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每个人都是一团火,路过的人只看到了烟

2017-02-16 南京大学出版社


肖邦的夜曲,以优美抒情流传于世。


听到这熟悉的轻柔的旋律,就想起传说中他深爱的女人乔治·桑,肖邦的每一首夜曲里仿佛都有她的影子。


当年,失魂落魄的肖邦从波兰逃到法国巴黎,在钢琴家李斯特的引见下,认识了大名鼎鼎的女作家乔治·桑。乔治桑精心安排了一场场音乐会,让肖邦的才华得到了的充分的展示,进入了巴黎上流社会的圈子,也得到了很多荣誉和光环。


春光奏鸣曲 Impromptu (1991)


他们共同生活的十余年,是肖邦创作的高产期,这个时候的肖邦创作了大量的夜曲和圆舞曲,可以说,肖邦的音乐大多是为乔治桑而作的。


可惜他们最终分道扬飙。









每个人都是一团火,路过的人只看到了烟



肖邦作为著名的浪漫主义“钢琴诗人”,为同时代的音乐大家李斯特、舒曼等激赏;他一生钟情于5位女子,与法国作家乔治·桑同居近9年却一直未婚;渴望女性的关爱加上乔治·桑的柔情,最终促使28岁的肖邦和34岁的乔治·桑成为情人,他们的关系一直维持了9年。

 

1836年底,通过李斯特,肖邦结识了“有一双忧郁的眼睛”的奥罗尔·杜德旺夫人,即著名的法国小说家乔治·桑。有人赞美她是伟大的女性,也有人诅咒她是放荡的淫妇。雨果说:“她在我们这个时代具有独一无二的地位。特别是,其他伟人都是男子,唯独她是女性。”

 


在世俗的眼里,乔治·桑抽雪茄、饮烈酒、骑骏马、穿长裤,终日周旋于众多追随者之间。当有人批评她不该同时有四个情人时,她回答:“一个像我这样感情丰富的女性,同时有四个情人并不算多。”


当遥远东方的男人还三妻四妾,左拥右抱的时候,在美丽的法兰西大地上,一个身高1.54的小女人竟然发出要实行一妻多夫制的声音。即便是今天,这样的女人也是一位奇女子。她曾借自己的作品公开宣称:“婚姻迟早会被废除。一种更人道的关系将代替婚姻关系来繁衍后代。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既可生儿育女,又不互相束缚对方的自由。”


相对于乔治·桑的男人气概,肖邦长相清秀、举止文雅,他8岁时第一次公开演出几乎被人误认为女孩子。后来因体弱多病,脸色一直显得苍白,李斯特说他像“一个王子”。文弱俊美、苍白略有病态、高贵而才华横溢,肖邦具备了一切让上流社会妇女怜爱的条件,乔治·桑对他同样过目难忘。

 


肖邦经常住在乔治·桑那位于巴黎远郊的诺罕庄园。风景优美的草原,石头彻成的房子,远处传来的牧歌,令肖邦一扫在巴黎时的忧郁。乔治·桑特意给肖邦安排了两间幽静的房子,一间摆着专门为他买来的钢琴、写字台和沙发;一间是恬静的卧室,与乔治·桑的房间联通。与乔治·桑一起的生活,让漂泊者肖邦有了久违的家的感觉,其创作再次获得了非凡的活力。


肖邦很多的圆舞曲——特别是降D大调的那一首,据说是他注视着乔治·桑的小白狗追逐自己尾巴以后写的。

 

从留存的书和史料中,可以发现肖邦和乔治·桑那九年的生活方式真是世间罕有。那是一种介乎在友谊和夫妇、恋爱和婚姻之间的生活。彼此的经济是自主的;即令是两人住在一起的时候,彼此仍有各自的社交生活。


夏天,肖邦总是去诺罕乡间和乔治·桑同住,其他日子肖邦则在巴黎有他自己的公寓,两个人住在一起最长的时间,是他们刚刚坠入情网、共赴马厚尔卡岛的那个冬天,大约有五个月左右。



这五个月,由于天气阴冷以及当地居民发现肖邦有肺痨病,群起而逐之所造成的不愉快,使蜜月美梦,几乎破灭。另外,也种下了他们日后分手的种子,因为傲岸、孤高的肖邦看不惯乔治·桑溺爱、骄宠她的大儿子,因此,为了管教孩子,两人时生龃龉。 

 

肖邦一生写了206首作品,真正的成熟作品,几乎全部完成在他和乔治·桑相爱的这九年。肖邦离开乔治·桑,不仅失去了一位爱人,也失去了一个平衡的力量、一个母亲、一个批评者和监督人和两性的和谐生活。他们虽然不是夫妇,但肖邦每年住在诺罕的时光,有欢声笑语的陪伴,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他真正享受到一个成熟男性应该经历的那种稳定而满足的爱。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肖邦对乔治·桑依旧念念不忘:“我真想见她一面……”当他死时,日记本里仍夹着一缕乔治·桑的头发……

10月30日,随风飘零的落叶铺满了街头,巴黎马德兰教堂的大门蒙上了黑色的帷幔,上面镶嵌着“F·C.”两个凝重的字母,低沉的《葬礼进行曲》正如泣如诉。正午12点,当莫扎特肃穆的《安魂曲》响起时,肖邦的灵柩被缓缓抬进了教堂。

那一天,巴黎很多大师以及名流都来了,唯独乔治·桑没有出现。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本文内容整理自网络


法国文学经典译丛 

许钧主编

《魔沼》

La Mare au diable

[法]乔治·桑(GeorgeSand)著

李焰明 译

定价28.00元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购买






编辑:Jss 七

你可能还会喜欢:

日本人是不擅长讲故事的

苏轼像大海一样气象万千

重温一段波澜起伏的历史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