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未来互联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个数字人

张是之 张是之的字留地 2023-06-06

★ 关注防失联 → 右上角 → 设为星标 ★


文丨张是之

5月9日,抖音发布《抖音关于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平台规范暨行业倡议》,针对人工智能生成的视频、图片,和衍生的虚拟人直播,首次明确其在平台内的行为规范。

主要内容有四项:
其一,首次承认虚拟主播“合法性”;

其二虚拟直播须显著标识,帮用户区分虚拟与现实;

其三,虚拟主播开播须真人驱动;

其四,虚拟主播必须遵守平台相关社区规范。
实际上,在抖音发布规则之前,虚拟主播就已经在市场上获得了一定应用。比如知名商业咨询顾问刘润,其短视频平台上的很多内容都是由“数字人刘润”完成的。

从效果来看,表情生动、动作自然,口型和肢体动作匹配度很高。如果不是他在视频画面上显著标注了“本视频使用数字人技术制作”,包括我在内,一般人很难分辨出屏幕上的到底是真人还是数字人。

与刘润合作的这家公司叫作“硅基智能”,不得不说,这个公司名字起的非常精准到位。

据其官网介绍,他们已经与40多个行业,近4万家企业达成合作,已经生产了近150万个数字人,其中就有很多电商直播间的带货主播。

从实践反馈来看,虽然数字人主播还不能完全取代真人,但已经能够显著降低运营成本。

吴晓波在跨年演讲中也提到,“2023年每家公司都可能需要一个数字人,可以用它来做本地生活、做客服、做品牌直播、做短视频等。”

像刘润这一类是基于真人形象的数字人,这两年还有完全基于虚拟形象的“二次元”数字人,也引起了很多的关注,比如柳夜熙和许安一。

2022年抖音云漫展时,许安一的直播间同时在线人数突破4万+,整场场观100万+人次,当时保持着抖音平台上虚拟主播的场观和同时在线人数数据记录。

这种完全虚拟的“二次元”主播背后的核心并不是基于真人的IP,而是全新的IP形象,核心其实是背后创作者的创意和内容。

AI在视频领域如此,音频领域同样火热。就这两天,“AI孙燕姿”一夜爆红。

在B站上,“AI孙燕姿”翻唱的林俊杰、周杰伦、赵雷等明星的歌曲,深得许多网友喜欢,其中翻唱周杰伦的《发如雪》播放量近200万。

我也专门跑去听了一下,确实好听,而且几乎无法分辨,如果不是标题的文字介绍,可能压根无法分辨出这是真人在唱,还是AI合成的。

所谓“AI孙燕姿”,是在AI技术的帮助下,对孙燕姿的声音数据进行训练得到一个模型,然后通过模型进行输出,最终合成孙燕姿的音色来翻唱原版歌曲。

合成效果不说相当惊艳吧,但别有风味,有网友评论以后听歌的模式估计不再是选歌曲,而是先选择歌曲,再选择一个歌手,让不同歌手唱自己喜欢的歌。

一个比较有意思的问题是,如果没有显著标识,当我们看到的视频无法辨别是真人还是数字人时,当我们听到的声音同样也无法辨别是真人发声还是数字合成时,那么当我们和屏幕上的人在交流时,我们到底是和谁在交流? 

我们以为那是一个真人,而实际上那可能不过是一个虚拟主播而已。

以目前ChatGPT的能力,一个虚拟主播播放的稿件可能都是AI生成的。甚至更进一步,这个数字主播的算法也是AI生成的。

如果一个真实的人在创建一个数字人之后,赋予这个数字人重新创建数字人的能力,依次类推下去,经过几次迭代之后,呈现出来的数字人到底还与真实的人有多少关系?

还是那个问题,我们到底是和谁在交流? 

基于目前的技术水平,虚拟主播数字人更多是一个辅助工具。

像李佳琦、罗永浩、董宇辉这样的大牌主播,不仅能带货,还能跟你聊天提供很多的情绪价值,这一点是虚拟主播暂时无法替代的。

但是假以时日,随着AI技术的迭代升级,“投喂”给AI的段子越来越多,虚拟主播跟人聊天说段子、说脱口秀,把观众逗乐,这恐怕不会太遥远。

随着AI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人类也许将重新审视生命的意义。未来的人们缅怀先人的方式,也许不再是去祭拜扫墓,也许只需要打开电脑,不仅可以看到祖辈们的生平。

如果你想和他们对话,AI也会帮助你实现,实现某种意义上的“数字永生”。人的肉体无法永生,但思想可以。

抖音这次在规则中特意强调,虚拟主播开播须由真人驱动,这条很关键。但实际上,从前台页面呈现端来看,很可能可能无法分辨虚拟主播背后的真实情况。

如果大家都诚实标注还好,但一定有人会钻规则的漏洞,走一些歪门邪道。这不仅对平台提出了新的要求,恐怕对法律法规也是一个新的考验。

4月份,国家网信办发布《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其中有一条明确提出,“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应当真实准确,采取措施防止生成虚假信息。”

未来已来,只是没想到来得这么快,原以为AI可能只是在某些高科技领域发挥作用,不知不觉中已经渗透到了日常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

除了明星产品ChatGPT之外,现在已经可以利用AI来帮助我们绘画、写作、制作PPT、视频音频等五花八门的工具,可以说是爆发式增长。

1993年,美国著名杂志《纽约客》的漫画家施泰纳创作了一幅荒诞却广为流传的漫画,两只狗在电脑面前交流,其中一只说了那句广为流传的话,“在互联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条狗。”

二十年后的2013年,因为互联网上个人信息的泄露等原因,这句话变成了,“在互联网上,每个人都知道你是条狗。”

三十年后的今天,人工智能将彻底改变互联网,这句话也许即将改为,“在互联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个数字人。”

如果能够通过AI订制一个专属于自己的数字人身份,你想不想拥有一个?我还是蛮期待的。

2023年05月22日,本文首发《南方周末》,略有改动。

——————

题图:Rubens Santoro

上一篇:开发商拒付15万佣金,购房者的权利也应该被尊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