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芽再起风波,“无根水”重出江湖!
近日,一则广州增城“毒豆芽”事件的新闻又将淡出江湖的“4-氯苯氧乙酸钠、6-苄基腺嘌呤”推到了风口浪尖上。随之2011年沈阳毒豆芽事件、2015年“福建芽农全尚根案”、2016年山东威海出现毒豆芽流入某中学食堂等一系列食安事件又浮现在广大市民眼前,其中都离不开“4-氯苯氧乙酸钠、6-苄基腺嘌呤”的身影。
4-氯苯氧乙酸钠(4-CPANa),又名防落素,一种较为广谱的植物生长调节剂,酸化后以4-氯苯氧乙酸(4-CPA)存在。4-CPANa在豆芽生产中可以促进豆芽下胚轴粗大,减少根部萌发,加速细胞分裂,使豆芽更加肥嫩、粗壮,提高豆芽的产量。
6-苄基腺嘌呤(6-BA),具有促进种子萌发和胚芽细胞分裂和抑制胚根生长等生理功能,是第一个人工合成的细胞分裂素,在豆芽生产中应用广泛。市面上所谓的 “无根水”就包含这一种或两种物质,培育出来的豆芽生长周期短,大多数没有根须,外表光鲜饱满,卖相好,不容易变质。
据研究,4-CPANa对大鼠无明显致畸作用,但达到一定剂量,可显示某些胚胎毒作用。报道指出,4-氯苯氧乙酸钠半数致死量(LD50):大鼠经口200mg/kg(bw),小鼠经口794mg/kg(bw),无作用剂量值(NOEL)为16mg/kg(bw),以安全系数200 计,每人每日每公斤体重允许摄入量(ADI)暂订为0~0.08mg/(kg bw·d)。
6-BA为弱积蓄毒性,人体过量摄入会使食道、胃黏膜受到损伤,引发恶心、呕吐等现象。FAO/WHO农药残留联合专家委员会(JMPR)评估确定6-BA的ADI为0.05 mg/(kg bw·d),澳大利亚和加拿大采用的 ADI 为0.02 mg/(kg bw·d),欧盟委员会健康和消费者总司 (DG SANCO) 和欧盟食品安全局确定了6-BA的ADI为0.01 mg/(kg bw·d)[1~3]。
原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联合发布的《2015年第11号公告》规定,6-苄基腺嘌呤、4-氯苯氧乙酸钠、赤霉素等物质作为低毒农药,生产者不得在豆芽生产过程中使用6-苄基腺嘌呤、4-氯苯氧乙酸钠、赤霉素等物质。
当然,不同国家对6-苄基腺嘌呤、4-氯苯氧乙酸钠的限量要求不尽相同,详见表1[4~6]。从表中可以看出,相比于其他国家,我国对6-苄基腺嘌呤、4-氯苯氧乙酸钠的限量要求更为严格。
表1:豆芽中生长调节剂限量值比较(mg/kg)
注:“--”表示没有规定。
由于DB11/T 379-2006 《豆芽中4-氯苯氧乙酸钠、6-苄基腺嘌呤、2,4滴、赤霉素、福美双的测定》标准废止,目前豆芽中4-氯苯氧乙酸钠、6-苄基腺嘌呤常用的检测方法有以下两种:
原国家食药总局关于发布食品中西布曲明等化合物的测定等3项食品补充检验方法的公告《豆芽中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测定(BJS201703)》:此方法规定了豆芽中11种植物生长调节剂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测定方法,其中就包括6-苄基腺嘌呤、4-氯苯氧乙酸的测定。
检测方法大致分为三步:提取-净化-检测。提取液使用酸化乙腈,然后经QuEChERS离心管(含无水硫酸镁和C18)净化,有效分离目标物与干扰物质,最后使用HPLC-MS进行色谱分析以保留时间定性,外标法峰面积计算定量。其中4-CPA、6BA的检出限均为5μg/kg,定量限均为10μg/kg。
SN/T3725-2013 《出口食品中对氯苯氧乙酸残留量的测定》:此方法试样中4-CPA采用乙酸乙酯提取,经阴离子交换固相萃取柱净化后,用液相色谱-质谱/质谱测定,外标法定量。此方法4-CPA的测定低限为0.01mg/kg。
1、“一闻”:拿起豆芽闻一下气味,一般好豆芽会有清新的豆香味,自然清甜。若有刺鼻的味道,请谨慎购买。
2、“二看”:看豆芽的长相。问题豆芽个头均匀,芽粗且长(10多厘米~近20厘米),根短、少根或无根,呈白色或灰白色,而自然培育的豆芽一般5~7厘米,根须发育良好,呈自然的洁白,而且有光泽。如果颜色很白或是灰白色的那种,没有什么光泽,这种豆芽建议不要购买!
3、“三掐”:掐开豆芽看水分。健康的豆芽因为发芽时间较长,充分吸收了水分,所以水分比较多。
参考文献
[1]李长凤等.4-氯苯氧乙酸钠对大豆芽品质的影响及其安全风险性分[J]食品与发酵工程.2017.7
[2]芦智远等.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豆芽中4-氯苯氧乙酸钠和6-苄基腺嘌呤的残留量[J].化学分析计量2017,26(05),55-58
[3]谢寒冰.豆芽质量安全的关键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8:26-32.
[4] 张志恒等.豆芽中6-苄基腺嘌呤残留的膳食风险评估[J].农药学学报.2016.18(1).
[5] European FoodSafety Authority. Conclusion on the peer review ofthe pesticide risk assessmentof the active substance 6-benzyladenine[J]. EFSA J, 2010, 8(10):1716.
[6] Health &Consumers Directorate-General. Review report for the active substance 6-benzyladenine.2011.01.
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公众账号转载,需注明引用出处:微信号smqfood。
【更多文章精选,请到产业园地搜索】
4、这些标准实施后,配制酱油不能叫“酱油”,配制食醋也不能叫“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