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九国考察随笔
回望践行非洲九国的考察足迹,历历在目,难以忘怀。
1982年7月,我有幸被国家教育部派往非洲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大学进修非洲地理,时年已44岁,一种使命感驱使我心安理得地同黑人学生同吃同住。为了更好地了解、认识、熟悉这些曾饱受人间欺凌和屈辱的黑人子孙后代们,我利用一切“可乘之机”去接近他们,熟悉他们,理解他们。两年的朝夕相处,使我们结下了不解之缘,黑人朋友们那种憨厚、淳朴、诚实、乐于助人的品德,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美好印象,并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自1984年7月离开坦桑尼亚之后,我又先后踏遍了非洲其他八国,羁旅多年的异国他乡生活和踏遍那片陌生土地的足迹场景仍历历在目。这块充满贫困、落后却又蕴藏着令人感动、兴奋、激动和希望的天地,期待着更多的国人能勇敢地踏进这块土地去拥抱她所养育的黑人儿女,闯荡一番事业,感受另一番人生。
时至今日,难以忘怀的是,在达累斯萨拉姆大学期间,我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踏遍了坦桑尼亚的每一个我想探索的角落,去挖掘我所需要的宝藏。从首都驱车北上,沿北方高地爬高至山城阿鲁沙,重点考察山地土地利用的垂直变化规律、聚落分布特点和咖啡种植园。出首都南下,驱车沿南方高地穿行高原山区至东非大裂谷南段马拉维湖北岸湖港。南方高地盛产茶叶。出首都乘火车沿中央铁路西行,越过马赛干草原和稀树草原,落脚塔波拉,小住数日后继续乘火车北上至西部高原稀树草原,沿途重点考察地理环境水平地带性变化的规律和热带高原上农牧业的特点和地区差异,旨在深入认识高原上不同农业地域类型的地理环境,农业部结构,农作物地域组合和畜群组成的特点,以及不同类型区乡村居民点及其生存环境的互动关系,为进一步探讨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下如何科学开发农业资源因地制宜地布局农业生产和合理地发展乡村工业以促进乡村经济发展。
考察马赛干草原时与马赛游牧民留影
1998年10月至1990年10月,我时年60岁,再一次受教育部委派,赴东非肯尼亚内罗毕大学地理系高访研究半年。在完成课题以后,受命继续奔赴埃塞俄比亚乌干达和坦桑尼亚考察和调研。在内罗毕大学期间,从内罗毕出发乘火车东行至西印度洋沿岸上的蒙巴萨港,继而乘长途汽车北上至历史文化名城马林迪。郑和下西洋时,船队曾到达过这里。沿途重点考察沿海农业带。后又择日出内罗毕,乘长途汽车西行,横穿东非大裂谷至裂谷底部的重镇纳库鲁,继而折向南下至埃格顿农业大学,重点考察肯尼亚高地上的农业、花卉园艺业和乡村发展。这儿是肯尼亚的精华之地,闻名世界的咖啡、茶叶、玫瑰就产在这里。
考察肯尼亚沿海历史重镇马林迪
1995年5月,我乘埃塞俄比亚航空公司的飞机,从内罗毕飞向素有“非洲屋脊”之称的埃塞俄比亚高原,投身亚的斯亚贝巴大学。一日,我驻埃塞俄比亚使馆张文建文化参赞驱车陪同我们东行深入东非大裂谷北段阿瓦什河谷地,考察传统民居及高原儿女的生存环境。从首都乘飞机向北飞行至青尼罗河源头塔纳湖地区,落脚湖滨历史名城巴赫达尔一家宾馆。次日,乘汽艇在塔纳湖上考察湖中小岛和青尼罗河源头水域。继而驱车前往青尼罗河堤萨贝大瀑布。山前停车后,徒步登山沿途考察山地农业和山民简陋的栖身居所。
考察埃塞俄比亚高原农村民居
1999年8月乘埃塞俄比亚航空公司飞机从亚的斯亚贝巴国际机场飞往乌干达。一日从乌干达首都坎帕拉乘车沿维多利亚湖滨公路至金贾,考察尼罗河源头。一日,跟随我驻乌干达工程队的货车,向北至里拉,沿途考察传统乡村聚落与周围土地利用的关系。
在东非四国为期一年的地理考察与研究过程中的最后一个月,是在坦桑尼亚度过的。有机会再次赴桑给巴尔岛考察海岛农业和达累斯萨拉姆大学海洋研究所。
2010年11月16日——24日,纪念“中非合作论坛成立1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南非举行,我与我校外国语学院刘成富教授应邀以外交部组织的非洲研究专家组成员的身份欣然赴会。会议圆满结束后,我驻南非大使钟建华夫妻安排我们两人专程赴开普敦和好望角实地考察。
南非好望角
2011年,我已73岁,外交部为贯彻“中非联合研究交流计划”,委托我负责组成四人考察小组完成这一任务。我着手编制了非洲大陆不同的地理环境下孕育的5个代表性国家:南非高原上的南非,刚果盆地热带雨林国家刚果(金)、刚果、加蓬和西非热带稀疏草原国家马里详细地理考察,考察的目标,内容、交流对象和实地考察路线。在五国实地考察过程中,拍摄了大量的照片和影像,为进一步深入研究非洲的农牧业和农村发展、城市化等问题积累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和文献资料。
刚果(金)贝达村的孩子们
刚果河畔合影
考察我援建贡贝农业示范中心
回首我长达50多年的非洲研究生涯中,是这块非洲黑土地孕育着的黑人儿女培养了我的非洲情怀,那里的每一块乡土的气息、生态环境、淳朴的黑人儿女们,是她们无私的支持和帮助成就了我的非洲研究事业。50余年弹指一挥间,品味人生羁旅岁月,人生如寄,酸甜苦辣,五味杂陈。
《非洲研究五十年:非洲九国考察与研究》
姜忠尽 著
点击图片 一键购买
当我提笔写这部书时,那埋藏在心底美好的回忆立时展现:那令人瞩目的刚果河流域的热带雨林、撒哈拉大沙漠、辽阔的热带稀疏草原、纵贯东非的大裂谷、名闻遐迩的好望角,犹如一幅幅绚丽奇妙的风景画卷从我的脑海中浮现在眼前,历历在目:那身穿白色衣袍的阿拉伯人和身着五色缤纷艳服的黝黑的面孔,在世代相传的非洲土地上,创造了光辉的过去:那风格廻异的古城风貌、色彩缤纷的名胜古迹、独具奇趣的风土人情和传统文化,令人叹为观止,流连忘返:那淳朴坦诚、粗狂豪迈、节奏强烈、气势磅博的黑人舞蹈,在非洲鼓铿锵有力的伴奏下、显得额外热烈和谐,狂野奔放的黑人歌舞,令人精神振奋,给人信心和力量,所有这一切,交织成一个古朴而神秘、奇特而绚丽的大千世界,令人神往。我既非行家里手,又乏生花妙笔,仅能凭我对黑人朋友的坦诚之心,去展示他们,品味黑人精神的淳朴和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