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嘉德秋拍】波磔奇古形翩翩——郑板桥胸中的书与竹

中国嘉德 中国嘉德拍卖 2019-12-27



本季秋拍中,有二件郑燮作品,皆成于乾隆二十七年(1726年),兹借此二作以窥其晚岁之风貌。郑板桥(1693-1766)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康熙秀才,雍正十年(1732)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郑燮(1693-1765)行书九言联 镜心 水墨纸本 186×31 cm(每幅)乾隆壬午(1762年)作 题识:乾隆壬午蕤宾月,板桥郑燮。 钤印: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郑燮、橄榄轩(3印参见《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郑燮》,84印,1456页) 鉴藏印:均风楼、李维洛鉴藏、李维洛珍藏之宝物、宗豪心赏 释文:霜熟稻粱肥,几村农唱;灯红楼阁迥,一片书声。签条:清郑燮行书九言联真迹。(上、下)作于一七六二年,时七十岁。一九六六年重装,蓝塘书屋藏。 钤印:李、维洛 
出版:1.《书谱》第十期,第15页,书谱出版社,1976年6月。 2.《郑板桥书画集》,周积寅编,第275页,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年版。 3.《郑板桥年谱》,周积寅著,图126,山东美术出版社,1991年版。 4.《郑板桥对联辑注》,刁骏编,第124页,上海文化出版社,1991年。 5.《郑板桥书法字典》,"霜熟稻高粱肥,几村农唱;灯红楼阁迥,一片书声"字依次见第831、685、638、797、658、198、560、93、379、676、536、588、437、501、4、645、103、298页,中国青年青年出版社,1999年。 6.《郑板桥对联赏析》,党明放著,第166页,岳麓书社,2006年。 7.《郑板桥书画编年图目》(上册),齐渊编,第143页,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年。 8.《郑板桥书法集》,韩凤林、宫玉果编,第54页,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9年。9.《郑板桥对联印章汇说》,孙万寿编著,凤凰出版社,2019年。 
著录:1.谢诚均《聩聩斋书画记》卷二。(《郑板桥全集》(增补本2)附录一•研究资料汇编,第201页。) 2.《郑板桥全集》,卞孝萱编,第437页,齐鲁书社,1985年。3.《郑板桥外集》,郑炳纯辑,第146页,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4.《板桥对联》,任祖镛编著,第83页,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5. 《扬州八怪书画年表》,江苏美术出版社,1992年版。6. 《扬州八怪年谱》(下),第310页,江苏美术出版社,1993年版。 7. 《明清中国画大师研究丛书•郑板桥》,周积寅著,第539页,吉林美术出版社,1996年版。 8. 《中国书法全集》(金农郑板桥卷),第362页,荣宝斋出版社,1997年版。9.《郑板桥诗词文选》,立人选注,第216页,作家出版社,1997年。 10.《郑板桥年谱》,党明放著,第288页,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11.《郑板桥全集》(增补本1),第201页,卞孝萱、卞岐编,凤凰出版社,2012年版。12.《郑板桥诗文集注》,王庆德著,第305页,文化艺术出版社,2014年。 13.《郑板桥年谱》,王咏诗著,第208页,文化艺术出版社,2014年版。 14.《郑板桥传》,王庆德著,第215页,文化艺术出版社,2014年版。 



“霜熟稻梁肥,几村农唱;灯红楼阁迥,一片书声”。此联写农村丰收,城廓中一片书声的盛世景象。书用他独创的“六分半书”俗称的板桥体。楷行相间,偶夹篆隶笔意。幅式极大,而书写沉着,无一笔率意飘忽,且结字严密,精气神抱成一团,大小轻重又极自然适意。故雄畅中别有活泼之致,是他晚年书法中极精者。

此作作于乾隆壬午,郑板桥时年七十,居于扬州已十年。"蕤宾"音律名。据淸崔述《补上古考信录》解释,自《吕氏春秋》始,以"律"与"历"附会。以十二律应十二月。古人律历相配十二律与十二月相适应谓之律应。蕤宾指农历五月。


郑板桥有强烈的重农思想,他认为农夫是天地间第一等人,他告诫家里人要好好对待佃户,也嘱咐家中妇女,精习舂揄蹂簸之事,用心学针线,主中馈。与很多同时期的文人不同,他的重农并非纯粹的出于对国家社稷的关心,或是对底层民众的悲悯。而是切身的体验,以及从农事中所感知到的趣味。也真是这样,作者才能从“霜熟稻梁肥,几村农唱;灯红楼阁迥,一片书声”中感觉到饱满和真切的欣喜与愉悦。

此作钤“郑燮”、“橄榄轩”、“ 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橄榄轩”为其斋号,正是取其“良久有回味,始觉甘如饴。”之意。而“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 亦恰是作者经历过并不顺遂的仕途後,在“几村农唱”与“一片读书”中的一种戏谑。此作曾经多次出版与著录,是名著一时的珍品。

书谱封面

另外一件《竹石图》,写竹二组,右者其叶向左,左者其叶向右,或浓或淡皆作呼应之势,高低疏密聚散得势,后作巨崖崛起,与竹皆有冲天之态。右方则空着所有,更显竹石之轩昂、天地之宽广。大片题字,亦挤于石下,留出茫茫太空,使实处益实,疏处益疏。构图简单,思致却不简单。题跋以自己的“胸无成竹”与文与可的“胸有成竹”作对比,称自己的“胸无成竹”乃“大化之流行”,随时随笔可让草木怒生,所以“有成竹”与“无成竹”皆是画道之至高境界。这段题记是板桥论画的名句。

“胸无成竹”的主张在郑板桥画竹的题跋中是经常表达的观点,是他艺术思想在继承传统中的进一步延伸。他用“眼中之竹”(客观对象中的自然之竹,通过观察反映于脑中的印象)、“胸中之竹”(将脑中印象加以主观的思考和分析,形成艺术形象)、“手中之竹”(用娴熟的笔墨技巧表现出来,主观与客观一体的),形象地说明了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并根据自己的创作体会,提出“胸无成竹”的画论。此《竹石图》题跋对“胸无成竹”和“胸有成竹”作了进一步精辟阐述,无论“与可之有,板桥之无”,都离不开“意在笔先”,都必须把形象在胸中酝酿成熟。胸有成竹,是创作前构思成熟;胸无成竹,是创作时即兴而作。其实,两者均是藏于胸次,创作娴熟的表现。郑板桥之胸中无成竹实乃胸有成竹的升华。胸中之形象是一片朦胧的意象,在挥笔落墨时,可能会跟意象相合又可能不相合,不能固执成局,只有遇景生情和顺势而为,才能达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郑燮(1693-1766)竹石图 立轴 水墨纸本 187×106.5 cm乾隆壬午(1762年)作 题识: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与可之有成竹,所谓渭川千亩在胸中也。板桥之无成竹,如雷霆霹历,草木怒生,有莫知其然而然者,盖大化之流行,其道如是。与可之有,板桥之无,是一是二,解人会之。天翁年学长兄先生正。板桥郑燮。乾隆壬午。 钤印:郑燮印、丙辰进士、二十年前旧板桥、歌吹古扬州(参见《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郑燮》54、83、18、94印,1453-1457页) 

石缝中书写干支,亦有妙趣。壬午为乾隆二十七年,板桥时年七十岁,已是其晚作了。钤有“郑燮印”、“丙辰进士”、“二十年前旧板桥”、“歌吹古扬州”各一,郑板桥未成名时,从老家兴化来到扬州,无人赏识,默默无闻。成名后,仍在扬州卖画为生。这时求画者蜂拥而至,使他应接不暇。他感慨之余,自镌一枚闲章“二十年前旧板桥”。板桥没变,扬州没变,只是扬州人对待板桥的态度和看法变了。“二十年前旧板桥”,新篁见首不见尾的几竿风竹,押着一枚艳丽的方章,仿佛一抹挥之不去的惆怅。

清代中叶兴起石治印,一时印派群起,文人画家们将自己喜好的经典内容刻成形状各异的“闲章”,钤盖在书画上,或作起首,或作压角。“歌吹古扬州”原为郑板桥晚年写的一片横幅,后来又以同样内容刻了一方图章,常用在书画上。闲章的点缀,形成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文、印章使绘画的意趣得到升华,达到诗、书、画、印浑然一体的效果,此处即为一例。






中国嘉德2019秋季拍卖会

 预 展 


11月14日-11月16日

北京国际饭店会议中心 / 嘉德艺术中心


(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  预展时间 11月13日-16日)

(邮品钱币  预展时间 11月17日-19日)


 拍 卖 


11月16日-11月20日

嘉德艺术中心


1 相关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