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非公立医院产业简要分析
我国医疗行业现状:
1. 居民卫生支出持续增加,医疗需求旺盛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自我医疗保健意识正逐渐加强,从而引领医疗市场需求迅速增长。从居民人均卫生支出看,我国居民人均卫生支出额从2000年的361.9元增长至2014年的2,586.5元,年均复合增长率14.01%。其中,城市居民人均卫生支出额从2000年的813.7元增长至2013年的3234.1元,农村居民人均卫生支出额从 2000 年的214.7元增长至2013 年的1274.4元。
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医疗卫生费用支出比例以及人均医疗卫生费用仍存在较大差距。2014年,中国医疗服务开支总额为35,378.9亿元,占GDP的比重为5.56%。2012年的美国医疗服务总开支就达到了28,090亿美元,占当年GDP的近17%,人均医疗服务开支高达8,653美元。虽然近几年美国医疗服务总开支占GDP的比重有趋缓的趋势,但该比例仍是我国的3倍以上。我国相对较低的医疗服务开支水平,意味着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未来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2. 医疗资源总量供给不足亟待解决
2004-2014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由每年39.91亿人次增加到76亿人次,年复合增长率为6.65%;住院人数由每年6,657万人增加到2.04亿人,年复合增长率11.87%。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相比,医疗资源总量供给不足,结构不平衡:
第一,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护士数、床位数相对较低。资源要素之间配置结构失衡。2013年医护比仅为1∶1,护士配备严重不足。执业(助理)医师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者占比仅为45%;注册护士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者占比仅为 10%。每千常住人口拥有医疗卫生机构床位 4.55 张、执业(助理)医师2.06名和注册护士2.05名。
第二,从区域分布上来看,中西部发展不协调,西部地区医疗卫生资源明显较低。到2020年要推动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部分地区医疗卫生资源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
201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 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 指出,到 2020 年,每千人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控制在6张,其中,医院床位数为4.8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为1.2张。规划纲要对床位数的保有量进行分类指导:在医院床位中,公立医院床位数为3.3张,与目前的3.04张相比,仅提高了0.26 张,原则上不再扩大公立医院规模,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对过多的存量资源进行优化调整;社会办医院床位数为1.5张,而目前社会办医院床位数仅为 0.52张,还有近两倍的空间。社会办医院床位数占比将从 2013 年的 11.43%提高至25%。
针对护士配备严重不足问题,规划纲要指出: 到2020年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2.5人,注册护士数达到3.14人,医护比达到 1∶1.25,市办及以上医院床护比不低于1∶0.6,公共卫生人员数达到0.83人。届时,人才规模与我国人民群众健康服务需求相适应,城乡和区域医药卫生人才分布趋于合理,各类人才队伍统筹协调发展。另外,对医疗卫生服务资源短缺、社会资本投入不足的地区和领域,政府要加大投入,满足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3. 民营医院发展正当时
由于公立医院具有品牌优势、规模优势以及国家在税收、人才和医保定点等相关方面的倾斜性政策,一直以来处于医疗行业的垄断地位,我国县级以上医院中 90%为公立医院,导致民营医院生存空间受限。
2000年2月,国务院体政办等八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医院分类管理的改革方案,将医院分成营利性医院和非营利性医院。当年的《关于城镇医疗机构分类管理若干问题的意见》中首次提出鼓励民营资本收购、重组现有医疗机构。
自 2009 年起,我国全面推行新医改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积极促进非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发展。随着医疗改革的逐步深入,2010年国家发改委卫生部门等通过了《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意见的通知》,对社会资本办医有实质性推动作用,支持社会资本举办营利性医疗机构,调整和新增医疗卫生资源优先考虑社会资本,优化社会资本办医环境;将非公立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定点范围,对提供的医疗服务实行自主定价,免征营业税。另外,还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公立医院改制,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方式参与包括国有企业所办医院在内的公立医院改制,积极稳妥地把部分公立医院转制为非公立医疗机构,适度降低公立医院的比重,促进公立医院合理布局,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优先选择具有办医经验、社会信誉好的非公立医疗机构参与公立医院改制。
非营利性医院与营利性医院对比:
通过对比发现, 营利医院与非营利医院的主要区别体现在营利医院可分红、主定价和增加特需服务等方面。由于不同的市场定位,服务对象和内容出现逐步分化,高端医疗和专科医院将是未来民营医院的发展方向。未来,营利性医院可通过多途径增加收入规模和营利水平:第一,提供优质服务提高医疗服务价格;第二,公立医院在提供特需服务上规定不超过全部医疗服务的 10%,而对民营医院没有限制,因此可在高端医疗服务市场上提供差异化医疗;第三,根据社会需求拓展神经内科、妇产科和肿瘤等高端需求比重高的科室占比。
我们认为,民营医院是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和多元化医疗服务需求的有效途径, 是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医院不仅可以提供基本医疗服务,与公立医院形成有序竞争,而且可以提供高端服务、 提供康复和养老等稀缺服务,对公立医院形成补充。
2012 年 3 月,国务院在“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中指出要继续大力发展非公立医疗机构,放宽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准入,落实价格、税收、医保定点、土地、重点学科建设、职称评定等方面政策, 2015年非公立医疗机构床位数和服务量达到总量的 20%左右。
2013 年 10 月,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继续鼓励多元办医,到 2020 年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达到 8 万亿元以上。《意见》 指出推动二级以上医院与老年病医院、老年护理院、康复疗养机构等之间的转诊与合作。高额税费是制约非营利性医院发展的最主要的原因,《意见》指出经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医药企业,依法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 非公立医疗机构用水、用电、用气、用热实行与公立医疗机构同价政策;对营利性医疗机构建设减半征收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清理和取消对健康服务机构不合法、不合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可以看出,民办非营利性机构已享受与同行业公办机构同等待遇。
2013年12月,国家卫生计生委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社会办医的若干意见》,要求优先支持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引导非公立医疗机构向规模化、多层次方向发展。
长期以来,受益于政策扶持,公立医院具备品牌优势、规模优势和人才优势,已经形成了垄断地位。在医疗服务供需不平衡的条件下, 公立医院作为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主体,将保持在医疗卫生服务行业中的主导地位。但是针对其占比过高,医改以来国家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控制公立医院扩张。2015年3月发布的规划纲要指出,要明确公立医院的主体地位和公益性,并发挥其在基本医疗服务提供、急危重症和疑难病症诊疗等骨干作用,但严格控制公立医院单体(单个执业点)床位规模的不合理增长。
与公立医院相比,民营医院具有体制灵活,产权明晰,利益导向明确,管理层与员工激励制度规范合理等优势。近几年,在政策鼓励、医疗服务需求增加和居民卫生消费支出意愿增强的情况下,民营医疗机构发展迅速,数量和床位数均显著增长。
民营医院服务量增长空间巨大
国家卫计委的统计数据显示,近几年我国民营医院数量增速明显高于公立医院,到 2015年5月民营医院的总数达到了13,153万家,是医改前数量的两倍多,其增速为 12.75%,超越公立医院13个百分点。从床位情况来看,体现出营利性医院床位数增速近几年增速超过营利性医院近10个百分点,且有加速趋势。2013年营利性医院床位总数达到了39.2万个,增速为 23.91%。但是由于营利性医院的床位数基数较低,总体占比较低,当年营利性医院的占比和营利性综合医院床位数占比分别为 8.57%和 7.78%。民营医院提供的服务量也快速增长,2014 年的诊疗人次数达到 3.3人,入院人数为1,960 万人,较同比上升13.97%和15.84%,但占比仅为11.11%和12.75%。总的来看,目前民营医院的床位数和服务量数仅为全国医院总量的10%左右,与国务院“十二五”医改规划提出在2015年民营医院服务量达到服务总量 20%的目标有巨大的市场空间。
我们认为,在老龄化及新医改等因素推动下,伴随着国家政策继续扶持民营医疗机构,再加上公立医院资源紧缺且运营效率偏低,凭借先进管理和灵活机制,民营医疗机构的市场份额有望继续提高,将迎来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关阅读
中美最佳医院大PK——协和华西301大战梅奥克利夫兰麻省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