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戏里戏外的人生,你“举轻若重”的演绎

2017-08-11 爱思青年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中国戏曲宛若一位待字香闺的古典佳人,伴着唐风宋韵的高叹低吟,沿着南戏、元杂剧的历史轨迹一路莲步轻移,在史册上一步步走向世界。



6月3号、4号, 戏剧解救迷茫第1期

6月10日 在戏剧里看见不一样的性

7月9日戏剧快闪

7月29日、30号, 戏剧解救迷茫第1期

在即将到来的8月27日爱思又将迎来一次戏剧工作坊


2017爱思青年戏剧工作坊精彩瞬间(请上下滑动观看)


在京剧行业里有一句话,“不疯魔,不成活”。其实它指的是一种如痴如醉的精神境界,一种全身心投入的沉迷和执着的力量。在戏曲表演中演绎他人的人生,何不也是在演绎自己的人生呢?戏曲演员的把自己的内心体验投入到表演的表达中,是虚实不分的融合,也正是这样才能诠释艺术的强大魅力。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c0536jfuix0&width=500&height=375&auto=0
思想聚会,演讲嘉宾陈巧茹演讲视频



/川剧世家的“小小玉兔”/


陈巧茹出生在一个川剧世家,自幼小就对艺术、对川剧有独特的喜爱之情。在舞台下看到那些甩动的五颜六色的服装,那些浓艳奇特的装扮、那些婉转高亢的曲调都让她觉得太美了。在幼时演一个小玉兔时,看到嫦娥的水袖那么长,那么飘逸灵动,她的心中满是羡慕。


1979年,12岁的陈巧茹进入了叙永县川剧团娃娃班学习。叙永是四川泸州的一个云贵川三省交界处,尽管山清水秀,但是非常贫穷。陈巧茹在这里出生成长,又在这里学习戏曲表演。一年后,她有机会跟随剧团到成都演出。13岁的陈巧茹第一次看到大城市,爱上了成都的繁华和美丽,她在心中默默地期盼能到成都这个大舞台学习川剧、表演川剧。


陈巧茹至今已经获得了很多的国内外大奖,无数荣誉桂冠在头上。但是1983年的一个奖是她最宝贵的,也是改变她命运的奖。16岁的陈巧茹在参加一个地区演出时拿到了人生第一个奖,这给她了莫大的信心。她觉得自己应该走出去,走出大山,到成都开始全新的学习。就像她在获奖的戏中扮演的“焦桂瑛”一样,她认为女性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应该积极面对,不能消极对待,要活得更好,要更加努力地追求我们的价值和承载的意义。陈巧茹的女性力量从此开始积蓄,她在戏剧舞台上指点江山、历经苦难、喜怒哀惧、笑骂世间可谓精彩丰富,满怀抱负理想的她希望能接触更完善更高的艺术培养和学习,小玉兔终究想有一天披上霓虹裳,霞光满天地立足于人世。



/精彩的戏剧人生/



毅然决定到成都发展的陈巧茹找到了自己的恩师——张光茹。她开始接触更多艺术性更高的戏曲表演,体会到了更深刻的思想性。德国剧作家布莱希特的《四川好人》被改编成川剧,这是陈巧茹戏曲生涯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作品。它是一个传统和现代结合的作品,又是变现很深刻的思想性,什么是好人?什么是坏人?十九岁的陈巧茹在艺术中学习到了人生,也真正的体会到了作为现代的戏剧工作者不仅要把传统艺术的一招一式传承好,还要把传统艺术展现出更多的思想性。


/恩师张光茹与陈巧茹同台表演/


在那几年,她非常艰难,非常累,一天演好几场,天天练功。但她觉得非常充实,非常幸福,这也是她当初选择追梦到成都的最初目的。《四川好人》、《武则天》、《打饼》等一系列优秀的戏剧作品磨练了陈巧茹的本领,在1992年荣获第九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如此重量级的奖项是对陈巧茹拼命努力的一次肯定。她在成都这个舞台早已扎稳了脚跟,随着能力的提升和名望的提高,她的戏剧人生早已朝着更高的舞台慢慢延伸。



/一去一回中的困惑/


1992年获得戏剧节最高奖项后的陈巧茹事业蒸蒸日上,正巧遇到了我国经济腾飞的加速时期,改革开放取得了成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动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繁荣。陈巧茹在那几年每年都要出国演出,尤其是《白蛇传》,外国观众对川剧艺术的喜爱之情让她很是感动。而在这过程中,她真切地体会到外国观众对传统和原生态艺术的完美追求。每次演出外国观众都要求原生态的不插电演出,不需要话筒和音响设备,全靠演员的真实表达,他们对这种原汁原味的艺术如痴如醉。在服饰上,他们用亮片来装饰白蛇身上的鳞片,也效仿西方的服饰潮流,但是这同样遭到了外国观众的抵触。他们更喜欢纯手工绣制的,锦缎的服饰美是不能被现代装饰所干扰的。国外的体验和观众的兴趣点让陈巧茹很受感动,艺术成果被人承认和尊重地满足感使得身在异乡却如同心有归属。

/陈巧茹老师川剧《卓文君》中的扮相/

/陈巧茹老师川剧《尘埃落定》剧照/

/陈巧茹老师川剧《打饼》剧照/

相比在国外地充实和自信,回到祖国的陈巧茹内心经历了断裂和思想的被异化。似乎很多人觉得川剧太土,毫无吸引力。这种落差对她是极大的打击。很明显国外的观众更加尊重传统艺术,而国内的大环境早已对这种吐到掉渣的艺术嗤之以鼻,无人欣赏。反而是流行文化的电影和唱歌更受人追捧。痴迷于戏剧的陈巧茹没有动摇,但却陷入了困惑之中,她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变得崇洋媚外了,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值得。在一次和老师的聊天中,她想通了,她在演艺生涯中,可以演绎各种各样的角色,可以享受皇后的威严和荣耀,可以体会乞丐的落魄凄苦,这才是人生,也可以丰富自己的人生。所谓一条路走到黑地魄力在陈巧茹的身上体现地淋漓尽致。



/追梦不止/


从1992年到2002年的十年里,陈巧茹经历了精彩的戏剧人生,但是也陷入了困惑和彷徨。在2002年以后,她把自己的这一阶段叫做“涅槃”。她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每一部戏都是自己用心选择,既要有艺术性又要有思想性。比如改编川剧版《马前泼水》,就是想传递一个理念:我们都会遇到最困难、最艰难的时候,坚守下来的话,最黑暗的时候也是美好明天的开始。



现在的陈巧茹是成都市川剧院常务副院长。国家一级演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青年表演艺术家。她肩上的使命更加深重了,但她说:“我的梦我会继续追求下去,因为人一定要有梦想,因为我的每一部剧,每一个人生,每一个剧,我都能感受到他的生,他的心,来充实到我自己,所以说我是非常非常幸福的,因为我非常非常喜欢川剧”。四十余年始终如一,沉迷戏曲感受人生是她最坚定的梦。


/陈巧茹老师到国外作东西方文化交流/



文字:乔雪玮

图片:博Lan

编辑:船长

还可查看更多

九寨沟地震,我们该如何高效的拯救受灾生命!

天灾面前,与时间赛跑的人

你的城市“跨代共居”,我的城市“奶奶厨房

在飞速变化的时代,过无时间感的生活

Library of Things——告别买、买、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