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城”到“华埠”:一个伦敦异质空间的迭代更新故事 ③
本刊原创,谢绝转载
内容合作请查看文末联系方式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伦敦历史上有两个华人聚集区,分别为“中国城”和“伦敦华埠”。对国人来说,中国城是身居海外时的情感归属与寄托;而对海外人士来讲,中国城则是他们认识和感知中国文化的窗口与摇篮。谈到中国城,我们总习惯将其与文化多样性或民族融合等话题相关联,但若将其看作“异质空间”的实例并纳入城市规划与发展的讨论范畴,我们又会有怎样新的发现?本文作者结合自身城市规划的背景与在伦敦生活的亲身体验,佐以城市发展的历史脉络,试图为我们解读华人聚集区域与伦敦城市社会发展相互缠绕且彼此影响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改造后的今日华埠
今天,桑德灵厄姆大楼曾引发的争端已经慢慢平息,中心十字项目也逐渐成型。大楼沿查令十字街的底层店铺全部进行了重新装修,原来“黑暗而杂乱”的柱廊被改造成通透的玻璃店面。设计师强调了店面的细部,希望能够通过这样的设计“保存华埠的文化身份”。《华埠设计策略》中提出的连接爵禄街与查令十字路的建议并没有被采纳,因为设计师认为通过阻断原来的车行通道可以更好帮助新港园小广场实现步行化,塑造更好的公共空间。尽管店铺已经装修完毕,但查令十字街上大部分店面还没有新的店铺入住,新港园街上因为不再有小店人气也不似当年。
1988年桑德灵厄姆大楼沿查令十字路底层的柱廊(左)与店面改造后现状(右)(图片来源/ https://www.towerblock.eca.ed.ac.uk/)
BGY设计的反映中国文化的店铺细部(图片来源/http://www.buckleygrayyeoman.com/project/central-cross-2/)
2015年与2018年新港园街道对比 (图片来源/左图, https://vimeo.com/141933042 ;右图,Google Maps街景)
经过一段时间的更新改造,铺装一新的新港园小广场已经基本实现步行化,原来广场上标志性的中式凉亭却不见了踪影。根据之前宣传的改造示意图,新港园小广场周边建筑底层将主要经营小型餐饮,店铺通过桌椅等街道家具延伸到广场上,成为充满活力的活动中心点。然而设计图上的愿景与现实有很大出入:根据橱窗里的海报,面对小广场的建筑底层将入驻两家规模较大的、“为华埠带来新的味道”的上海菜馆与川菜馆,它们的经营模式将与之前的设想有很大的不同,为小广场带来与设计意向非常不同的使用和氛围。在改造之前,小广场上虽人车混行,但面向广场开放的小店为广场带来很多人气,凉亭作为视觉中心点也可以吸引游客来此赏景拍照,并为来往人群提供一个可以歇脚的地方。今天,新港园小广场虽然是华埠范围内面积最大的公共空间,但时常空旷无人,未来样貌如何只能将问题留给时间去回答。
新港园小广场改造示意图(图片来源 / www.rockhunter.co.uk)
2015年与2018年新港园小广场对比(图片来源/左图,视频截图;右图,朱静宜)
迎接“新生代”的华埠变化之路
华埠无疑一直处在变化之中,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色彩、文化符号、建筑细节与公共空间等显而易见的表面,更根植于城市经济文化发展的轨迹中。在媒体话语中,“变化的华埠”并非总是对华埠城市更新的称赞,更多的是对华埠面临的危机的担忧。一方面,很多华人移民后代并不想像父辈一样从事餐饮业,经营数十年的家庭产业面临后继无人的危险;另一方面,Soho一带不断上涨的地租使很多家庭产业无力承担,很多小企业被迫关门或搬迁。对于华埠未来该如何发展的问题,来自社区的声音大都希望华埠能够维持显著的中国文化特征,而对于其他人而言,为华埠引入更多泛亚洲地区的餐饮选择也未尝不是一个好主意。伦敦本地市民会对中华美食之外的餐饮产生新的兴趣,同时,由于华人移民构成的变化,大量非沿海地区的中国学生和职员来到伦敦,他们想在华埠吃到来自自己家乡的食物,但华埠原来的商家并不能照顾到这些新移民的身份与文化。
这些对多元与差异美食与文化的需求,促使目前华埠的地主沙福兹伯里公司决定鼓励更多元的餐饮企业入驻华埠。正如沙福兹伯里公司的CEO所说:“在今天,坚持保持所谓的传统可能并不能很好地适应未来的发展。在传统餐饮旁边并置新的餐饮类型可以吸引更广大的消费者,毕竟现在的年轻人对三十年前流行的东西不感兴趣,他们想紧跟今天的潮流。他们才是我们今后主要服务的消费者群体。”
与他们的发展策略相契合的现实是,只有财力较为雄厚的大型餐饮企业和品牌连锁店才能支付得起这一地区昂贵的租金,而沙福兹伯里公司也并未将帮助家庭企业作为他们的考虑因素。毕竟无论租金有多高,有的是生意愿意在此落脚,他们并不想把时间和精力放在琐碎的家庭企业上。
因此,在中餐之外有越来越多的泛亚洲餐饮与西式连锁快餐和酒吧入驻华埠。特别在伦敦新横贯地铁(Crossrail)开通之后,伦敦西区增设的站点带来更多的游客与人气,华埠的土地日益抢手,小规模的餐饮企业将越发难以与跨国连锁品牌竞争。在这样的情况下,华埠的“中国性格”到底是什么、这种特性该如何与时俱进再次成为关系到华埠命运的问题,此时,“中国性格”不再仅仅关乎华埠建筑色彩风格或是中国企业去留的问题,而是对一个依赖自身在城市中的异质性而逐步发展繁荣的街区面对日益多元异质的城市该何处何从的思考。
华埠中出现越来越多的各国餐饮与快餐连锁(图片来源 / Google Maps街景)
华埠的未来与异质性的保留
作为城市中的一个异质空间,伦敦华人社群及其空间经历了一段被污名化、被怀疑,又被重新接纳并被发扬光大的过程。在百年历史中,华埠所处的城市环境不断变化,相应的,所谓的主流城市秩序与异质秩序也在时刻变化。百年以来,华人移民从危险的陌生人成为被接纳的市民,“中国性格”从被排挤到被推广,再到被挑战。近二十年中,华埠逐渐融入城市并成为伦敦最受欢迎与最富活力的街区之一,有赖于伦敦这座城市鼓励多元与融合的城市策略。
但需要指出的是,对多样与差异的拥抱并非伦敦独有,从对移民社区的宽容到对各种各具特色的城市社区的塑造,当代城市需要通过不断寻找与众不同的特色作为自己的增长点,实现经济与文化上的成功。从这个角度而言,理解华埠发展过程的意义不仅在于理解城市中的移民社区如何发展,更在于探究城市异质空间如何从被边缘化的“禁忌之地”或充满冲突抵抗的“异常之地”成为当代城市更新重组策略中不可缺少的“幻想之地”。
伦敦华埠无疑是当代重要的华人社区,为众多中国移民提供归属感与基本的生活服务,但它的意义并不止于此。华埠是伦敦重要的文化符号与商业符号,政府、地方团体需要以它为媒介推广自己的文化工程,开发商视其为人气与盈利的保证。各城市主体在利用华埠的符号价值过程中既有冲突,又有共同的利益基础。让华埠变得更加繁荣是符合所有城市主体愿望的目标,然而今天,如何实现这一最终图景的道路却并不明朗。
作为伦敦市内重要符号的华埠不仅牵涉到空间分配使用的问题,还关系到如何解读城市空间、市场与文化的问题。在移民声音微小的过去,华埠的地位需要通过对“中国性格”的不断强调而得以巩固,伦敦打造多样化城市的愿景一定程度上也因“中国性格”的存在而逐渐实现。而今天,在城市多元性已成为常态之时,华埠呈现的差异性反而不再明显,对“中国性格”的强调时常被视为对传统的固守。显然,无论商业利益还是城市策略都需要更差异化的符号产品来维持这一地区的成功。在这里,“中国性格”早已不是简单的移民社区的固有文化特征,而是已经成为被地产商、政府甚至移民自己积极建构的一种异质特征,用以实现不同主体的不同诉求。在这样的现状之下,华埠的商家将如何生存,居民团体将如何弘扬自己的文化,开发商将使用怎样的策略,政府又将如何想象华埠与城市的关系,这些疑问都很难简单地概况或回答。
回到对城市异质空间的讨论上,与其说异质空间是有特殊性质的空间实体,不如说它是众多城市主体的“想象空间”的叠加与碰撞。关于城市空间的纷争不再仅集中于对物质空间的使用与划拨,而是进一步延伸到空间的符号意义,事关对空间的想象、阐释与建构。正如在伦敦华埠的故事中,它曾被想象为罪恶之源,被推广为城市多元包容的典范,也被建构成提升地区商业价值的品牌。在这样的城市背景之下,如何理解异质空间的产生发展,他们的故事会对我们认识城市有何启发,城市开发设计又该如何回应异质化的城市现实,这些都是有待于继续探讨的问题。
※ 参考资料(下滑查看)
·https://london.eater.com/2018/10/15/17979054/change-in-chinatown-modern-shanghai-jin-li-central-cross
· https://www.theguardian.com/uk-news/2015/mar/29/chinatown-restaurants-london-threat-rent-rises
· ‘Diversity and chang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CaHPlIG2CQ
· https://www.londonlive.co.uk/news/2018-02-15/changing-face-of-chinatown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CaHPlIG2CQ
· https://www.theguardian.com/uk-news/2015/mar/29/chinatown-restaurants-london-threat-rent-rises
作者简介:
朱静宜,伦敦大学学院巴特莱特建成环境学院规划系博士研究生,系《城市中国》第三批海外观察员
文/朱静宜 编辑/刘雅妮+崔国
上一篇:从“中国城”到“华埠”:一个伦敦异质空间的迭代更新故事 ②
《城市中国》084期《都市微绿——公众需求及参与推动的绿色空间转型》部分内容可在微信浏览,请点击 阅读原文
内容合作联络 cgcuiguo@urbanchina.com.cn
如果您对文章有什么看法和意见,或者新奇有趣的话题问题想要吐槽,欢迎留言或在后台回复,我们会定期反馈并集结成文字。也欢迎来稿分享你的思考:00urbanchina@urbanchina.com.cn。
保存二维码
打开手淘
2019.03.03
前有效
微博 | @城市中国
豆瓣 | site.douban.com/urbanchina/
官网 | www.urbanchina.com.cn/
电话 | 021-65982080(8027)
邮箱 | 00urbanchina@urbanchin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