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刊 | 从灰色地带到绿色空间:屋顶上的异托邦

曾不容 刘杰尘 城市中国杂志 2020-09-13

本刊原创,谢绝转载

内容合作请查看文末联系方式 

高密度城市紧张的用地情况,加之对于绿色空间所代表的生态意义的轻视,造成了一段时间内绿色空间的营造困境局限于空间资源的不足。然而,从人们想象中的巴比伦空中花园开始,绿色空间本就不单单落地而生,在任何可被触及的适宜角落,“绿色”都能以其特有方式天然形成我们称之为“空间”的地方。于是,转移目光从地表向上,在一幢幢拔地而起的建筑物之上,屋顶成为城市对于绿色空间生长想象中的应许之地。但与此同时,从灰色地带到绿色空间,屋顶空间所承担的任务,或需伸展向服务生态的绿化之外。

夕阳下的“双子塔”废弃屋顶,透过仍未来得及拆除的脚手架与纱网,可以看见北京西山。(摄影/曾不容)

地面之上:潜在的非常规绿色空间

高速城市化的进程之下,异质性空间在当代中国城市不断涌现。这些空间星罗棋布地分散在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并置矛盾和冲突的现实元素,形成万花筒般的城市景观。无论是承载历史记忆,曾代表现代化理想的火柴盒建筑四合院,还是不断在升级的摩天大楼,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里,其上之屋顶作为一种奇异空间存在。


民间对屋顶的自发“改造”从未间断。北京的小区和胡同里,偶尔能看到屋顶上装饰性的花花草草,但更多的种植着如西红柿、丝瓜等蔬菜。居民互相帮忙打理菜园,培土浇水,分享果实,发展出一系列基于蔬菜的社交方式。作为农业版的屋顶花园,“空中菜园”虽然一定程度上可起到绿化屋顶的效果,但菜地施肥造成的空气污染和水管堵塞时常招致抱怨,楼顶的所有权问题也仍存疑。政府层面,屋顶绿化近年得到愈多城市支持。继意大利建筑师斯特法诺·博埃里于南京设计“垂直森林”建筑后,博埃里在广西柳州开展“垂直森林建筑群”项目,石家庄、贵州、重庆和上海等城市也陆续引进“垂直森林”的理念进行新区开发或楼宇建设,生态效果等待时间检验。


屋顶被视为潜在的绿色空间。经过简易绿化后的屋顶,有助降低顶层温度,改善城市“热岛效应”,并净化空气。尽管如此,其缺乏重视和开发也是事实。作为如今流行在中国都市的两种屋顶绿化模式,“垂直森林”和“空中菜园”侧面反映出城市地面绿色空间不断被商业性场所挤占的问题和现状。由此延展至空中,如若屋顶只能带来生态效应,而非直接经济效应,他们有很大可能终将面临在短暂绿化后无法得到维持养护,或被继续荒废的结果。另一方面,大量闲置屋顶尚未被开发。以北京为例,有屋顶绿化的建筑仅占现有建筑总数1%左右。据《北京晚报》2013年报道:北京市区屋顶可利用绿化总面积约96.7平方公里,大致相当于34个朝阳公园,或14个有“亚洲最大城市绿化景观”之称的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这些现象反应出公共屋顶管理仍属灰色地带的事实。在中国大部分城市,因法律规范权属不清,很多适合利用的屋顶以存在安全隐患的名义不对外开放。因此,从东直门的烂尾双子塔城市探险到美术馆后街77号文创园区“艺术花园节”,从灰色地带到绿色空间,如何糅合屋顶的公共性和私人性,利用屋顶对社群的生活产生影响,让屋顶的异质性用创造性方式表达,成为一场持续在地面之上的期待。

在北京,住宅屋顶大多被闲置。(摄影/曾不容)

灰色地带:屋顶上的“城市废墟”

在“北京城市探险”(Burbex:Beijing Urban Explorations,以北京城市废墟探险为主题网站)平台上,位于东直门桥东北角的大楼屋顶被列为北京五大城市废弃圣地,入选理由是:“你不能错过国盛中心(双子塔此前的名字),它坐落在东直门。它包括一个巨大的购物中心,有多个电影院,两座摩天大楼,以及大量的办公空间。这个项目几年前宣告破产,现在这些地方已经悄无声息地腐烂,成本高启使得‘拆除’这一行为本身并不明智。在36层高的塔楼之巅,你可以欣赏到北京最美的风景,但是一定不能往下看。”

《北京青年报》2017年9月17日对东直门爬楼事件报道版面。

双子塔从2000年动工至今仍未完工,虽然外立面贴上了玻璃,从远处看像是两栋正常高楼,但楼内只有基础的水泥结构。因常年废弃,高楼屋顶已自成一片绿色“生态区”:水泥墙上长出青苔,屋顶中心积水区周围环绕着高大植物,钢筋之间飞鸟环绕……“爬楼族”不顾风险潜入这里进行高空摄影,双子塔裸露的屋顶提供了在36层360度眺望城市风景的视角。这份观看的特权,让烂尾多年的高楼屋顶,成为无可复制的“异托邦”(Heterotopia)。


如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所言,“异托邦”是变形的乌托邦。如果乌托邦是给人慰藉,不可造访并且反写真实世界秩序的理想空间,那么“异托邦”则是存在于真实世界,在一定程度上颠覆日常逻辑,引发人们对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反思的另类空间。不同时间和空间的元素在这个另类空间中被并置,社会关系被短暂重组或者抽离,身处“异托邦”的人们在经历反逻辑的同时能体会到额外的特殊情感。双子塔屋顶的异质性首先在于,它向所有人提供了全天候敞开,“僭越”社会阶层的隐秘视角。其次,它用戏剧化的方式揭露出城市化进程中的矛盾,使市中心繁华和苍凉的反差并置于同一空间。对于冒险闯入灰色地带,攀爬废弃高楼的“爬楼族”而言,如他们在媒体采访中所说:身为草根族,每日重复的工作将生活热情榨干,只有登顶俯瞰北京全景的时候,他们才觉得和这座城市建立了真实的联系,缓释了生活的焦虑。

从“双子塔”顶楼可眺望到的北京城市风景。(摄影/曾不容)

屋顶规划:在公共性和私密性之间摇摆

对于双子塔屋顶的“入侵”是“草根”对屋顶开发的硬着陆。事实上,屋顶的异质性更在于其始终介于公共和私密之间,在所属权明晰的情况下,屋顶实际上也难以被完全私人化。即便是私人活动,屋顶的开放性让发生在屋顶上的事件也随时暴露在公众的视线里,换言之,屋顶天然具备双重属性。关于此的著名案例,是披头士乐队1969年在伦敦苹果唱片公司屋顶的告别演出。整场演出未曾售票,更像是一场私人性质的告别,但是因为发生在屋顶,对周围环境有所影响,公众(乃至警察)的参与和干涉却又不可避免。

披头士乐队1969年1月30日于苹果唱片录音室屋顶举行的最后一场现场表演。(图片来源/ thebeatles.com)

在北京,尽管人们仍然倾向于假设屋顶空间归属特定机构,个人无法加以利用,但是屋顶的双重属性开始被关注。2017年夏,法国建筑师奥雷勒(Aurelle Igounet)自筹资金设计的“艺术花园节”,将美术馆后街的“77文创园”屋顶空间打造成兼具空中菜园、艺术空间和儿童乐园功能的综合性露天场所。奥雷勒在屋顶放置了乒乓球桌和摄影、装置作品,并定期举办活动吸引更多人参与。建筑圈和经常关注 77 剧场的观众最先被艺术节活动吸引,文创园区中的商户随后陆续加入。


77 文创园地处北京的核心区域,位于故宫东北方向一公里,从顶楼露台向四周望去,钟鼓楼、景山万春亭、北大红楼和中国美术馆等历史文化地标尽收眼底。自上世纪 90 年代,这里便聚集了一批批活跃在文化、艺术和思想领域的知识分子、媒体人和艺术家,加之文化地标本身的号召力,使得这一区域一直以来具备特别的文化吸引力。以此为背景,把这里的屋顶改造成绿色菜园,并在菜园里举办当代艺术展览和现场活动,将本来发生在美术馆、剧场里的室内活动放置于更广泛的公众视野。“艺术花园节”渲染出另一种形式的屋顶异托邦,不仅因为其天然的短暂性,更在于它在绿化屋顶的同时,幽默地将不同空间并置,凸显出屋顶半公共、半私密的双重属性。直至今日,在屋顶菜园里这样的空间里开展公开性的戏剧、展览和儿童活动依然鲜见。

北京77文创园区屋顶的南向景观,最远处是中国美术馆,这之间是胡同的空闲屋顶。(摄影/刘杰尘)

77文创园区屋顶菜园一隅,配有“三生万物蔬菜身份证”作蔬菜品种介绍。(摄影/刘杰尘)

以蔬菜作为媒介,在屋顶落实绿化公共空间的想法来源于奥雷勒在北京胡同的多年生活经验。她发现在胡同里,本地居民偏爱种植蔬菜瓜果胜过花草,但因胡同里互动空间有限,特别是四合院里,受围墙阻隔,只有进到院内才能看到菜园及其内产生的人际互动。奥雷勒试图把胡同生活的灵感移植到更为开放,流动性更强的地方。在胡同里,能够进一步利用的空间可能只剩下屋顶,77文创园区的屋顶计划应运而生。在开发之前,77文创园区屋顶的使用仍然是灰色地带,没有人知道是否可以使用它。用奥雷勒自己的话讲,这个花园项目是一系列巧合的产物:“占地面积不大,由77剧院无偿提供使用;投入不多,工艺简单,实现和修改轻盈;理念实用,既能美化环境还能收割食用的景观,人们能够理解并且欢迎。”简单巧合下,屋顶花园从“做与不做的选择”,变成了“为什么不做的反问”。尽管组织“艺术花园节”需要面临一些挑战。举例来说,活动预期的构想本是筑建一片玉米围墙的迷宫,艺术作品在迷宫的各个角落中呈现,但是原本计划制作玉米迷宫空间顶楼因为景观更好而商业价值更高,被文创园区管理部门收回以作他用。之后用以替换该方案的另外一个设计,又因牵扯到建筑防火问题最终流产。但是如奥雷勒所说:“虽然浪费了材料造成了损失,但是如果不做出修改和妥协,也许我们会失去更多。”更重要的事情是,77文创园区的屋顶是北京二环内不可多得的对外开放的公共屋顶,让更多人参与到对它的充分使用中才是“艺术花园节”的真正目的所在。

北京77文创园区屋顶活动场地,铺置蓝色木屑装饰,摄影作品挂在草编墙上。(摄影/刘杰尘)

作者简介:

曾不容,编剧,表演者,英国萨塞克斯大学戏剧系在读博士生


刘杰尘,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文化研究博士,城市中国海外观察员

文/曾不容+刘杰尘  编辑/王卉[城市中国研究中心] 

本文节选自《城市中国》084期《都市微绿——公众需求及参与推动的绿色空间转型》,更多内容详见《城市中国》杂志。

上一篇:高密度城市绿色空间的社会互动属性

回顾 083期《温州在哪——中等规模城市后发现代性图景》,请点击 阅读原文

内容合作联络 cgcuiguo@urbanchina.com.cn

如果您对文章有什么看法和意见,或者新奇有趣的话题问题想要吐槽,欢迎留言或在后台回复,我们会定期反馈并集结成文字。也欢迎来稿分享你的思考:00urbanchina@urbanchina.com.cn。

保存二维码

打开手淘

(12.12 前有效)

微博 | @城市中国

豆瓣 | site.douban.com/urbanchina/

官网 | www.urbanchina.com.cn/

电话 | 021-65982080(8027)

邮箱 | 00urbanchina@urbanchina.com.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