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献礼三子”,胜负已分?

奶酪​ 导演帮 2021-03-15

今天是国庆档第三天,“献礼三子”上映第四天,以目前的战况来看胜负已分。第一是《我和我的祖国》,第二是《中国机长》,第三是《攀登者》。


有谁能想到《我和我的祖国》竟然在票房与口碑上称霸国庆档,而之前备受期待的《攀登者》基本失去了争冠的资格,甚至《中国机长》也把《攀登者》甩出一个身位。虽然国庆档还有五天,可以肯定的是,这一次吴京的“战狼效应”不灵了。



其实在上映之前,从任何角度来看,《攀登者》的牌面是最好的,唯一跟它拼一拼的是《中国机长》,《我和我的祖国》不过又是一部“主旋律献礼电影”罢了。


笔者一开始也这么认为,国庆档打仗就是上影《攀登者》与博纳《中国机长》之间的较量。


吴京+章子怡+张译+井柏然+胡歌VS张涵予+杜江+欧豪+袁泉,在同为商业类型片的前提下,前者在卡司上就占了很大优势;最大变数就在李仁港与刘伟强的身上,如果有朋友看过笔者写的那篇“国庆档前瞻”的话,那里面就提到了李仁港将会是《攀登者》最大的变数。


没想到,李仁港真的成了最大变数。当然,这里面还有其他的因素存在。《攀登者》是“命题作文”,据传,从上影集团高层找到本片编剧阿来,到他完成初稿,再到电影拍完只有一年时间;又有消息称,阿来从起笔到完成初稿只花了两周时间,时间上的紧张,很大机率会导致影片细节上的缺憾;再比如像《攀登者》这种体量的影片,势必会在审查上受到“关注”,但一部电影质量的最终把关者不就是导演么?


为什么原本不被看好的《我和我的祖国》会取得这么好的成绩呢?原本被看好的《攀登者》为什么会输给《我和我的祖国》与《中国机长》呢?


李仁港与李仁港的《攀登者》可能并没搞清楚拍一部献礼片与讲一个好故事之间的关系。


谁说命题作文就拍不出好作品



今年的“献礼三子”清一色是命题作文。《我和我的祖国》从3月20号才启动,到9月30号上映,才半年时间。找了十几个历史时期让7位导演挑,管虎当时人都还在国外,再加上电影局觉得他拍开国大典合适,他是“被选择”;文牧野一开始选的并不是《护航》,都定稿了,才临时得到通知换成了《护航》。



《中国机长》是改编自去年5月14日的川航备降成都事件,从立项到开拍,只用了3个月,从开机到杀青,也只用了3个月。为了支持刘伟强,于冬花了3000万,找人定制了一个三舱联动的模拟机,时间紧,任务重。


《我和我的祖国》确实是占有优势的,155分钟的片长,7个导演、7个故事,一平均每个导演只有20分钟左右。这样带来的好处就是,7个故事都是短片的体量,可以按照导演擅长的类型写剧本。


笔者把这7个故事按照喜好程度排了一个顺序:管虎《前夜》>徐峥《夺冠》>宁浩《北京你好》>张一白《相遇》>陈凯歌《白昼流星》>文牧野《护航》>薛晓路《回归》。



“大场面先生”管虎执导的《前夜》,是这7个故事中操作难度最大的,涉及到了多个重要场景,众多人物;徐峥回到了上海老家,他的《夺冠》视听语言最出色;宁浩用他最拿手的荒诞方式拍了一个北京的哥与汶川小孩的故事。


照理说像开国大典这样的故事,按照以往主旋律电影的方式,一定会对准像毛主席这样的国家领导人,这也是以往主旋律电影惯用的“宏观叙事”,拍伟人的故事。即便是像“建国三部曲”,也是依赖于这种闭环的叙事模式。


《我和我的祖国》就绕开了这种模式,“我”指代了我们所有人,指代了所有为中国做出贡献的普通人,所有普通人和祖国的故事,这样的故事才能与当下的观众引起共鸣。


这些个体都是普通人,他们或是受到某个历史瞬间的感召,或是参与到某个历史瞬间当中。7个故事代表了7个不同的历史时期,从1949年到2015年,从60后到00后,勾起了每个人与中国的故事,每个人都与中国发生着联系。



《我和我的祖国》开辟出了一个“国产主旋律片”的新模式,从伟人到普通人,从宏观到微观,让传统的主旋律电影不再故步自封,有所创新。


其实,这两年博纳主旋律+香港导演的制片策略,已经为中国主旋律电影打开了一条通道。《中国机长》是博纳“主旋律宇宙”的最新成员。


看完《中国机长》之后,笔者不得不佩服博纳,《中国机长》就像《红海行动》、《湄公河行动》一样,在说它是主旋律电影之前,要说它是商业大片。导演刘伟强将现实中的34分钟生死时刻,扩展成为一部111分钟的电影,可见难度之大。


因为观众已经提前知道了结局,如何在已知的情况下保持悬念,《中国机长》的处理方式可以给70分。在前半段,尤其在客机穿越雷雨云层的时候,悬念性与戏剧张力达到了最高值。在影片的结尾处,客机即将着陆的那一段,导演也是通过驾驶舱、客舱、塔台之间的一连串剪辑制造戏剧张力,来抵消观众对于影片悬念的已知。



《中国机长》并没有沿用好莱坞灾难片的套路,一定会出现一个力挽狂澜的英雄:在《中国机长》里,导演刘伟强没有凸显机长刘长健的个人英雄主义,而是展现了整个机组成员的共同协作。这里就像上面《我和我的祖国》一样,从一种微观叙事作为叙事切口才表现这些平民英雄。


《中国机长》说明了主旋律题材与商业电影有着深度融合的可能性。当然,影片中也有着不少遗憾,也是由于这种真实事件改编题材在创作的上限,比如关晓彤的那条线是可以删掉的。


香港导演+主旋律有时也会水土不服



如果说《中国机长》是主旋律商业片的正面典型的话,那么《攀登者》就是反面典型了。


究其根本,导演李仁港并没有弄清什么是献礼片。



李仁港尤擅大场面,他说过场面越大,他越兴奋。《攀登者》的拍摄难度很大,李仁港对于场面的把控是老道的,尤其是当吴京率队第二次登顶,所遇到的一连串危险,可以看出导演在上面花费的心血。


可能就是因为在大场面的攀登戏上消耗了大量的精力,导致文戏跟不上;每当角色之间进行对话时,李仁港就会使用配乐来推动剧情,几乎每一场戏,都会出现音乐。听得多了,不但对于伤害故事,也会造成审美疲劳。从结果倒推,这其实就是李仁港对于故事不自信的表现,故事不够,只能用音乐来凑。在他眼中,主旋律就一定要搭配煽情的音乐。


在观看的过程中,笔者有种在看武侠片的感觉,遇到了危险,吴京二话不说,就化身“珠峰战狼”。这种拍法说是突出吴京角色身上的英雄主义,不如说是对于吴京“战狼”身份的再一次消费。忽略掉吴京的文戏,将影片的重心都放在他的动作戏上,也增添了叙事的失衡。



相比于出色的动作戏,文戏就弱了颇多。吴京与张译之间的矛盾简单粗暴,为了强调要在窗口期前登顶,张译饰演的曲松林不惜鲁莽冒进,导致了井柏然的牺牲。而这一切,都是因为当年吴京选择救他,而没有救摄影机的缘故。


胡歌这条支线毫无用处,他在片中的定位是什么?他与吴京的角色设置完全重叠,难道只是为了后面成龙的登场?


两段感情戏更是毫无必要,吴京与章子怡,井柏然与曲尼次仁,这两对之间没有CP感,跑到珠峰上谈恋爱有何意义呢?更不要提章子怡还因为肺水肿死在了珠峰上。


我们不知道《攀登者》在拍摄过程中,以及后期制作中到底发生了什么,但以目前这个结果来看,问题有点多。



“献礼三子”的上映对于中国主旋律电影来说是件大好事,不管是从正面也好,反面也罢,都揭示出很多的问题。


从2009年的《建国大业》开启“主旋律商业大片”开始,时至今日,主旋律电影的叙事方式已经开始有了很大的转变。就像《决胜时刻》这样的主旋律电影,沿用着几十年来固有的叙事模式,已经不可能获得多大的商业价值。


如何突破现有的叙事空间,“献礼三子”已经给出了答案——不要再局限于伟人的宏大叙事。就像陈凯歌与黄建新为《我和我的祖国》定下的12字创作方针“历史瞬间,全民记忆,迎头相撞”,描写小人物是如何与大时代互相碰撞,小人物与大时代同呼吸共命运。



我们现在已经不再需要“说教味”的主旋律电影,不再需要千篇一律、自我重复的主旋律电影。我们需要的是从小人物的视角去看当下的社会,这样我们才会产生共感,达到共振。


说到底,还是回到电影本身,回到电影人要讲好故事的初心。不论是否是主旋律电影,其核心是讲好故事,不能仅仅为了“主旋律”,而舍弃掉好故事。


这两年“主旋律电影”已经证明这个领域的市场潜力,《战狼2》、《流浪地球》、《红海行动》都是主旋律电影,主旋律电影的春天已经来了。


FIN


上期回顾


「史上最强国庆档」是如何“硬”起来的?


专访黄建新:我与献礼电影的十年


陈凯歌的先锋之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