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 |《钓鱼岛问题文献集》获第五届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
首先,感谢郭沫若史学奖评委会各位专家,感谢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各位领导,你们的厚爱,让《钓鱼岛问题文献集》课题组有机会在这神圣的殿堂接受颁奖。
2011年11月,我向南京大学领导提议,依托南京各大学雄厚的学科基础,全方位研究中日历史遗留问题,如钓鱼岛问题、南京大屠杀问题、慰安妇问题、无差别轰炸问题、强制劳工问题、细菌战问题、教科书问题等等。南京大学对我的提议十分重视,“从钓鱼岛问题开始,全方位研究中日历史遗留问题”,这是时任校长陈骏院士对于该提议所做的批示。为此,时任南京大学党委书记张异宾教授专门批示召开各部门参与的专题工作会,为课题组解除后顾之忧,党委常务副书记杨忠、党委副书记朱庆葆对该课题的研究和出版,做了大量的协调指导工作。南京大学出版社抽调了精干编辑力量,为高质量地出版文献集提供了保障。
历时五年,我们最终完成了10卷本的《钓鱼岛问题文献集》。《文献集》以三个序列分别容纳中文、西文、日文三种文字的文本,是目前国内外关于钓鱼岛问题篇幅最大的学术成果,知名专家谢必震教授称其为“钓鱼岛资料集大成”。
其贡献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首创“东亚地中海”概念,发表了系列研究成果,形成新的叙述思路与话语体系,展示1000多年间东亚海权的形成和转移趋势,及其与钓鱼岛问题的关联。
第二,在资料建设方面凸显了国际性、广泛性与丰富性,为研究者提供多个角度的切入路径和不同问题导向的可信资料基础。在“自古以来”叙述的基础上,重视钓鱼岛问题产生的深广国际背景,揭示了战后美国在冷战背景下“制造”出钓鱼岛问题,以离间中日、掣肘台海两岸关系发展的深层原因和复杂过程。
第三,《钓鱼岛问题文献集》关注中日关系和东亚大国关系中的热点,纵向厘清钓鱼岛问题所由而来的重要节点,横向站在东亚太平洋的角度、以宽广的视野讨论东亚“边缘”的核心意涵,立体地从四国五边(中、日、美、苏与中国台湾地区) 的博弈中进行联动分析,加强对钓鱼岛问题认知的纵深与现实感,从而将钓鱼岛问题置于国际政治、国际法、海洋史等多学科的观照之下,拓宽了认知钓鱼岛问题的学术路径,进一步推动对钓鱼岛问题的跨学科研究。为中国特色海权理论的建立和海洋学术思想的发展,为阐释“一带一路”倡议,提供实践性素材和智力支持。
出版以来,中国史学会原会长张海鹏老师,北京大学教授徐勇,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刘江永,中国历史研究院研究员高士华、张俊义,南开大学教授宋志勇,福建师范大学教授谢必震等相关领域的知名学者对《钓鱼岛问题文献集》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作了肯定性评价。《抗日战争研究》《日本侵华南京大屠杀研究》《海交史研究》发表了新书介绍和书评。新华网、《人民政协报》、中新网、凤凰网、中国社会科学网、网易、南京大学官网等媒体对《钓鱼岛问题文献集》的出版和内容进行了报道。
以《钓鱼岛问题文献集》的编辑出版为抓手,我们获评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并得到滚动支持,目前已经顺利结项;获得国家出版基金资助,并最终获评为“优秀”等级;获得江苏省政府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第一名,和江苏新闻出版广电政府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通过该项目的组织实施,培养了一批钓鱼岛问题研究的年轻学者,其中,今天来参加颁奖典礼的殷昭鲁以此为题的博士学位论文获得南京大学和江苏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奚庆庆获聘为安徽师范大学教授。另有多篇硕士和博士学位论文在准备中。
回顾《钓鱼岛问题文献集》的编辑出版过程,我们有以下体会:1.国家战略导向和问题意识引领,是开展重大学术攻关的不二法门,其指向,是中国特色学术体系和话语权的建立;2.有关部门领导的关心是课题顺利实施的保证。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办公室、国家出版基金、江苏省出版基金、南京大学和江苏省教育厅为项目研究和出版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使得我们能够在全世界收集资料,看到前人的研究成果,确保了研究的前沿性。外交部、国务院台办、中国社科院的专家,为我们把脉,确保研究的正确方向;3.知名专家的厚爱,是我们挑战大问题的底气。张海鹏老师、已故的步平老师、李国强老师慨然应允作为《文献集》的学术指导,我的授业老师茅家琦、张宪文担任顾问,他们的关心和指导,使得我们得以避免走弯路;4.全国学术界各位同行专家的帮助,使我们能够通过新项目的进行,结成学术共同体,为课题组成员今后的学术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钓鱼岛问题文献集》的出版只是我们课题组长远规划的第一步,获得郭沫若史学奖是对我们的鼓励和鞭策。今后,我们将不忘开展这一研究的初心,牢记作为中国学者的使命,为中国历史学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你可能还会喜欢:
陈寅恪 | 读书成为他生命的第一需要
纪念沈祖棻先生一百十周年诞辰暨学术研讨会在海盐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