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自己的力度,我自己的风格



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当猫王和披头士都已经快要成为历史的时候,当勋伯格创立的无调性音乐已经被重新审视的时候,《你别无选择》中中国最顶尖音乐学府的年轻人,刚刚开始了音乐上的懵懂反叛期,——他们接受着学院派古典音乐的规训,同时又试图打破传统的和声学。他们对于“宇宙的和谐”不感兴趣,对十七度三重对位不感兴趣,而是笨拙而莽撞地寻找音乐中更为真实的力量,是孕育着和蒸腾着的大地的巨大的音响和强烈的不规则节奏。他们做出离经叛道的实验音乐,试图展示某种断裂和重生。给五线谱加一条线,把钢琴键盘重新排了一次队,将作品注入不和谐音,追求的是“我自己的力度,我自己的风格”。与此同时,也有人固守于传统,守着代表作曲领域中概念和规则的TSD“功能圈”不放,也有人选择沉睡和逃避来面对规则与创新、古典与现代、力量与现代之间无可填补的巨大虚空。然而,无论怎样,他们都必须走下去,因为他们发现:你别无选择。



《你别无选择》中的每一个角色,李鸣,马力,森森,孟野都心知肚明:只有作曲——不是他们选择了作曲,而是作曲选择了他们。这种强大的宿命感,与他们在艺术创作上的无力,形成了某种奇异的拉锯。然而无穷尽的练习题,枯燥和乏味的和声学构成了一个钟形罩,他们困在里面,无法逃脱。作为高等学府的学生,个人才能和体制之间充满了冲突,但他们也深知,在地上世界里,艺术离开了某个系统,就什么都不是,要想走下去,他们必须小心翼翼,把握平衡。然而,如何弥合艺术世界的先锋和激荡,以及现实世界的苍白和懦弱之间的巨大鸿沟?他们以为误入的桃花源,却成了苦苦挣扎之地。



你别无选择(中英文版)

刘索拉著

Nicolas Groffman 译 

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7月版

点击阅读原文 一键购买



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展现了这群学习作曲的青年人身上关于时代的想象,以及对于生命力自由释放的想象。种种想象被包裹在不成熟的音乐当中,成了他们唯一的发泄口。它既是孕育生命力的地方,也成了人生的一种禁闭,它既提供了种种可能性,同时也扼杀了种种可能性。艺术既是自由之地的期许,也成了禁锢生活的牢笼,艺术既是拯救者,也是被拯救的对象。而这群享受自己的才能,也毫不吝惜地挥霍着。没有人意识到自己手中的那把所谓的牌到底是好还是不好,他们踩在时代的节点上,华丽地浪费着自己的青春。


尝试过、迷惘过、挣扎过,也失败过,就已经足够。看着他们的那个年代,是非常让人羡慕的。但是人总是这样,往往处在时代的机遇中而不自知。

 


这本书作者刘索拉,是中国爵士乐第一人也是先锋文学的先驱,文学始终是她的副业。《你别无选择》出版在1985年,而在那一年,莫言写出了《透明的胡萝卜》,马原写出了《冈底斯的诱惑》,阿城写出了《棋王》。那是一个文学创作极富有迸发力的时刻,不管成品是否至臻至善,但他们都已经选择了自己的道路。反观现在,文学绵软而无力……只剩下互相追捧和数目渐多的文学奖项。也许黄金时代就是用来缅怀的。而我们喜欢的黄金时代,喜欢的不是其中的辉煌,而是其中巨大的痛苦和迷惘,就如同我们喜欢乱世佳人一样,喜欢的是那种无处可逃的命运感,那种毁灭感。

 

某种逝去的东西,一旦再被发现,就会引人一声惊叹。




本文作者: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周博佳

编辑:金少帅  戚宛珺


你可能还会喜欢:


南大社入选“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 位居第三

到京都不可不游的八座寺庙

不俗的颜值、风骚的装扮、裙子、渔网袜和高跟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