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里有你试图探寻的一切......

2017-02-21 南京大学出版社

读书,一年之计在于春。

关于哲学与社会,关于海德格尔、居伊•德波、鲍德里亚,以下有你试图探寻的一切......


1



当代学术棱镜译丛




《景观社会》(重译版)
[法]居伊•德波(Guy Debord)  著

张新木 译


1967年,居伊·德波(1931-1994)出版了其重要著作《景观社会》(La Société du spectacle),他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已经从生产阶段发展到了一个独特的景观阶段,在这个阶段里,生活的每个细节几乎都已经被异化成景观的形式,形成以影像物品生产与物品影像消费为主的景观社会。人们因为对景观的迷入而丧失自己对本真生活的渴望和要求,而资本家则靠控制景观的生成和变换来操纵整个社会生活。

“景观”(Spectacle)成了一个新的社会批判理论的关键词;1968年,《景观社会》中的某些话语成为街头标语;随着商业化的深入,社会的景观化倾向愈演愈烈,《景观社会》现在读来仍直指现实。本书在2006年中文版第一版的基础上,纠正舛误,以期更好地呈现这部经典作品。


该书将与“思想家手帐”之《居伊·德波:遭遇景观》(简介请见后文)同步面世。


 


《摄影与电影》

[英]戴维•卡帕尼 (DavidCampany)  著

陈畅 译


《摄影与电影》以希区柯克的电影《后窗》的一张宣传剧照为起点,分析卢米埃兄弟、安东尼奥尼、戈达尔、诺兰、沃霍尔等导演与布尔津、沃克、沃尔、雪曼等摄影艺术家的作品,从时间性、叙事、先锋艺术等角度,挖掘了近一个多世纪以来摄影与电影两者间互为启发、不可分割的关系图谱。本书荣获由英国电影协会(British Film Institute)及《视觉和声音》杂志(Sight& Sound magazine)赞助的2009年“和/或图书奖”(The And/or Book Award),以及2009年Kraszna-Krausz图书奖(Kraszna-Krausz Award,英国摄影与动态影像门类出版物权威奖项)。

 



《新批评之后》

[美]弗兰克•伦特里奇亚(Frank Lentricchia) 著

王丽明  王梦景 王翔敏 张卉 译


本书是美国文学理论家弗兰克·伦特里奇亚继其《批评与社会变迁》后的又一力作,对批评理论在美国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的发展进行了较为客观的阐释和评价。他理清了从诺斯罗普•弗莱、弗兰克•克莫德、雅克•德里达、罗兰•巴特、E.D.赫西、保罗•德曼到哈罗德•布鲁姆的文学批评理论发展脉络,涵盖了结构主义、阐释学、符号学和除此之外的许多其他思想,全书结构均衡,观点精辟。作为阐释,这项研究意在说明美国新批评衰亡之后的历史;作为评价,它则旨在批评塑造了当代文学批评思想的各派力量。

 



《九鬼周造著作精粹》

[日]九鬼周造 著

彭曦 汪丽影 顾长江 译


九鬼周造(1888―1941),日本近代哲学家,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哲学系,曾留学欧洲,师从胡塞尔以及海德格尔等,回国后在京都帝国大学任教。他运用现象学、存在主义、辩证法、结构主义等西洋的分析方法,对一直被认为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日本文化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建构起了逻辑性地解读日本文化的理论框架。其做法和结论对今天日本思想界依然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本书收录了九鬼周造的三篇主要著作即《“粹”的构造》、《偶然性的问题》、《人与存在》,以及数篇与日本文化相关的随笔。三篇主要论文分别对日本人的审美观、偶然性、人的存在意义进行了探讨。

 



《超越民族与历史》

[日]小森阳一、高桥哲哉 编

赵仲明 陈高峰 李雨萍 王海凤 译 


20世纪90年代,随着冷战结构的解体和泡沫经济的崩溃,在“复辟健全的民族主义”的名义下,日本社会出现了极端的本国中心、本民族中心主义的“历史观”。针对这一新的日本民族主义的动向,东京大学小森阳一、高桥哲哉两位教授收录了包括历史学、文学、哲学、伦理学、教育学、社会学、政治学、文化人类学、女性学、思想史、表象文化论等专业领域内的十八位学者的论文,多视角地展开了批判。

 




《思想絮语》

[英]弗兰克•克莫德(Frank Kermode) 著

樊淑英 金宝 译


弗兰克•克默德被称为当代最优秀的文学批评家之一。自选集《思想絮语》收录了他1958年到2002年间的19篇长论文和7篇短评,长论文以《佳吉列夫之前的诗人与舞者》开篇,终篇是关于莎士比亚的《奥赛罗》与威尔第和博伊托的《奥赛罗》的精彩解读,包含谈霍桑、华莱士•史蒂文斯、文学理论与分析问题、奥登及“秘密与叙事顺序”的重要论文。短评包括论述知名当代作家唐•德里罗、雷蒙德•卡佛、汤姆•波林等人的文章。本书也是《纽约时报》年度优秀图书。

 


《社会的构建》

[美]爱德华·希尔斯(Edward Shils) 著

杨竹山 张文浩 杨琴 译


本书是二十世纪美国杰出的社会学家、教育家、作家和出版人爱德华·希尔斯一系列关于社会学论文的结集。本书可让读者了解构建社会的各种元素、社会具有的特质及其形成的社会形态;本书还深刻分析了社会中知识分子和当权者如何通过信仰管理社会,社会学又是怎样严谨且有组织地构建社会形象的。这是一本社会学研究者、学习者必不可少的阅读书目,也是社会学爱好者重要的参考书籍。

 


《文化政策》

[澳] 托比·米勒(Toby Miller) [美] 乔治·尤迪思(George Yúdice) 著

刘永孜 付德根 译


本书将政治经济学与文化政策结合起来讨论,分析了文化政策的历史演变,详细分析了各种文化机构,对于文化政策制定者和文化产业研究者来说这都是一本很有参考价值的书籍。

 




《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理论》

[德]恩斯特·贝勒尔(Ernst Behler) 著

李棠佳 穆雷 译


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理论的诞生是文学批评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这种对文学作品的新视角背离,甚至颠覆了当时主流的古典主义对美学和诗学的理解。浪漫主义文学理论认为体裁具有无限可变性,并坚决维护天才(genius)和创意想象力在文学中的地位。创立了华盛顿大学比较文学系,并任主任逾20年之久的贝勒尔教授用平实易懂的语言为读者深入介绍了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理论的早期发展及代表人物和作品的特点。

 


《美的六种命名》

[美]克里斯平•萨特韦尔(Crispin Sartwell) 著

郑从容 译


本书主要介绍了六种语言对美的不同命名:英语的欲念之美、希伯来语的射放之美、梵语的神圣之美、希腊语的理念之美、日语的残寂之美、那伐鹤语的和谐之美,并进行详细讨论,从而为我们展现了不同民族是以何等迥异的方式来体验和表达美的。



《理论的幽灵:文学与常识》(再版)

[法]安托万•孔帕尼翁著 

吴泓渺  汪捷宇  译


本书回顾了文学理论与常识间所发生的种种冲突。理论拒斥常识所包含的成见:“文学”即本质,“作者”乃文本意义之权威,作品以“世界”为主题,“阅读”是读者与作者对话,“风格”是选择写作方式,“文学史”是逐一列举大作家,“价值”是文学经典的客观属性。
理论动摇了常识,但常识也抗住了攻击。理论为了灭掉对手常有过激言论,结果有可能使自己陷入悖论。因此,我们今天有必要重新审视文学理论在法国国内外风靡一时的那个时代,并对其作个总结。


2


当代学术棱镜译丛

学术研究指南系列





《艺术理论指南》

[英]保罗•史密斯(Paul Smith)&卡罗琳•瓦尔德(Carolyn Wilde) 主编

常宁生 邢莉 译


《艺术理论指南》是一部西方视觉艺术理论的通论著述。本书包含了西方当代著名艺术理论家撰写的41篇专题论文。开卷是一篇深入论述现代艺术理论形成的导论,其后则按照历史编年的顺序组织专题论文,以便读者能够追溯视觉艺术理论的历史发展,从古典时期和中世纪,经过文艺复兴时期的理论建构,直到现代艺术观念,以及当代艺术理论的观念。除了梳理和描述了各种不同的理论体系和主张外,本书的各章节明确清晰论述了一些理论假设,并提出了一些关于艺术理论化本质的更基本的问题。通过这样的方式,本指南既提供了关于西方艺术理论重要主题的一个全面的概述,同时也为艺术实践中批评探索理论的目的、可能性和限度等问题提供l了丰富的资料。

   



《美学指南》(再版)

  [美]彼得·基维 主编

  彭锋等 译


本书是一本研究美学原理和当代西方美学的论文集,也是一本指南性的美学教材,全书分两部分,共18章。上篇围绕现代美学的缘起、艺术的内涵和外延、艺术与审美、艺术本体论、评价艺术、美学中的解释、艺术中的情感、艺术与道德等问题分章节探讨;下篇则对文学哲学、视觉艺术哲学、电影哲学、音乐哲学、舞蹈哲学等其他问题作了阐述。本书每一个章节都是一个严格的美学问题,由这一领域内权威的作者所写,为读者描绘了一幅清晰的现代美学星云图。

 




《文化研究指南》(再版)

[美]托比•米勒(Toby Miller) 编著

王晓路等 译


本书是文化研究领域一本百科全书式的可靠指南,由四个部分组成:学科、地域、问题和文献。前三个部分由同一论域的数篇相关论文组成:首先审视文化研究与一系列知识交叉的方式,阐释文化研究与科学、人类学、政治经济学等之间的对话;其次将文化研究的影响力置于跨民族的层次之上,讨论美国、拉美及欧洲、新西兰、澳大利亚、英国乃至香港的文化研究及其传统;进而以特殊的话题论及文化研究的实践,如体育、科学与文化研究,种族与文化研究等。“文献”部分按大致类别列出了该领域最重要的文献。

每位撰稿者均为该领域的著名学者,具有权威性,其引用材料亦有较高的资料价值。编著者托比•米勒为本书做了合理的结构和组织,译者们亦做了十分到位且细致的工作。

本书是从事文化研究和文化社会学人士的必备读物。

 


《文学批评史:从柏拉图到现在》

[美]M. A. R. 哈比布(M. A. R. Habib) 著

阎嘉  译


本书是从古代到现代的文学批评史指南。它不仅提供了文学批判的主要运动、人物和文本的概览,而且提供了能使学生们在语境中去了解的文化、历史和哲学背景。

本书大体上按年代顺序编排,它从对古典文学批评的理解出发,揭示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重要哲学原理不仅构成了他们关于文学的特定评论,而且奠定了后来很多西方思想的基础和范畴。同样,就以后的各个时期而言,本书提供了各种背景性信息,无论是关于洛克的哲学、法国大革命的历史、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政治理论,还是弗洛伊德对文明的看法,本书将这些信息与文学批评思想的重要人物和文本结合了起来。

 



《新关键词:修订版文化与社会词汇》

 [英]托尼·贝内特  [美]劳伦斯•格罗斯伯格  [澳]米根·莫里斯 编

杨渝东等 译


本书是在雷蒙•威廉斯的《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初版于1976年,1983年作者又出了修订版;中译本由三联书店2005年出版)基础上修撰而成,该书在学术界影响巨大,大凡需要追溯一些关键概念的起源和演变,学者们往往会选择该书中的考证作为参考。虽然威廉斯生前对此书有过修订,但20多年过去,随着社会变迁和关注焦点的变换,在公共话语和学术讨论中有关文化和社会的关键概念发生了不容忽视的变化,出现了不少新概念,许多旧概念也要么带上了新含义,要么逐步淡出了历史舞台。正是在这种背景下,60多位一流的社会思想家和理论家联袂合作,推出了这部《新关键词》,以及时修订和更新有关文化和社会词汇的阐释。全书共有142个词条,极具参考价值,对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学者和学生,是一本难得的也应是必备的工具书。




《当代文学理论百科全书》

 [加]艾丽娜•R.马克里克(Irena R. Makaryk) 主编

蔡新乐等 译


本书对文学理论、理论家以及批评术语所形成的庞大领域加以综述,并为其中的每一个区域提供明白如话的解释。170名杰出的国际学者团队,为这部由三个部分组成的字典供稿。第一部分的48篇评价性的论文,对新的流派和文学研究方法得以从中产生的历史和文化语境、流派和方法的运用、局限及其处理的议题加以审视。第二部分聚焦于个体理论家,审视他们的成就、影响及其在更大的批评语境之中的地位。第三部分处理的是文学理论的词语:对重要的、复杂的术语加以确认,并对它们的来源和运用做出解释。

可读性是这部著作的一个关键特色,每一个条目之中的参阅文献以及文中随处可见的相互参照的标记,都会使本书成为文学理论家、历史学家以及所有的当代批评与文化学者不可或缺的工具。

 



《艺术史向导》

[意] 朱利奥•卡洛•阿尔甘(Giulio Carlo Argan)、毛里齐奥•法焦洛(Maurizio Fagiolo) 著述
谭彼得 译  陈哩尔 校译


艺术史学发源于罗马,本书正是由意大利艺术评论家朱利奥•卡洛•阿尔甘与意大利艺术史学者毛里齐奥•法焦洛合著来谈艺术史学。本书1974年由Firenze出版,之后畅销意大利与西欧,成为历史艺术文献领域中不可或缺的经典工具书。

本书设立了方法论的问题并提供艺术史研究的工具。阿尔甘首先深入浅出地整理与提出了艺术史研究中的普遍问题,如艺术的领域、艺术史的标准、艺术品的真伪与品质等命题。接着法焦洛在下篇的“书目导读”中,详细地介绍了有关艺术史学(包括各类艺术如绘画、雕刻、建筑、工业设计、都市计划、舞台设计等)的各类入门书目(包括一般性参考资料、艺术史的分期、文献资料等),以及艺术史学的发展与各种更为具体的艺术史方法论。这部分对于全盘了解艺术史学有很重要的意义,书目中提到的许多原始文献至今还没有英译本或中译本,至今尚具很强的前瞻性。


3



当代激进思想家译丛



《世纪》(再版)

[法]阿兰·巴迪欧 著

蓝江 译


本书是法国著名哲学家阿兰·巴迪欧的代表作之一,在这本书中,我们会看到一种后马克思视阈中不寻常的百年反思。

 


《存在的喧嚣》

[法]阿兰·巴迪欧 著

杨凯麟 译


这是一本当代法国哲学的“诸神战役”,在这本书中,巴迪欧试着展示一种思想运动,其抗拒、加速与减速、翻覆与逆转德勒兹的思想运动,以一种哲学家的本格方式。

 


《<荒岛>及其他文本》

[法]吉尔·德勒兹(Gille Deleuze)著

董树宝 胡新宇 曹伟嘉 译


这是吉尔·德勒兹的第一本文集,几乎辑录了他从1953年至1974年在国内外发表的全部文本,主要包括德勒兹已经发表的文章、报告、序言、谈话、会议论文,这些文本从未收入德勒兹已经出版的任何一本著作之中。


 



《无身体器官——论德勒兹及其推论》

[斯洛文尼亚]斯拉沃热·齐泽克  著

吴静 译


本书不是一个在这两种理论之间进行的“对话”,而是某种完全不同的东西:它试图追踪这两个完全不相容的领域之间的相遇的脉络。本书采取的是“反流行”的策略:它的起始前提是,在这样的德勒兹(基于阅读德勒兹与费利克斯·加塔利合著的文本而得出的关于德勒兹的普遍印象)的表面之下,还存在着另外一个德勒兹,一个更接近于精神分析学家和黑格尔的德勒兹,他的推论在这样的解读之下更具有震动力。


4



世界著名思想家通信集译丛





《海德格尔与阿伦特通信集》
[德] 乌尔苏拉·鲁兹 编

朱松峰 译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公众就已知晓:在马丁·海德格尔和汉娜·阿伦特之间——超出了老师-学生的关系和后来的专业上的联系——有一种爱和友谊的关系。本书中的文献证明了这个关系,它们出自被保存于马尔巴赫德国文献档案馆的阿伦特和海德格尔的遗作。在本书中,它们是第一次被公开发表。除此之外,出自美国华盛顿特区国会图书馆的“汉娜·阿伦特的文件”也被照顾到了。


本书正文共收录了168封书信。其中,除了海德格尔的妻子埃尔弗丽德与阿伦特之间的八封书信往来、海德格尔的弟弟弗里茨写给阿伦特的一封信、海德格尔写给约纳斯的两封信,以及埃尔弗丽德和海德格尔共同写给阿伦特的一封信之外,其余的都是阿伦特与海德格尔之间的书信往来。这些书信往来开始于1925年2月10日,终止于1975年7月30日。另外,该书的附录部分收录了海德格尔写给阿伦特的三封信、阿伦特1923-1926年写的诗歌,以及阿伦特1953年7月手写的“思想日记”中的内容。

 


《海德格尔与荣格通信集》  
[德]君特·菲加尔 编

张柯 译


此书收录了德国著名思想家马丁•海德格尔与德国著名作家恩斯特•荣格的大量通信和三篇重要文本,同时该书编者也提供了丰富的注释。信部分共76封信,时间跨度为1949至1976年。在这些通信中,海德格尔和荣格就他们共同关心的作品和问题展开了丰富讨论,由此使得这些通信具有相当高的学术价值。此外,读者也可以从这些通信中了解到思想家们的丰富的生活信息。

 



《海德格尔与布洛赫曼通信集》

 [德]约阿希姆·W. 斯托克 编

李乾坤、李逸超 译


本书由约阿希姆•斯托克在1989年海德格尔诞辰一百周年之际编辑出。这本通信集的编辑者倾注了大量心血,是一份分量很重的著作。全书共收录了海德格尔同布洛赫曼之间107封信件,时间跨度为1918年至1969年。海德格尔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也是20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伊丽莎白•布洛赫曼是德国著名教育家,早年师从新康德主义哲学家纳托普和著名教育家海尔曼•诺尔。布洛赫曼在教育学领域,特别是妇女教育领域做出了非常突出的贡献。布洛赫曼也是海德格尔夫人埃尔弗里德的闺蜜,同海德格尔保持了长时间的暧昧关系,被认为是海德格尔众多的情人之一。这部通信集也恰恰向我们展示了海德格尔的思想和生活的两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到海德格尔在自己思想发展的不同阶段向布洛赫曼所倾诉的他的感想与决定,这对于我们进一步认识理解海德格尔思想有着重大的帮助;另一方面,通过这份通信集,海德格尔的日常生活,家庭、工作,以及托特瑙山的静谧美好也会向我们生动地展现出来。


5


海德格尔研究译丛



《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

[德]马丁·海德格尔 著

赵卫国 译


本书被收入海德格尔全集第32卷,主要是对《精神现象学》“意识”和“自我意识”部分的详细解释,与《林中路》中《黑格尔的经验概念》一文对《精神现象学》“导论”的解释相互补充,是解释黑格尔分量最重的著作。

 



《黑格尔》    

[德]马丁·海德格尔 著

赵卫国 译


本书被收入海德格尔全集第68卷,由两篇论文组成:《否定性》和《对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之“导论”的讲解》。黒格尔哲学的独一无二之处首先在于,不再有精神的自我意识的某个更高地立场在它之上。因此,与黒格尔哲学相面对的、如同黒格尔哲学从它那方面必定事先把每一早前的哲学按照立场而包含在自身之下没那样地对黒格尔哲学而言仍然是更高层次的某个立场,将来最终是不可能的。


6


学衡历史与记忆译丛





《文化记忆研究指南》

[德]阿斯特•莉特•埃尔(Astrid Erll)、安斯加尔•纽宁(Ansgar Nunning) 等 著

李恭忠等 译


本手册分为六编。为了与学术谱系和各学科分支的双重焦点保持一致,每一编都与文化记忆研究的历史性和系统性方面有关。第一编主要探讨新兴的国际性跨学科记忆研究当中可能最有影响的概念,即皮埃尔•诺拉的“记忆场域”。第二编呈现了根植于文化史的记忆研究的情况。第三编转而关注哲学和社会科学领域出现的不同的记忆研究类型。第四编包含的心理学概念架起了一座桥梁,连接起从人文和社会科学到自然科学的记忆研究。第五和第六编转向文化记忆的物质和媒体维度。

 


《记忆中的历史》  

[德]阿莱达•阿斯曼(Aleida Assmann) 著

袁斯乔 译


本书主要探讨了德国人对自己国家历史,主要是那段纳粹历史的记忆、情感、态度和认识,题名中的“记忆中的历史”是指真正存在于德国人记忆和普遍认识中的历史。本书探讨的不是历史知识,而是“二战”之后德国人如何面对历史:历史在几代德国人身上的体现,如何被家庭记忆和公共空间所讲述和保存的,如何被博物馆和媒体展演的……

本书更倾向于对民族志的解读,研究的对象除了德国各代人、家族和城市形象中的个人历史经验以外,还有作为记忆承载者的历史建筑,以及当今的各种消费历史记忆的商品如博物馆、媒体等。

 

《学衡名家讲演录》(第一卷)

孙江 李里峰 编


本书汇集了17位专家学者在南京大学学衡跨学科研究中心所做的史学研究学术演讲的文稿。演讲者均为国内外知名大学的史学研究专家、教授,演讲稿呈现了他们在史学、政治学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内容丰富,观点新颖,论述深刻,具有较强的学术性、专业性。这种研究成果交流无疑对开拓研究视野、深化研究内涵起到指导和推动作用。


7


思想家手帐

(Philosopher’s Notebook)



《居伊·德波:遭遇景观》

[法]居伊•德波 著

张一兵 刘冰菁 编


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而思想因记录而传承。

“思想家手帐”选取当代最有影响力的一批思想家,由权威学者择其重要语录,配合珍贵的一手图片资料,制成高颜值和实用性兼具的独特手帐。使用者可时时对照哲学家的隽永话语,提醒自己在浮华的表象世界中仍要坚持独立思考,记录思索轨迹,洞悉事物本质。“思想家手帐”第一本选取的居伊·德波(Guy Debord,1931-1994),是法国20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思想家之一,情境主义的代表人物和情境主义国际的创始人,同时拥有各种不同的身份和传奇经历。他提出的“景观”(Spectacle),是当代社会批判理论的一个重要关键词。南京大学哲学系张一兵教授、哲学博士刘冰菁精心挑选了居伊•德波的60余条语录,配合独家插图,制成这本《居伊•德波:遭遇景观》,为想进一步了解这位思想家以及爱好哲学的读者提供了一个有趣途径。

该手帐含《居伊•德波:遭遇景观》+限量版收纳封套+一本空白内芯,将与新版《景观社会》同步面世。


8


俄罗斯社会与文化译丛

《二十世纪俄罗斯文学史:20—90年代主要作家》

[俄]谢•伊•科尔米洛夫 主编

赵丹 段丽君 胡学星 译


本书为俄罗斯大学课程“二十世纪俄罗斯文学史(1917之后)”通用教材,由莫斯科国立罗蒙诺索夫大学语文系二十世纪俄罗斯文学史教研室编撰。


全书由导论和作家专章组成,构筑了一幅完整而详细的二十世纪俄罗斯文学历史图景。导论从现代文艺学与社会文化学的视角出发阐述本书作者们对二十世纪俄罗斯文学的总体评价;作家专章选出了二十世纪俄罗斯文学史上的19位主要人物,对高尔基、肖洛霍夫、阿•托尔斯泰、勃洛克、阿赫玛托娃、什梅廖夫、纳博科夫、布罗茨基、索尔仁尼琴等二十世纪俄罗斯著名作家的创作做了客观、中肯的分析和描述。

 


《俄罗斯思想及其缔造者们》

(俄)阿尔谢尼•弗拉基米罗维奇•古雷加

(Арсений Владимирович Гулыга) 著

郑振东 译


本书系介绍俄罗斯思想史中的重要流派之一——宗教哲学的科普读物。作者阿尔谢尼•弗拉基米罗维奇•古雷加(1921-1996)为哲学博士、哲学史专家、美学专家,曾长期供职于苏科学院哲学所。他选取13位主要活动于俄国文化史“白银时代”的最具代表性的思想家(费•陀思妥耶夫斯基、弗•索洛维约夫、尼•费奥多罗夫、瓦•罗札诺夫、尼•别尔嘉耶夫、谢•布尔加科夫、谢•弗兰克、尼•洛斯基、鲍•维舍斯拉夫采夫、伊•伊利因、帕•弗洛连斯基、列•卡尔萨文、阿•洛谢夫),运用传记笔法简述他们的生平,将生与死,爱与恨,真、善、美作为切入点,以生动的语言扼要介绍他们的主要作品和思想特色及对构建俄罗斯宗教哲学思想体系的主要贡献,旨在向读者展示有别于西方的俄罗斯哲学发展的历史渊源与传承及其对俄罗斯社会思想的独特影响,引导读者去探究别具一格的俄罗斯思想对俄国及世界文化发展进程所具有的别样的文化意义。


9


其他系列&精品大众读物





《鲍德里亚/鲍德里亚》

[法]玛琳·鲍德里亚 著 

张新木 林志明 译


本书收入鲍德里亚的遗孀玛琳•鲍德里亚(Marine Baudrillard)2012年10月14日在南京大学“鲍德里亚研究”国际学术会议上的发言。在本书中,她深情地回顾了与鲍德里亚的相识、相知、相恋并相伴直至其生命最后一刻的经过,感情真挚,文笔细腻,从另一个角度为我们展示了这位伟大哲学家思想的深邃与独特。

本书为中法双语,双面翻开,扫描书中二维码可观看独家视频,内含大量让•鲍德里亚自童年开始的珍贵影像。

 

法国文学经典译丛第一辑(套装)

许钧 主编



内含:

《阿达拉勒内》([法]夏多布里昂著 ; 曹德明译)

《魔沼》([法]乔治•桑著 ; 李焰明译)

《娜侬》([法]乔治•桑著 ; 刘云虹译)

《小王子》([法]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著 ; 刘云虹译)

《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法]让-雅克•卢梭著 ;袁筱一译)

《月神园》([法]埃尔莎•特丽奥莱著 ; 许钧译)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题词推荐的法国文学必读书;

六本法国名家的代表作,五位一流译者的经典译本,深入法国文学的最佳选择;

勒克莱齐奥献声朗读《小王子》精彩片段;

《小王子》中法双语版附赠官方授权的作者手绘原始插画8张,极具收藏价值;

平脊精装,舒适阅读体验;

第一辑6本套装加赠精美主题明信片6张。

 


《空间的历险:1949年以来台湾建筑与城市规划中的现代性转译》

胡恒  编


1949年以来,海峡两岸的建筑与城市走着完全不同的道路,距离虽近,却如同两个世界。随着交流的增多,我们突然发现,对于彼岸的了解其实非常薄弱。一项必不可少的补课工作,就是了解台湾本地学者对相关问题的深度研究。本书选取几则片段研究,来连缀成一段特定的历史——1949年至今的台湾建筑与城市规划。这几个片段都涉及同一主题:1949年以来,现代性向台湾地区的移植。


本书作者都为台湾资深学者。他们对台湾这数十年的建筑与城市发展的状况了然于胸。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在学术探讨之外,他们还对现实有着深度的介入。

空间的建构,是学术研究的场所,是检验个人道德立场的场所,还是展现社会身份、实现社会承诺的战场。这或许是本书最重要的特点。

  


《创新始者熊彼特》

[奥]海因茨·D. 库尔茨(Heinz D. Kurz)、理查德·斯图恩(Richard Sturn)  著

纪达夫 陈文娟 张霜 译


约塞夫•A. 熊彼特(1883—1950)是有史以来最重要的也是最光彩夺目的经济学家。阅读有关他的生平、学术研究、政治生涯以及企业行为如同是在阅读一本精彩的小说。

19世纪末,熊彼特在维也纳度过了他的少年时代和大学时代。这个阶段对他来说至关重要,他成长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性格也决定了他个人的命运,直接影响他后来的学术研究和思想形成。这种性格也注定了他作为银行家和投机商的成功与失败以及后来他和伟大的经济学家凯恩斯的竞争,同时也造就了他对资本主义日益衰落的独到见解。上述这些都影响着我们今天的思考以及我们的政治经济行为。
库尔茨和斯图恩把我们带近这位巨人和他的理论,让我们更清晰地了解常被人引用的著名论断“创造性毁灭”这一理论。

 

《不做表面文章》

李菲 著


有思想的人,都喜欢读“表姐”李菲的订阅号。她曾供职于《芭莎珠宝》9年,看穿时尚界的虚荣与浮华,选择将自己对时尚与人生的深刻理解和古灵精怪的个性展现在自己的一方领地。这本书是她的订阅号文章精选。在这里,你可以看到这位拥有计算机和新闻学学位的女孩用做学问的态度和理性的思维组织材料和架构选题,将关于手表的方方面面藏在幽默的文风下娓娓道来。没有平台的束缚,她直接受邀与劳力士、格拉苏蒂、万国、积家等许多著名手表品牌深入接触,这些第一手的分享亦十分珍贵。


这位熟读凡勃伦《有闲阶级论》的博主,虽下笔不离时尚,却一直在在潜移默化地引导读者: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当下,要如这些传承百年的品牌一样,冷静自持。书名《不做表面文章》想传达的,也正是这一点。


编辑:Jss 七

你可能还会喜欢:


每个人都是一团火,路过的人只看到了烟

这是一本学术力作,也是一本友谊之书,感谢之书

遭遇孙女眼中真实的海德格尔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