个有着更多维度的系统性的框架。在如此复杂的背景下,公社作为一种策略,有能力从更多角度影响未来的城乡发展方向。王飞教授带领的研究生设计工作室以及十名研究生从探究公社和城乡关系入手,通过调研和设计,作为建筑师和城市设计师,尝试挖掘城乡公社在当代中国背景下的潜力。(摄影/张超建筑摄影工作室)


西井峪村

HHDFUN 建筑设计事务所

西井峪村位于天津蓟县,具有几百年历史,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村里民宅以就地取材的石头及木结构为主要特色。目前村中保留着很多老的民宅,因年久失修,已经无人居住。建筑师试图将低技术的建造方式与基于数学的规则相结合,创造具有传统风格又适合现代人使用的新村落建筑。(摄影/张超建筑摄影工作室)


当代乡村聚落——杭州富阳东梓关回迁农居

gad杰地设计

中国的城市化使得城乡差距加大,东梓关村中部分原住民仍然居住在年久失修的历史建筑中,为了改善居住与生活条件,当地政府决定采用政府代建的模式进行回迁安置,打造具有一定推广性的新农居示范区。gad的设计旨在竭力避免城市对传统村落肌理的侵袭,力求还原乡村的原真性;试图探讨在政府主导模式下建筑师介入乡村的立场、态度和价值观。(摄影/张超建筑摄影工作室)


郝堂茶人家

孙君工作室

郝堂茶人家项目订立了三个朴素目标:让鸟回来(生态修复)、让民俗回来(文化回归)、让年轻人回来(重塑希望),坚持以农民的利益为根本,坚持村民作为乡村建设的主体,通过培训、引导、示范等途径鼓励村民参与到乡村建设中。(摄影/张超建筑摄影工作室)


再造岛上小村庄

濵  庆和

濑户内海小豆岛的小乡村福田,是典型的农村过疏化和少子高龄化的地区。2010年这个社区加入了濑户内海艺术节,通过节庆激活社区,带来了人口的增长。出生于此的濵庆和为大家带来了艺术节期间浓浓社区气息的摄影作品。(摄影/张超建筑摄影工作室)


城村全景

尹毓俊

现代主义式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和市场主导的功利主义房地产开发下,城市的面貌和空间不可避免的走向趋同和单一。策展人特别单元展通过“村落”,“城市郊区”,“城市与城中村”4个不同的项目提案,分别对建筑类型、空间关系、生活模式、自然资源、经济关系和社会结构以研究和重塑的方式,呈现于设计之中。(摄影/张超建筑摄影工作室)

开幕式位于迳口社区的中心黄氏大宗祠广场,首先热身的是凌云焰戏剧,该剧团由肢体艺术家李凝于1997年成立。李凝带着十几人的团队提前来到迳口在地勘探和驻场创作。他们和居民一起举办工作坊,让居民亲身体验,听居民的日常倾诉,把它们变成一人一故事的内容成为创作表现的形式。他们从宗祠到迳口小巷,在民居里、水井边再到展厅,根据空间和环境与居民互动,与居民打水井、唱山歌结合起来,上演一场浸入式的戏剧。

摄影/金敏华

由迳口青年们上阵的迳口麒麟队在开幕仪式前来到宗祠广场前的亲水广场月亮池、戏台起舞助兴,鼓声阵阵中惟妙惟肖的表演为现场带出热烈、喜庆的节日气氛。戏台是在趣城·迳口项目中改建的,将戏台原址旋转90度以获得更好的公共空间。然而这一改动遭到了居民的反对:“你在宗祠门口设戏台,莫不是想唱对台戏?”这与华北乡村寺庙或宗祠对面一定要放置戏台以便在节庆时间娱神的逻辑正好相反。然而迳口的戏台最终还是被村民接纳并且使用了起来。

艺术家武权的作品《我的天》,是一件由影像/声音/建筑/表演共筑的虚拟现实,是一个沉浸式的双屏六声道视听装置场。它以影像叙述+空间及实体叙述形成带有城中村象征的虚拟现实时空,也像一个“片场”。 摄影/赵忞

在灯光中,知名的现代舞艺术家施璇、周念念及其团队为观众及迳口居民呈现了优美的环境舞蹈现代舞《璇念》。他们结合迳口村黄氏宗祠及武权装置空间进行了舞蹈创作,通过形体、动作与舞蹈编排展现人与建筑的关联。

七十二变先锋音乐人小河带上了迳口社区的男女“歌王”、迳口儿童一起汇报白天进行的“回响行动”的成果。他和大家一起在水库边、榕树下、草地上,共同排练歌曲、录制光盘,并且自己动手设计一张独一无二的唱片。


12月24日下午,近百名观众参与了特别活动“一砖一瓦建迳口”的活动。参与者分为六个队伍,由深规院的规划师们作为队长针对迳口地图不同区域如“小猪农场”、“迳口新村”“迳口老村”等,提出对这个区域的建设概念,由队员们创造完成。组织者Playable Design 的负责人认为“让公众去表达他们所理解的城市共生概念是很重要的”。孩子们不需要像真正的建筑师那样解决问题,但可以构想一下,未来怎么共生?通过孩子们的表达,让成年人去了解城市与乡村的关系。

结语


策展人尹毓俊寄望“迳口复兴!”展览带着探寻社区复兴的问题作为展览思考的起点及研究的课题,寻找一种非经济导向的发展模式和激活社区的机会。光明办事处围绕双年展开展趣城迳口建设,在主展馆周边规划建设“5+1”趣城迳口项目,包括休闲广场、亲水广场、四季广场、村道系统、戏台、光翠北路整体绿化提升项目,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感。


部分参观者质疑本次展览中一些乡村营造的项目最终依然有通过乡村旅游连带农业或手工业发展的倾向,但如果仔细观察,这些项目的初衷恰恰是最“在地”的——改善村民的居住环境,通过自下而上的集体金融减轻村中的财政负担,增加公共配套设施,使得返乡的年轻人子女得以入学,老人得以看护。改善了人居环境之后,再根据区域宏观经济和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的不同,分为关于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两种状况的差异化发展策略。至于这两种情况需要如何区分,“迳口复兴!”展为何直指二十年前,聚居在城市“公社”中的年轻人与城中村社会群体在逻辑上有哪些共通之处,光明新区规划又因何数度“未完成”,敬请等待后续深度报道。

文 + 资料整理 /赵忞。未标注来源照片均为深双-光明分展场策展团队提供提供。

/淘宝/

【城市中国urbanchina】http://m.tb.cn/h.BAH4mN 点击链接,再选择浏览器打开;

或复制这条信息¥2HaR0jxf0JA¥后打开手淘

/ App Store /

欢迎原创分享,白名单转载需保留公众号二维码。


如果您对文章有什么看法和意见,或者新奇有趣的话题问题想要吐槽,欢迎留言或在后台回复,我们会定期反馈并集结成文字。也欢迎来稿分享你的思考:00urbanchina@urbanchina.com.cn

微信公众号 | UC_urbanchina 

豆瓣 | site.douban.com/urbanchina/

微博 | @城市中国

官网 | www.urbanchina.com.cn/

电话 | 021-65982080(8027)

邮箱 | 00urbanchina@urbanchina.com.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