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号称中国最新锐的时事生活周刊的《新周刊》,推出一期成都专题——《第四城》,用一整期内容描绘了成都在北上广之后的城市地位,并直言“成都该有的都有了,欠的就是一个响当当的名份——第四城”。这一期内容在今天看来,广告营销的气质略重,而且成都之后也没能“如愿以偿”,反倒是被深圳抢了先(2010年后,“北上广深”的叫法定型)。但“第四城”的提法还是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在2004年推出的《再看“第四城”》中,《新周刊》自己都坦承,这期专题一时“风行世间,名动天下”,同时也让人们意识到成都这座城市的崛起。
二十年之后,《城市中国》推出《成都览胜》专题。同样是2020年,成都市常住人口第一次突破2000万,迈入超大规模城市行列。近年来成都的文化、商业及经济影响力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增长,使我们有理由相信,2020年是一个节点,标志成都的声音、影响力已经发生质变。
△《城市中国》086期《成都览胜》内容介绍。(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购买)
所以,是时候提出“成都力”“成都学”了。
力,是力量、能力,是影响,也是趋势。就像巴黎代表了时尚和浪漫,纽约代表了国际经济、金融、艺术。相比于目前国内一线城市好坏参半的大众评价认知,成都似乎业已给国人形成了一种先入为主的正向积极认知标签体系。而这种标签体系,既是一种文化力,也是城市力,代表着发展的力量、趋势和活力。我们暂且将其称之为“成都力”。可以试想,若一个事物,被打上了“成都”的标签,会让人感到不自觉地多了一份会玩会生活的气质,多了一种优雅惬意的状态。好比“深圳”的标签,让人多了一份高效率、不落俗套、创新的感受;“上海”的标签,总是给人多一份国际化、高大上的潜意识……
在《城市中国》看来,“成都力”可以被拆解为七种力:
生活方式力、商业力、发展力、产业力、青年力、地方力、科幻力。
在《第四城》一期中,作者总结出了成都八个最显著的城市个性,排在第一位的就是“悠闲城市的代名词”。可以说,成都安逸的生活方式深植于每一个成都人心中,且对外来者亦极具感染力。带着一种以城市为家的自豪感,成都人往往会不由自主地向游客、亲朋好友解释起自己对安逸的成都生活方式的认识和理解。透过“人”来说“城”,逐步构筑起城市安逸的文化性格。比比皆是24小时营业的火锅、串串店;小到茶馆茶楼,大到餐馆酒店的麻将室;以及一出太阳就不上班的“阳光瘫”……透过种种成都人的生活日常,使得大家对于“安逸”这一城市标签有了强烈的认同。
△茶馆,是成都极具特色的休闲空间和公共空间,桌椅外摆让城市生活变得开放可见。
但是安逸的城市标签下,是否意味着人民懒散度日的生活态度?当地人对于安逸给出的解释是:表面上的安逸和骨子里的勤奋;有时安逸有时勤奋;生活方式上的安逸和工作行动上的勤奋。总之,安逸与勤奋本不对立,而是和解和融洽。例如,外出务工的四川人朴实、干活不耍懒;困于“一票难求”的春运通行压力,为了不耽误工期和返乡,四川打工者骑摩托车行千里返乡过年,并把它计划成一次“旅程”,成为了人们口中的“摩托大军”。而对于综合实力全国前十、轨道交通第四城、创造了一年开通超200公里地铁线路的世界纪录的这座城市,展示的是其激进、奋斗的一面。
一本研究四川人乃至中国人生活哲学的《宽窄九章》,很好地阐释了四川人的性格,“‘巴’古义为‘吞食大象的巨蟒’,‘蜀’古义为‘葵中之蚕’。巨蟒和蚕可以看作巴蜀文化两个最重要的原型符号。” 巨蟒,代表着野兽横行、荒蛮天热的生存环境;蚕则代表了改造自然、持之以恒的劳作。一边是战天斗地的勇气,一边是优雅的生活,巨蟒和蚕这两种文化的合体,造就了川人性格中鲜明的反差。由此可见,安逸并不等同于懒。商业力的第一个表现是知名度。如果让消费者列举全国比较有代表性的商业项目,那北京的三里屯、上海的新天地、以及成都的太古里肯定榜上有名,这几个项目的流传度几乎已经到了人尽皆知的程度。当然,还有那个全世界最大的单体商业建筑——环球中心,拥有惊人的176万平方米。太古里被人称为“天府明珠”,到成都不到太古里,就不算到成都,太古里成了成都的必到打卡地和城市名片。
△2015年,方所成都店在远洋太古里开幕,一度成为文化圈内令人侧目的存在。绝不亚于如今人们对茑屋书店的热捧。随着户外媒体的数字化革新,太古里的裸眼3D屏作为新型地标媒体,一时间成为全国其他商业中心竞相模仿的对象。同时,随着街拍风的盛行,太古里成为不少视频制作者青睐的“取景地”,导致网络上视频作品的质量参差不齐,“太古里禁止街拍”的微博话题冲上热搜。在流量为王的时代,商业力从表象上来说就是大众传播力和知名度。作为全球生活方式的引领者,《Monocle》评价说,太古里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平衡,改变了传统春熙路商圈的形态,是“足以让任何一个国际化都市眼红”的成功案例。
△社交媒体上展示的成都太古里裸眼3D屏,一度成为短视频平台的火爆标签,各地争相模仿。商业力的第二个表现为城市商业排名。第一财经·新一线城市研究院根据170个品牌市场跟踪、以及对阿里巴巴集团、Keep运动研究院、京东大数据研究院等17家互联网公司城市大数据进行综合观测,连续6年发布《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而成都常年占据新一线城市排行榜首位,其商业系统的多维度指标已非常接近于一线城市的深圳、广州。此外,2022年1月喜茶联合第一财经·新一线城市研究所发布了《茶与城:喜茶·城市消费报告》。报告中首次提出用于评估各城市新消费发展水平的“新消费生态圈”概念。据统计结果,成都是目前唯一一个拥有包含多种新消费业态的4级新消费生态圈的新一线城市。报告将超级猩猩健身、泡泡玛特门店、西西弗书店和新能源汽车体验店等和喜茶门店高频出现在同一商业体内的品牌定义为喜茶的“共生业态”,认为它们和喜茶门店共同构成了覆盖休闲餐饮、运动、娱乐、文化和出行等核心消费领域的“新消费生态圈”,并将生态圈内的业态丰富程度依次进行定级。成都能够在大众关注、城市管理者以及商业决策者认同的研究报告中脱颖而出,充分说明了其城市商业发展的潜力和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成都IFS对面店招堆叠的商业空间,呈现出多元、密集、共生的本地特色。
商业力的第三个表现为街巷活力。街巷是一座城市的毛细血管,是城市文明的末梢神经。回顾成都的商业发展史,可以说是一场街区商业的迭代发展史。第一代为1993年的春熙路,作为成都现代商业的起源地,被业内誉为中国特色商业街。第二代则是2000年初以锦里、宽窄巷子为代表的人文主导的仿古商业街区,引起了全国建设主题街区的浪潮。而第三代则是2015年开业的太古里,在城市更新下融合城市人文、创意时尚的开放式、低密度街区,成为全国家喻户晓的商业项目。到了2018年,一条在成都再正常不过的街道——镗钯街,悄无声息地入选英国权威旅游指南杂志《TIMEOUT》杂志评出的50个全球最酷街区,位列全球第19位,中国第1位。这说明成都不仅有耳熟能详的标杆性商业街区,更有大量有趣的、市井烟火的街巷商业。成都街巷之中的商业创新性、多元性、包容度、主题性已经达到了其他地方无可比拟的高度,并形成了自然生长、更迭的生态路径。
△歌曲《成都》里提到的玉林路小酒馆位于街巷之中,门面并不起眼,但引得无数人前来打卡朝圣。
商业力的第四个表现是新业态的活跃度。“一筑一事”作为成都本地观察“建筑与生活方式”的新媒体机构,在2017年和2021年相继出版了《一筑一事城市指南·成都》。前后仅仅三五年的差距,直观地记录下“两个成都”的不同。其中,最明显的感受是,成都出现了非常有趣的新商业业态,比如咖啡、机车、时装、纹身等,这些新业态的店铺数量呈倍数增长。这在某种程度上诠释了成都人在文化创意和精神财富层面的爆发力,也正是因为成都消费客群的升级扩容,让这些新业态在向上的潮流趋势中不断更新迭代。成都具有强劲的发展势头。其一,经济总量上的大跨步迈进。2016年,成都GDP总量首次过万亿,五年平均增速超9.5%。2019年,以1.7万亿的成绩成功跻身中国城市GDP总量前十,位列第7,完成了重大超越。△《城市中国》总编、同济规划院城市设计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匡晓明,被聘任为天府新区总规划师,深度解读了公园城市发展理念,并付诸成都城市设计实践。(延伸阅读:匡晓明|公园城市≠多建公园,是全域城市发展范式)
其二,城市发展理念的倡导者。成都是城市发展理念——“公园城市”的首提地,在公园城市理念下尝试改变传统城市中央商务区的中心集聚布局体系,提出了POD、TOD和VOD三种建设模式。同时,成渝双城经济圈、成都都市圈的规划批复,标志着成都全面发力融入国家大战略,继续做大做强成都的城市能级和极核功能。其三,商业模式的引领者。成都商业综合体的开发已经形成了一种共识,没有在商业上做出创新性亮点项目就没有启动的必要。成都的商业繁荣和竞争力度完全与一线城市一样,因此开发商的压力完全不低于一线城市。2021年,交子大道开街、天府双塔点亮、交子之环亮相;知名商业开发商印力集团在成都布局首个印象城项目、北京王府井公司打造的成都王府井Discovery购物中心,给消费者带来了新一轮零售消费新体验。同时,成都已有的头部商业空间也在推陈出新打造新消费场景,如太古里创新尝试化身成为城市体验“策展人”;成都IFS则在公共空间进行了一系列品牌首展,让公共空间拥有更多样化的表达;银泰中心in99高密度地引入文化艺术类IP展。个性化、差异化成为商业综合体的成功关键。
最后,是双机场。2000年,《第四城》总结了成都十大遗憾,第一大遗憾就是“二流机场”。如今双机场不再是成都的遗憾,而是骄傲。它意味着更大的航空流量和更小的航线限制。目前,成都正在构建匹配亚太人口稠密地区地理中心的交通优势,这其中,以成都为网络中心的国际航空大通道尤为重要。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授卡萨达曾提出著名的“第五波理论”。他指出,机场将取代过去的海港、内河、铁路和高速公路系统,成为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全球化与世界城市(GaWC)研究网络评价体系显示,代表“货物能力”的海港职能在城市竞争力中发挥的作用愈加有限,而代表“交往能力”的空港价值则更为突显。成都的产业力十分旺盛,这首先体现在诸多科技公司的入驻上。据统计,2021年,成都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计划,净增高新技术企业1600余家,总量达7800家。新增科创板上市及过会企业11家,总数居中西部第一位。此外,成都作为西南地区核心城市,没有长三角密集的城市争抢压力和高昂的公司运营成本,外加有多所名校加持以及政府强大的政策支撑,无疑成为互联网大厂设立分部的非常好选择。据悉,腾讯已与成都签订将腾讯新文创总部落户成都的战略合作协议;网易则签署了建设高达130亿的网易成都数字产业基地合作协议。截止目前,成都已拥有3100多家互联网公司,出品的知名产品有全球手游收入榜第一的《王者荣耀》、占据高票房的《流浪地球》、《哪吒》。
△位于成都高新区,参与制作《流浪地球》等大片的国内顶级视效公司MOREVFX。
领事馆的数量也体现出城市的发展水平和国际化程度。目前,包括德国、法国、韩国等21个国家在成都设立了领事馆。成都领事馆的数量位列全国内地第三,中西部第一。文化产业的起步,在成都早已不再是新鲜事,从早先的蓝顶艺术区、建川博物馆,到近年来频频出圈的成都双年展,一切都在生长。青年力是吸引企业入驻成都的另一重要原因。2017年7月发布的“成都人才新政12条”仅当年就吸引36.4万人落户成都。纵观近十年,成都平均每年新增城市人口高达55万人。成都的青年力得益于成都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工作机会、安逸舒适的生活状态、与居民收入相匹配的合理房价。而这一些正是现代年轻人择地而居的重要考量因素。相对于GDP前几位的深圳、上海、北京动辄6万元/平方米的价格,毫无疑问,成都2万左右的房价是非常亲民的。根据中国房价行情网的数据,GDP位居全国第七的成都,其城市新房价格仅位于第30位,远远低于同为二线城市的南京、苏州、厦门等地。“房住不炒”一直是成都坚持贯彻的原则,限购、限贷、限价、限售这四大调控政策,几乎全方位堵住了成都的炒房漏洞。
新世代的青年不同于此前传统的核心家庭,以住房、汽车等资产为生活的中心。他们更在意个性的表达与创造,这需要密集、多元、可达的城市空间和消费空间来承载。成都前述的各种力,对青年人前来择居的感召力正变得越来越强。地方力体现在对地方人文、城市空间的探究上。目前,成都已萌生了一批专注于城市观察、城市记录与研究的学者、自媒体机构以及摄影爱好者。例如,街道人类学研究的学者邹乔;关注文化、建筑与生活方式的本地新媒体“一筑一事”;以朱毁毁、“在成都看雪山”社群等为代表的成都视觉记录者。(具体内容详见《成都览胜》)这标志着本地人在感受表层生活方式的安逸之外,开始意识到成都深层次的文化、民俗、生活方式更具研究价值和学术意义,开始去关注、捕抓城市空间和生活场景,开展有层次的城市真实面貌的研究和展现。这就是地方力的一种重要表现,是一个起点。人们不再认为街道上的菜市场只是无人关心的老旧空间,而是把它当作承载着城市记忆的重要历史遗产。我们相信,这种地方性的观察将会变得越来越普遍,强而有力,逐渐由小范围群体走向大众。在地性的城市观察研究也正是一座城市走向高水平的标志。
△“在成都看雪山”伙伴们清晨在天紫界国际公寓露台等待雪山。
科幻力崛起的背后是一座城市的创新文化力。成都的科幻力发展有着深厚的历史基底,并且不断延伸出更多科幻相关的业态和产业。1979年,中国发行量最大的科幻杂志《科幻世界》诞生于成都,并设立了中国科幻界的最高奖项——银河奖;2017年,中国(成都)国际科幻大会改为每两年一届,并永久落户成都。这一届大会上,成都正式打出“科幻之都”的名片,“中国科幻城”(中国科幻产业园)等项目提上日程;2019年拿下50亿票房的《哪吒之魔童降世》的主创团队全部成长于成都科幻土壤。同年,成都国星宇航参与联合研制的“科幻世界号”AI卫星成功发射;2021年12月18日,在华盛顿举办的第79届世界科幻大会上,成都正式成为2023年世界科幻大会举办地。这些重大的科幻事件无一不在展示着科幻多样化的业态模式,从最开始的“科幻+文学”逐步拓展到“科幻+会展”“科幻+航天”“科幻+传播”的新型文化产品。科幻产业、科幻文化可以在成都扎根、发展,充分体现了这座城市的包容性、多元性。另外,科幻文化本身对城市也具有反向作用力。文化可以反向定义空间,科幻作品的设定,充满科幻感的设计元素,都为城市的建筑空间设计提供创意和灵感。
《城市中国》认为,成都力的走向是成都学。
未来,成都力将通过重大的标志性突破、快速的迭代升级进入到更为复杂的状况,由此进阶到更高级的水平,最后成为成都学,一如纽约学、上海学。成都学研究的是成都这座城市,关注的是成都的人群、生活状态以及成都的文化。成都学的表现方式可以是专门的主题型研究,比如《成都学》学术辑刊、丛书、研究学会,也可以是极其能够代表、宣扬成都人和城市的文化产品,比如说《Shang hairen》、《New Yorker》之类的地方性期刊、出版物。
成都学,是一门值得在中国大学里开课的学问。
成都学的浮现,也意味着成都作为一个大都会,其都市文明的日渐成熟。
△《纽约学》(黄致钧,台湾时报出版社),作者以台湾人视角,撰写了对纽约这座城市中的地理认知、生存哲学……并认为:纽约,是一门值得在大学里开课的学问。我们模拟了成都学相似的句式,就此致敬。(近期将推出书评)
△THE SHANGHAIREN是一个创意插画项目,百余位插画师创作了诸多致敬The New Yorker的插画封面。
图片来源:theshanghairen.com
参考资料:
1.《第四城》.新周刊,2000.
2.《再看“第四城”》.新周刊,2004.
3.《成都览胜》.城市中国,2019.
4. Global Chengdu: An analysis of chengdu's position in the global economy. GaWC,2018.
5.《成都艺术空间》.一筑一事,2019.
*文中未注明来源图片来自《城市中国》086期摄影师朱迪。内容合作联络 cgcuiguo@urbanchina.com.cn
其他对文章的意见和建议,或新奇有趣的话题问题,都欢迎您微信留言或邮件联络我们。
email:00urbanchina@vip.163.com
微博/ 豆瓣:城市中国
App:App Store搜索 城市中国
官网:www.urbanchina.com.cn
长按二维码
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