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党示威者持续游行,美国大选结果会引发内乱吗?
导读
2020年美国大选已经开始正式计票。特朗普和拜登两位候选人的得票几乎不相上下,谁能最终问鼎白宫依然形势不明。投票之际,美国国内各种阴谋论甚嚣尘上。有人甚至断言美国国内政治局势的持续恶化将可能引发“内战”。
作者:布赖恩·迈克尔·詹金斯(Brian Michael Jenkins),美国兰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总裁高级顾问,其研究方向为恐怖主义、维和行动等。
2020年美国总统大选前夕,美国政局出现了高度两极分化现象,在此前是不可想象的。特朗普总统屡次声称选举被操控,并以此为由质疑选举的合法性。各种阴谋论开始甚嚣尘上,在美国政界和民间迅速传播。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教授加德纳(James Gardner)发文警告称,本届美国总统大选可能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宪政危机”。一名官员在其社交媒体账号上呼吁民众购买枪支弹药,为即将到来的国家危机做准备。有权威人士甚至断言,美国国内政治局势的持续恶化将可能引发“内战”。
老一辈美国人对这种局面是深有感慨的。上世纪60—70年代的美国可以称得上是美国史上最混乱的时代,其间发生了不少骇人听闻的大事,例如反越战运动、反文化运动、肯尼迪总统遇刺案、伯明翰市第十六街教堂爆炸案、水门事件、非裔美国人民权运动、反种族隔离运动等。让人感到欣慰的是,目前的危机跟过去的相比只是小巫见大巫。
今天的美国还能像过去一样从磨难中奋起吗?在美国大选的背景下,美国本土的恐怖主义未来究竟会如何发展?本文将根据已掌握的信息对美国国内的政治走向做一些合理的推测。虽然本文提出的观点未必完全正确,但至少可以让读者对现状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和判断。
本文认为有两个方面值得关注。一方面,美国国内的危机并不会随着美国大选的落幕而终结。弗洛依德事件发酵以来,美国全国各地相继爆发了反警察暴力和种族主义的抗议活动。尽管目前大多数抗议活动是以和平方式举行的,但在其中一些活动中出现了暴力袭警事件。由于示威者的步步紧逼,一些警察也采取了过激的举动,双方的矛盾被进一步激化。不难想象,这场危机不会在短时间内得到有效解决,很可能会持续到美国大选结束后。
另一方面,本文认为,权威人士所说的“内战”,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军事对抗,而更多的可能是一种介乎于和平示威与暴力示威之间的对抗。
鉴于民主、共和两党在新冠疫情和种族主义问题上的重大分歧,美国大选前夕可能会发生一系列骚乱,例如针对警方的抗议活动、反政府示威游行、示威者与反示威者之间的冲突或对峙、恐吓政府官员、破坏公物、纵火、袭警等。
选举日发生了什么?
选举日来临之前,一些极端分子必定会对选民进行威逼利诱,以达到干扰投票秩序的目的。特朗普公布了一则来自极右翼新闻网络“一个美国新闻网”(One America News Network)的消息,称反种族主义抗议是一场未遂的“政变”。2020年8月17日,特朗普在威斯康星州的竞选集会上强调,邮寄选票可能存在重大舞弊现象,他连任失败的唯一可能就是大选被操纵。他呼吁他的支持者到投票站监票。
众所周知,投票监督是选举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但是美国各州对投票监察员的资格、甄选、人数以及职权范围有不同的规定。一些州认为,需要进一步加强投票站的安保措施,以预防可能出现的大规模暴乱事件。目前最大的难题是:缺少剥夺极端分子投票权的法案,但如果大量选民因此被剥夺了投票权,也同样会导致事态的恶化,可谓是两难。
选举日后会发生什么?
本文认为,极端势力会采用多种非法手段来干扰选举的正常进行。选举日后,示威者仍会组织大规模的游行,为各自的阵营助威打气,同时督促当局尊重他们的诉求。如果当局忽视示威者的诉求,他们就有可能会:(1)扰乱清点缺席投票或邮寄投票进程;(2)阻止计票或重新计票;(3)武装抢夺选票箱;(4)纵火销毁“欺诈选票”;(5)炸弹袭击选举设施;(6)威胁或暗杀选举官员。早在新冠疫情爆发之初,就有一些卫生官员收到了死亡威胁信。在美国政治高度两极分化的局面下,政府官员被暗杀的可能性将越来越大。
总统就职典礼后会发生什么?
纵观历史,任何与选举有关的美国本土恐怖主义活动都会引发连锁反应。这些活动往往是组织化的,且持续时间较长。上世纪70年代,一些左翼极端主义团体进行了长达数年的恐怖主义活动。据本文的分析,极端分子也极有可能在本世纪20年代进行长期的恐怖主义活动。
尽管极端分子常常受到新闻媒体的关注,但他们只是人群中的一小部分。对于极端分子来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在网络上煽动暴力和仇恨比线下招募成员变得越来越可取。因此,组织化的恐怖主义活动将变得越来越少。
暴力事件的长期化会让示威者变得更加激进,从而更容易导致各种不同暴力因素的融合,秘密通信网络和地下组织就是在这种环境下诞生的。为了对当局施加更大的压力,一些极端主义组织吸收了大批暴徒,从此许多恐怖主义的活动形式逐渐地从组织化转为非组织化。
暴力事件的长期化也可能会产生扩散效应,以致游行失去了初衷。新闻媒体过度地报道暴力犯罪会使模仿犯罪行为增加。正所谓,暴力激发暴力。
恐怖主义活动的蜕变
制定针对本土恐怖主义的法案或将某些极端主义组织标签化,可能会适得其反。目前的刑法已经涵盖各类恐怖主义活动,许多极端分子因谋杀罪、严重伤害罪、阴谋罪而被联邦政府起诉。
联邦调查局官员强调,在处理国内安全事务时,他们通常会根据个人而非群体的暴力倾向进行调查。此外,他们会尽可能地通过合法手段收集涉及暴力犯罪的情报,并按照普通刑事犯罪而非基于政治因素起诉罪犯。
蒂莫西·詹姆斯·麦克维(Timothy James McVeigh)是一个例外。他是美国最臭名昭著的恐怖分子,在1995年制造了俄克拉荷马城爆炸案,造成了总共168人死亡,超过680人受伤,被公认为美国史上规模最大、最严重的国内恐怖主义袭击事件。蒂莫西被指控违反11项联邦法律,是自1963年之后首位被联邦政府处决的恐怖分子。
有组织力量是可怕的,但有时候无组织力量要比有组织力量更可怕。如今,许多极端主义组织开始实行“无领袖抵抗”策略。无领袖抵抗是当代兴起的一种新型组织形式,在无领袖组织中,所有成员和分支组织无需经过首脑的批准就可以单独开展行动。无领袖组织比有领袖组织更安全、更灵活、生存能力更强,即使失去首脑,也能正常运作。
无领袖组织在界线上具有模糊性,如果一个组织既没有可以被摧毁的核心机构,也没有个体之间的明确连接,就不容易被摧毁。再者,一些无领袖组织的成员还是打法律擦边球的高手。
暴力事件的发生和性质取决于诸多变量
本文认为,选举结果远不如选举局势那么重要。最大的变量是:败选者是否会接受选举结果。众议院和参议院之间的权力平衡也是一个重要变量,可以对选民的投票意愿产生直接影响。总而言之,无论哪一方获胜,民主、共和两党对立的局面将更加严重。
如前所述,极端分子可能会采用多种非法手段来干扰选举。炸弹袭击是上世纪70年代极端分子的惯用手段,整个70年代平均每年发生50~60起炸弹袭击事件。随后,联邦政府加强了对商业爆炸物的监管。今天获取商业爆炸物的难度较大,极端分子很可能会转而使用结构简单、成本低廉、易于制作的自制爆炸物来实施犯罪。
枪支无疑是所有暴力事件中杀伤性最大的武器。使用枪支最频繁的莫过于右翼极端分子,他们通常会随身携带枪支,还有众多获取枪支的渠道。以政治目的为主的武装恐怖袭击通常分为两大类:(1)大规模枪击;(2)暗杀。
大规模枪击事件是美国过去20年来最严重的恐怖袭击事件,2019年胡德堡枪击案、2015年圣贝纳迪诺枪击案、2016年的奥兰多夜总会枪击案,都是本土“圣战”分子的所作所为。右翼极端分子制造了2019年埃尔帕索枪击案和2015年查尔斯顿教堂枪击案;2017年,一位左翼自由派选民在华盛顿郊区向正在打棒球的共和党议员开枪。根据最新的一项研究,2000—2020年期间,总共有357人死于左翼和右翼极端分子的恐怖袭击。
上世纪60年代,极端分子暗杀了美国前总统约翰·肯尼迪、非裔美国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美国前司法部长罗伯特·肯尼迪和美国北部黑人领袖马尔科姆·艾克斯。美国前总统杰拉尔德·福特、美国前总统罗纳德·里根和前亚拉巴马州州长乔治·华莱士也都曾上过极端分子的暗杀名单。一些国会议员和法官也有遇刺的经历。从过去的事例来看,暗杀动机并不总是明确的,罪犯不是患有精神病,就是出于政治目的。
今年年初以来,出于政治目的,针对政府官员的死亡威胁信件数量一直呈上升趋势。不论这是否预示着“政治暗杀”的到来,从政的危险性将越来越高。
极端分子对攻击目标的选择反映了极端分子的意识形态倾向。左翼极端分子倾向于袭击支持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政客;右翼极端分子的袭击目标往往是少数民族、黑人移民、犹太人、穆斯林以及维护少数民族利益的政客。
未来的局势尚不可预知
目前美国新冠疫情形势依然严峻,甚至特朗普也不幸确诊感染了新冠病毒。“黑命贵”运动至今仍在持续,种族暴乱和新冠疫情让美国大选形势变得更加扑朔迷离。在政治两极分化的环境中,假新闻、假消息大行其道,正如南斯拉夫解体和阿拉伯之春那样,一件小事也可能会引发严重的连锁反应。
本文认为,一个国家的未来取决于人民的团结和国家的团结。无论民主、共和两党的政治分歧有多严重,大多数选民已经厌倦了政治僵局,他们盼望国家能够早日走出新冠疫情和经济衰退的阴影,恢复往日的正常生活。
表达诉求固然重要,但采取暴力的方式并非解决问题之道,反而会让社会更加分裂,让极端分子有机可乘。美国今天的成就离不开无数先辈的努力与付出,他们以合作互助的方式推动、完善了美国的民主建设,唯有团结才是出路。
原文标题《兰德评论:大选如此焦灼会引发美国内战?》
【2020年最新一期的《中美聚焦文摘》中文版来了!】读者可以在中美聚焦官网进行在线阅读,还可以在公众号后台回复关键词“领取杂志”免费领取纸质版(英文)!
10月刊中文版抢先看
(点击图片了解详情)
推荐阅读 ▽
中美聚焦网|中美交流基金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