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比热播电视剧更好看:在美华人的“双创”故事

南大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1-02-07

在美华人“双创”故事


炎黄子孙,风播海漂,不如意事常八九,到底还是有许多人活出铜像的样子来。看见这些令人尊敬的形象,也得到很大的安慰。这样的书不仅“为我而写”,也为我们的子孙而写。


——王鼎钧 著名华人作家



看得见的在美华人历史

 

杨金荣


2015年夏,我在金陵遇见了随同旅美历史学家李又宁教授来南京大学的华文作家石丽东老师。我对她的了解从她赠我一本台湾商务版新作《谁与争锋:美国华人杰出人物》开始。


这本书记述了36位在美华人奋斗并取得成功的故事,书中有些人物是中国大陆读者所熟悉的。如杰出科学家丁肇中、著名导演李安,更多的人物故事,是中国大陆读者并不十分熟悉的,如第一位华裔太空人王赣骏,第一位获得“美国生物科技奖”的唐南珊,第一位华裔国际空间站站长焦立中,等等。


石丽东老师是新闻学科班出身,获得台湾政治大学新闻所硕士,通晓华美两种文字,曾任职美国《休斯敦邮报》,经常奔赴重大科技事件的现场,撰写了大量的新闻报道,特别对在美杰出华人的事功关注有加。其所著《当代新闻报道》一书,是台湾大专院校新闻学专业的必备书,出版后多次印刷,这本凝结她新闻理论与实践的经典作品,是她学术贡献的写照。她聚焦华裔在美国社会的贡献,书写的不仅仅是炎黄子孙的岁月风华,更多的是身为同胞发自内心的民族自豪。这些鲜活的新闻报道,在岁月的流淌中慢慢成为固化的历史或档案,新闻人兼自由作家不知不觉转身成为历史现场的见证者、历史资料的采集者,其于在美华人历史档案的贡献,受到知名华族史学家李又宁教授的肯定与鼓励。


《谁与争锋》一书对于华人读者,读来精神振奋。诚如著名华文作家王鼎钧先生为其所作的推荐序所言,这些“活出铜像样子来”的炎黄子孙奋斗的故事,不仅是写给当下的中国人,也是为后世子孙所写。如果把华人在美国的奋斗史比作一部北美大陆的当代《史记》,这一篇篇文字,就是栩栩如生的在美杰出华人的“列传”。这些可圈可点的杰出华人故事,能够在中国大陆流传,也是丽东老师的心愿。恰逢中国大陆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得知作者另著有两册《成功立业在美国》,采写的对象也是在美打拼的华人,我就与作者商议,可否把两种书“打散”了再组合,分门编纂科技、人文、艺术、政商等多卷册的“双创”故事,多维度展现华人在美国多领域打拼、奋斗与成功的励志史记,给中国大陆同胞的“创业”与“创新”提供一份精神镜鉴,遂有了读者诸君手中的这本《在美华人“双创”故事·科技卷》,接踵而来的还有“人文卷”“艺术卷”和“政商卷”。


《在美华人“双创”故事——科技卷》

石丽东 著

定价:45.00元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购买


丽东老师持续几十年的采访、撰稿,不仅是新闻人的敬业精神驱使,更有一种历史使命感在召唤。华人在美读书、生活、工作十分不易,更遑论在异国他乡取得骄人的成绩。但美国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强盛,包括了华人在内的多元族裔的贡献,这也是事实。作为华人媒体人、自由作家,丽东老师用自己的笔为自己的同胞留下了寿于金石的文字。


她在读研究生时,论文题目便是“《万国公报》及其在晚清所推动的西化运动”,比较关注中西文化的互动,这大概是她认知华人在美国贡献的历史底色。她的文字,从昨天的新闻故事到未来的历史材料,其实是一种内在而深刻的文化自觉,她要以事实(史实)告诉当下与未来,美国科技与社会的巨大进步,集聚了许多科学家、大学教授、艺术家、商人乃至政府职员在内的华人群体的智慧与努力,美国主流社会是很少有人愿意讲述或聆听华人这样一个少数族裔的成功故事的,如何以华文书写华族人杰的故事,成为她这位新闻人兼作家的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从2015年夏间讨论选题,到《在美华人“双创”故事·科技卷》即将与读者见面,历时3年,作者校核文字,润色文稿,增删材料,搜寻照片,与编辑之间的邮件往来多达120余通。其间,她还不幸遭遇了人生最沉痛的打击。2017年7月中旬,在美国纽约圣约翰大学召开的“留美与近代中国教育”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我再次见到丽东老师,她不仅带来她的研究成果,也带来书稿校读的最新消息。


《在美华人“双创”故事·科技卷》遴选了25篇华裔科学家的故事,他们中有第一次登上太空的王赣骏、第一位担任太空站站长的焦立中、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有把毕生献给国际防痨事业的许汉光,有为香港高等教育做出重要贡献的香港科技大学原校长朱经武、香港城市大学现任校长郭位,等等,他们的“创新创业”故事,不仅是他们个人的荣耀,也是他们的母邦走向世界开创未来可资借鉴的巨大精神资源。  


手捧这部书稿,我想起自己在南京大学念本科时所经历的一件难忘之事。1986年夏天的一天,我在南京大学礼堂有幸聆听了著名华人科学家李政道教授的报告。他说,到20世纪末、21世纪初,华人科学家一定会在许多科学领域执牛耳,许多美国的大学研究院的学术领袖将会由美籍华人担任。李政道先生对中华民族如此理性而坚定的自信,对华族科技人员的自信,让在场听者终身难忘!这是三十多年前一位科学大师向国人传递的文化自信!李政道先生的自信所来有自,他个人的成功固然是明证,他所推动的中美联合培养物理学研究生计划(CUSPEA),历时10年,为中国大陆培养物理学人才近千人,争取美国大学资助上亿美元,这样一个实实在在培养人才的计划,自然让李政道教授看好华族科技人才的未来。



另一方面,当时已经有华人在美国的科学研究与科技应用领域崭露头角。20世纪60、70年代以来,自中国台湾去美国留学的一代,到了1980年代,已经开始在美国的科学研究领域大显身手,例如,本书采写的王赣骏,在1985年4月29日这一天,成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炎黄子孙,同时也是世界上第一位亲自登上太空轨道,亲自动手做自己所设计的物理实验的科学家。


《在美华人“双创”故事·科技卷》采写对象多数来自中国台湾地区,不过他们的父母辈差不多全来自中国大陆,王赣骏出生在江西,后随父母迁居台湾,1963年入读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本书作者石丽东女史自己也是出生在湖北巴东,生长在台湾,后在美国留学工作。1949年两岸分隔以后,台湾学生赴美留学潮约早于中国大陆20年,因此中国大陆留学生在美脱颖而出为华人争光的时代自然有一个“时差”,就在我写这篇文字的时候,1985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物理系的张翔院士正式执掌香港大学,2008年,他获得《时代周刊》评选的全球十大科学发现的发明,2010年,他成为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这与王赣骏登上太空“时差”差不多20年。


如今中国大陆赴美留学的学生已经雄踞美国国际学生人数榜首,他们之中未来一定会涌现出许多各领风骚的科技、人文、艺术乃至政商的精英,因此《在美华人“双创”故事》会像电视连续剧一样,可以一集接着一集上演下去。


古希腊哲学家说过,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这本书所呈现的“双创”故事,也许无法简单复制。但故事里所蕴含的求新哲学与人文精神,对后来者应该有所激励,有所启迪,我以为这是丽东老师写作的初心,也是我读完这本书的一点感悟。  



编辑:戚宛珺 金少帅 


你可能还会喜欢:


美国抓紧布局南海对中国解决南海问题的影响以及相应对策研究

父亲去世时,我做了这本书

人民日报2019新年书单30种《加缪传》入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