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做评审主席,多部华语片入围,柏林电影节走向年轻化!
第73届柏林电影节即将于今年2月举办。从目前已公布各单元的入围影片和评审团成员来看,呈现出重视年轻一代的趋势。主竞赛评审团主席定为克里斯汀·斯图尔特,成为一个备受瞩目的选择;多部华语电影的入围,反映出当前中国青年导演的创作活力。
评审主席:90后演员提供多维视角
今年柏林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评审团主席由1990年出生的美国演员克里斯汀·斯图尔特 (Kristen Stewart,国人常称之为小K)担任。无论是姬圈一把手的颜值、不拘一格的行事作风、还是她从九岁至今塑造的多个银幕形象(暮光之城系列中的贝拉、《斯宾塞》中的黛安娜王妃等),小K在各国的知名度颇高,也不乏代表作。
不过作为世界三大电影节之一的柏林电影节,今年选择由小K出任主竞赛单元的评审团主席,还是一个出乎很多人意料的决定,毕竟历年来担任这一要任的往往是资历颇深之人。
克里斯汀·斯图尔特
今年小K成为柏林电影节历史上最年轻的主竞赛评审团主席。柏林电影节官方评价小K是在她的那一代人中最具有多面性的、才华横溢的演员之一。用多面性(multifaced)一词形容这位青年演员确实到位,无论是她所演绎的银幕形象还是本人性格都极具多面性的特色。
克里斯汀·斯图尔特
童星出道的她已参演过很多电影作品,在11岁时就搭档影后朱迪·福斯特在大卫·芬奇导演的《惊悚房间》中对女儿一角有生动的演绎,她叛逆不羁的一面已初见端倪,虽然后来清纯的“暮光女”成为她流传更广的标签。
作为演员小K曾有段时间备受质疑,不过不久后她在多部独立电影的创作中沉浸下来,逐步打破刻板印象,带来文艺片《依然爱丽丝》、喜剧《废柴特工》等风格各异的作品。
电影《欢迎来到利雷家》中的潇洒而脆弱的脱衣舞女马洛里(作品入围柏林电影节)、《锡尔斯玛利亚的云》中贴心照顾爱慕对象女星的助理瓦伦蒂(她成为第一个获法国凯撒电影奖的美国人)、《斯宾塞》中绝望挣扎的王妃(获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都呈现出她对不同类型角色的塑造力。
克里斯汀·斯图尔特的银幕形象
小K可谓是在好片和烂片中都摸爬滚打过,塑造的玉女和酷女形象都深入人心,从商业巨制到独立电影,在多纬度的创作中摸索自己的道路,近年来还开始进行导演工作。
评审委员本人的经历和视野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其对影片的判断。因此小K在演员生涯的多样性,也许可以帮助她更好地理解和评价本次参赛的各类影片,并从年轻一代的视角,给今年的柏林电影节带来不一样的活力。
从主竞赛单元的入选电影中出现两部动画作品,可以初步窥见今年柏林电影节的求新求变。刘健的《1994艺术学院》与新海诚的《铃芽之旅》两部动画电影的入围,是继2001年宫崎骏导演的《千与千寻》斩获金熊奖后,动画时隔二十余年首次回归柏林主竞赛单元。
此外柏林电影节的艺术总监卡洛·夏特里安(Carlo Chatrian)还提到,克里斯汀是沟通欧洲和好莱坞的重要桥梁。发挥小K的国际影响力,重视年轻一代的喜好,也许是柏林国际电影节延续其一直以来注重大众化策略的一次新尝试。
当然今年的评审团中还有几位阅历丰厚的评审委员,会共同左右着金熊奖、银熊奖将花落谁家。其中有中国导演杜琪峰(1955)、美国选角导演弗兰辛·梅思勒(1961)、德国女导演瓦莱斯卡·格里策巴赫(1968)、罗马尼亚导演拉杜·裘德(1977),以及伊朗女演员格什菲·法拉哈尼(1983)和西班牙导演卡拉·西蒙(1986)。
行事不爱按套路出牌的小K将如何协同这五位对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赛影片做出评判十分令人好奇。
此外其他几大单元的评审团成员人选中也同样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如新生代单元中的六位评审都是刚展露头角的年轻电影工作者;短片竞赛单元中也有美国导演Sky Hopinka(代表作2022年Kicking the Clouds)这样的年轻面孔。
在2023年柏林电影节新设剧集单元(Berlinale Series),这是首次把剧集在国际电影节的平台上进行全球化评价,因此柏林电影节成为首个增设剧集奖项的国际A类电影节。
该单元的负责人朱莉亚·菲德尔(Julia Fidel)在谈到本次选片的美学标准时表示,她十分重视那些走向摄影机的年轻人,他们用自己的目光打破第四堵墙,对老一辈做出宣言。这些年轻电影人的创作给本届电影节带来很多惊喜。
今年柏林电影节的一个关键词便是“走向成年”(coming of age)。柏林电影节在本届回归展(Retrospective)的一大特色便是选取了多部成长主题的电影。
如该单元的负责人莱纳·罗瑟(Rainer Rother)所说,成长主题的电影给我们提供一场关于可能性的对话。柏林电影节艺术总监卡洛·夏特里安(Carlo Chatrian)也表示,在经历几年的疫情后他们变得愈发偏爱成长主题的电影。
柏林电影节艺术总监卡洛·夏特里安
莱纳·罗瑟指出,如今由于疫情和战争,年轻一代面对着巨大的不确定性。夏特里安在介绍策展思路时也强调,想用成长主题的电影回应当下充满不确定性的大环境:“现在大家不再处于自己曾熟悉的境遇,也难以预料今后会成为什么样子。电影很棒的一点就在于可以把这份不确定性转化为刺激或走向未来的潜力。因此我们选择多部来自不同国家和年代的、描绘青春年少的电影,与我们当下的处境形成共鸣。”
入围影片:成长主题呼应时代
“年轻一代如何走向成熟”的主题不仅反映在剧集单元和回顾展,更体现在本届柏林电影节多个竞赛单元的入围影片中。
在主竞赛单元入围影片中,中国导演刘健的《1994艺术学院》追忆大学美好年华,讲述90年代初南方艺术大学的一群艺术青年在“全球文化大年”的浸润中探讨着有关艺术的话题,在一系列思考和挣扎之后,他们走到了人生关口,面对成为什么样的人的选择。继《大世界》后刘健凭借此片刘健时隔多年重返柏林。
此外《1994艺术学院》的配音演员中有仁科、彭磊和沈黎晖多位乐队的主唱,也是一个新颖而成功的选择。仁科参演的另一部作品《雪云》也入围今年柏林的奇遇单元。
此外主竞赛单元中德国导演克里斯托夫·霍奇豪斯勒的《黑夜尽头》也从年轻一代的视角入手,讲述着四位少年在假期的相遇中探索自我。在全景单元,美国导演Jennifer Reeder的《行凶者》讲述女孩在十八岁生日之际经历的变形记。
在论坛拓展单元中,中国导演雷磊的《发光的河》创造性运用拼贴动画,把私人和历史的记忆重合,在年轻视角的调侃中重构一段家庭历史。
在短片竞赛单元中,张大磊的《我的朋友》围绕90年代三个青年的重逢含蓄表达对逝去时光的追恋和无奈。程宇导演的《亲密》用有趣的方式探索青年们的爱恋生活。这两部电影跨越地域和文化的差异,用爱而未得的青春记忆引起柏林电影人的共鸣。
今年新生代单元的入围影片中有六部是中国导演创作的。田晓鹏的《深海》和劳馨莹的《小晖和他的牛》与朱云逸的《另一面镜子里的梦中之梦》都从孩童的视角出发,关注成长中的个体如何找到自洽从而走向未来,用实验性的表达回应着本届柏林电影节的主题。
青年导演田晓鹏的诚心之作在柏林能否获得肯定也十分令人期待。
中国青年导演的创作得到今年柏林电影节的关注,共14部中国电影入围柏林,其中大部分是刚崭露头角的青年导演的作品。
鼓励美学上锐意创新的奇遇单元入选90后导演邬浪首部剧情长片《雪云》,讲述两个久别的恋人共同重拾生活的故事。这也是奇遇单元设立以来入围的首部华语片。
在由观众评选、不受评审团偏好左右的全景单元中,韩帅导演的《绿夜》入围。影片描绘两个女人在首尔地下世界闯荡,由范冰冰和李周主演,展现出中国青年导演对社会和女性题材的优秀驾驭力。
此外主竞赛单元中张律导演的《白塔之光》,以及特别展映单元中郑保瑞导演的《命案》的表现如何也让我们拭目以待。
柏林电影节中欧洲电影市场(EMF)终于从线上转为线下,成为疫情后全球电影回暖情况的一个晴雨表。从第73届柏林电影节的评选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对年轻一代的重视。
在新的一年中,各国的电影创作者继续探索表达的可能性,而柏林国际电影节可以为许多亚洲国家的青年电影人提供走向世界舞台的重要窗口。对于今年多位华语青年导演即将在柏林取得的成绩,我们静候佳音。
入围第73届柏林电影节华语影片名单
主竞赛单元
《白塔之光》
《艺术学院》
-END-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