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长大后的我们,是怎样过清明节的?

爱思青年 2020-02-26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是儿时书本上的清明节

它在仲夏与暮春之际

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


现实中那时

我们会跟着长辈踏着春天里的细雨

扫墓缅怀逝去的至亲和祖先

也会吃冷食和青团

....................


晏殊《破阵子·春景》


但伴随着成长

我们的清明节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

为此昨天小爱思就小时候的清明节与长大后的清明节对比

秘密采访了三十几位小伙伴



暴露年龄系列,小时候清明节还不是国家法定节假日。每年节前,奶奶都会叮嘱爷爷去“挂坟”(四川话念guafen,gua字的写法有待考证),那时我就会跟着爷爷一起去,记忆里那几天总是湿漉漉的,记忆里要在祖坟前点蜡烛、烧纸钱,然后心里默默的祈祷先祖保佑考个好成绩。


长大后清明节的假日味道超过了对家人的挂念。假期于我这样的人,更多的是肉体的精神的释放,在高压的生活环境下寻找生活的新鲜感。在这种放肆下,感觉又缺少了什么,一个没有了归属感的人。



跟父亲一起回老家扫墓。我从未见过奶奶。考上高中的时候,父亲在奶奶墓前说一大堆话。大概意思是他一直觉得在墓前唠叨是可笑的,但这一次他竟然也想这样做了。那是因为我,他觉得我会过得很好了。


工作后,基本没有跟父亲回去扫过墓。我也已经有三年的时间没在低海拔地区度过清明节了,基本上都在山上,或是登山的路上。



小时候是孩子大王,清明节陪奶奶剪铜钱纸,踏青,摘各种野菜,看绿油油的麦田,闻香香的槐花,可以一整天在山里和蝴蝶玩耍!


长大后,如果不和家里对习俗比较传统大人们一起的话,或者独自在外的话,清明节就是一个假期也是普普通通的一天。



小时候对清明节没什么印象,家里人在这个时节也不会做什么,我只知道课本上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诗,仅此而已。


长大后,明白了清明节是一种思念!



小时候清明节是我除了葬礼之外,真正接触亲人死亡这个概念的日子,那时印象里总是下着雨,那时总感觉虽然学校放假,外面一片春色,但自己不能太开心的玩耍,因为这应该是一个悲伤的节日。


长大后清明节在我眼中只是一个法定节假日,是我可以丢弃工作任意出去见到很多人头的假期,是我可以不管闹钟睡到自然醒的日子。



小时候清明节会和家人团聚,并且扫墓缅怀逝去的人,这些人算祖宗吧!,因为每次爷爷奶奶会带着家人和家谱,去到一个很多人都会在那祭拜的大型墓碑前,这个墓碑比一般的墓碑修的精致,大型的墓碑上还分了很多小碑,墓碑上挂着很多很多的白色灵纸,爷爷会一一介绍这是谁、那是谁等等。


长大后清明节就是令人头痛“去哪玩”的节假日,而我大多选择堕落或者寝室躺尸。



小时候每到清明节,学校会组织每个学生制作白色的灵花,每个学生带着自己做好的灵花,排着队徒步几公里去到山上,给一个无名红军扫墓。后来高中有一次清明节去到山上,那位无名红军战士的坟头上,不再是好看到眨眼的无数白色灵花,而是垮瘫的泥土和肆意的初春杂草。


长大后,清明节不见了红军的故事,不见了白色的灵花,而是一个携带着绵绵细雨破坏出门心情的烦躁节假日。


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以上是来自部分小伙伴的采访

希望大家在玩的开心之余

不要忘了清明节存在的真正意义

以及携带的历史典故和价值




清明节的来历?

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国公子重耳被迫逃亡国外,有一次,重耳又累又饿,臣子介子推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与采摘来的野菜同煮成汤给重耳。当重耳吃后知道是介子推腿上的肉时,立下誓言,他日若能当上君王,定当报答。


后来重耳成为了一代霸主晋文公,重赏了与之同甘共苦的大臣,唯独忘了介子推,介子推随后背起母亲隐居绵山。


有人在晋文公面前提起旧事,晋文公便派人进山,无果。晋文公下令举火烧山,逼着介子推出来。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火灭后,发现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柳树而死。  


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规定这一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故名寒食节。第二年,寒食节的第二天,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祭奠介子推,见坟头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名老柳树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吴文英《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



清明节的意义是什么?

在中国有很多关于“死”的节日,分别是清明节、七月十五中元节、十月初一寒衣节。除了清明节,其他节日是连同恶鬼、野鬼、孤魂一起祭祀,重在安抚他们不出来作祟。


但清明节,却以祭祀祖先和至亲为主,是为了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追思,这和风水的本质是殊途同归的。纵观全球,祭祀先人的文化习俗并不少见。但持续几千年,并由官方设立节日举国通行的,则少之又少。


在中国清明节,几百年前的祖墓,甚至上千年的老祖宗,都有可能接受万子千孙一起祭祀叩拜的。


在中国,还有大量的专用词语来追思历代远祖。比如:祖德流芳、佑启后人、世泽绵长等。


或许正是因为清明节这种特殊的追溯文化,使得中国成为了没有文化断层的国家。其实华夏先贤和西方哲人,几千年来苦苦探究的终极疑问,无非就是三个:我是谁?我从哪来?我最终要到哪去?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清明节恰恰提供了一个让我们思考这些问题的机会。问题也许没有绝对的答案,但每个人静下心的思考才是清明节最有价值的地方。


而且在清明节遗传的扫墓,除了对死人的慰藉,还是最好得知家族史的时机。同时也是我国仅有的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的机会。


据有限的观察,在国内,小孩接触死亡现实事件无非就是葬礼和扫墓,但葬礼上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并不恰当,因为那处于一个悲伤的环境和沉默的气氛中,所以清明节可以算的上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杜牧《清明》



编辑:船长

清明节的意义部分文字源于益风说

还可查看更多

声音 | 一个有人味的学者

我想在大武汉造一些小事情

当学校把“王者荣耀”变成课程后

我们终将在这座城市遇见所爱 | 回顾

冶青在常德,建了一座真实的“桃花源”

2017年看似平淡,却是爱思青年机构转型至关重要的一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