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新西兰未来的不是年轻人,而是移民!!!
新西兰2017年大选的重头戏已经在9月23日落下帷幕,一切只待计算特殊选票和完成组阁谈判。国家党和工党目前分别获得46%和35.8%的选票,堪称本届大选的两大赢家。
对国家党来说,这个结果好得出乎意料。执政九年支持率依然接近历史最高水平,只比2014年大选下跌2.1%;领先工党十个百分点堪称“不可逾越之壁”,这意味着无论特殊选票结果为何,都不会动摇它全国第一大党的地位。如果组阁谈判顺利,国家党有望成为新西兰史上首个“四连庄”的政党。
而工党也有理由感到骄傲。两个月前工党的支持率还在历史最低谷24%徘徊,结果在新党魁阿顿姐(Jacinda Ardern)带领下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党票比上届大选暴增50%。今年工党在全国71个选区的党票全部正增长,区别只在于涨多涨少。“阿顿姐效应”极大调动了年轻选民、女性选民和城市左翼的投票积极性。有人甚至大胆预测,新西兰会出现和和英国相似的“青年地震”(Youthquake),带来政治版图的改变。
但是工党的支持率存在相当大的隐患,在奥克兰这个占全国三分之一人口的超级城市,工党的表现只能用惨淡来形容:凡国家党的传统强势选区,工党党票都没有实现质的飞跃;而工党自己的传统强势选区,反而遭到国家党的大举入侵,变成国家党党票增长最多的地区;其中四个选区由红翻蓝,成为国家党的新“后院”。
是什么让工党丢掉了奥克兰?更重要的是,奥克兰的局面会在下届甚至下下届重演吗?工党的气势如虹是否只是昙花一现?
选民本质上是人,也许奥克兰的人口趋势可以解释工党在奥克兰遭遇的党票危机。
根据国会数据,全国有23.6%注册选民都出生于海外,也就是说新西兰的平均移民比例为23.6%。但奥克兰作为移民城市,这块海绵每年吸收的移民数量比全国其他地区加起来的还多。这造成了奥克兰21个选区中有20个选区的移民比例都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只有Helensville持平),这在新西兰是绝无仅有的。
奥克兰人口最大的特征是多元化。移民在奥克兰不但人数众多,而且分布广泛,前面提到的西区和南区都在最近十年里涌入了大量移民。正是这样的人口趋势,让奥克兰充当了“遇碱变蓝、遇酸变红”的石蕊试纸,让工党在移民比例较高的选区普遍输掉了党票。
例如East Coast Bays移民比例47.4%,国家党获得63%党票;Pakuranga移民比例44.1%,国家党获得62.9%党票;New Lynn移民比例42.7%,国家党党票领先工党8个百分点;甚至在深红选区Te Atatu(该区移民比例34.3%),虽然有工党竞选经理Phil Twyford坐镇,国家党仍然在党票上险胜(43.3%对41.9%)。
以上这些还不是国家党的传统选区。像深蓝的北岸、Botany、Epsom和Upper Harbour更是移民比例和国家党党票齐飞。工党期望的“青年地震”没有发生,“移民地震”(Immigrant-quake)发威了。
当然也有例外:Mt Albert的移民比例31.6%,但因为是工党党魁阿顿姐所在的选区,所以工党党票领先国家党8个百分点。此外作为工党在奥克兰的唯一亮点Auckland Central,移民比例高达46%,但工党党票大量飙升几乎追平了国家党。这是因为Auckland Central是大学生最多的选区,同时很多人投票不是基于自己的移民身份,而是用选票表达对市中心交通、市政、房价等问题的各种不满。
如果说移民比例高对应工党输掉党票的结论还不够,我们不妨把它反转过来,就会发现结论依然成立:在移民比例较低的城市选区,工党往往赢得了党票。
如工党党票增加最多的前五个地区(不算毛利选区和Auckland Central的话)依次为:Nelson、但尼丁北区、Port Hills、基督城东区和但尼丁南区。这些选区的移民比例分别为:18.5%、20.5%、19.4%、15.6%和12.3%,全部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工党在这些选区的党票增长全部为两位数:16.43%、15.92%、15.06%、14.46%和14.28%。在但尼丁北区和南区,工党大幅领先国家党19和11个百分点。
所以看到工党的隐患了吗?无论国家党还是工党,在移民政策的导向上都是鼓励新移民前往奥克兰以外的地区,这意味着发生在奥克兰的“移民地震”在三年、六年或九年后很可能发生在新西兰的其他城市,只要该城市的移民比例发生和奥克兰类似的变化。工党今年大选的三个票仓(惠灵顿、基督城和但尼丁)如果在未来人口结构因为移民流入变得和奥克兰更相似,工党今年发生在奥克兰的一幕就会像卡针的黑胶唱片一样,不停的循环播放。
这也是今年大选释放出的一个强烈信号:移民分布,已经成为搅动工党支持率的隐形大手。这不是空穴来风,也不是“七成华人投国家党”的噱头,而是切切实实的数据说话。我们需要思考的是:为什么工党站到了移民的对立面?要知道它在世纪之交执政的九年,一直比国家党更亲移民,华社现在还有很多老移民对它心怀感激。2004年优先党老皮喷新西兰正在变成亚裔“殖民地”时,被Helen Clark的工党政府指责是盲目排外。经过九年在野后,工党戏剧性的变成了自己指责的对象:房价高是外国人的错、所有社会问题都是因为移民太多,甚至青少年自杀都跟移民挂上钩......
今年大选工党推出的移民政策,希望把移民总数砍掉三分之二,同时全面收紧工签和毕业工签,取消低级留学课程和提高学签条件。单独看这些政策并不算激进,但政策背后的态度、尤其决策者自身才是让人担忧的。工党元老David Parker2014年曾经说漏嘴的使用了“低级移民”说法;另一位元老Phil Twyford在2015年仅仅因为看到疑似中国人的姓氏出现在购房名单上,就说中国买家在奥克兰“炒房”;Twyford的言论还得到了时任党魁Andrew Little的背书。尽管Phil Twyford一再称自己不是种族歧视,但为什么购房名单上的英文名字没有让他联想到英国人、美国人、加拿大人、澳大利亚人或任何欧裔人种?这种理所当然的“选择性失明”和背后隐藏的潜逻辑才是最让人寒心的。
因此,与其说是移民政策让工党失去了移民票,不如说是工党的选择性排外态度让它失去了移民的信任票。当移民选民想要投票支持工党时,他们必须首先克服对工党排外的反感心理,然后才能考虑这个政党社会民生政策的有价值部分。正是从这个意义上,移民问题成为了工党在争取摇摆选民时背负的“原罪”。
因此让人看到一线希望的是Jacinda Ardern成为工党新党魁。这位80后女党魁胜在没有太多的政治包袱,更容易和工党的过去切割。她说愿意为当年的“中国人炒房论”道歉(“如果有任何人认为自己被针对或冒犯,我们会为此道歉”)后来在接受中文《先驱报》采访时还提到重启父母团聚移民的事。——无论是否只是竞选策略,这种表态都是必须的。因为在新西兰这样的移民国家,一个成熟的政党不可能永远背对移民,只把希望投注在年轻人身上。
工党在大选中一直强调自己是带来改变的政党,那么请从改变自己开始吧!
近期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