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2005年克利斯提·普优凭借《无医可靠》获得第58届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的最佳影片后,罗马尼亚电影自此强势复兴,迅速崛起。与此同时,蒙吉也在借鉴学习以普优为代表的同辈导演的电影手法之上,始终坚持编导合一、自编自导,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出了属于自己独特的作者风格。蒙吉曾在访谈中说:“我从不站在美学高度来处理电影,从要讲的故事出发,从故事的重要性和它要揭示的问题的角度入手。”他用冷静的态度,克制的镜头语言,严谨流畅的场面调度,剖析着罗马尼亚的历史和现实,审视着人类与社会的关系,反思着全球各种文化背景下都可能遇到的普适性问题。蒙吉曾自称是米洛斯·福尔曼和罗伯特·阿尔特曼的弟子,同时他也公开承认自己对《偷自行车的人》这类电影和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十分钟爱,而老师、记者的职业经历也为他的剧本和镜头注入了写实基因。蒙吉的电影从未在国内上映过,仅通过网络及影展放映的方式进行传播,但却在一众电影爱好者中建立了一定的辨识度。在这部以特兰西瓦尼亚乡村为背景的剧情片《核磁共振》中,蒙吉继续选择将罗马尼亚内部鲜为人知的紧张局势置于高倍显微镜下——这片土地曾被多种文化和语言浸染,主人公马蒂亚斯刚好从德国回到家乡,但就在他为了照顾儿子和寻回旧爱而奔走的时候,却见证了种族主义冲突在自己的家乡滚雪球式地爆发。伴随着寂静而阴沉的气氛,蒙吉一步步将一个小村庄中错综复杂的民族矛盾和内外冲突展现了出来。在摄影指导Tudor Vladimir Panduru的调度下,影片既用广角镜头拍出了特兰西瓦尼亚地区粗犷冷峻的山地景观,又在单位镜头内尽可能地将每个场景的空间与时间结构拉长,演员们也可以完整真实地演绎出群体性事件如何由点及面地走向失控。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影片第三幕有一个长达18分钟的固定长镜头(内地流出的流媒体版本只有15分钟),这场高潮戏是描写村民们在一个议事大厅中讨论是否应该将三个外来的斯里兰卡务工者赶出村子,村民们身份不一,互相质疑,冲突也在剑拔弩张的对话中逐渐升级。据统计,这场戏一共有26个角色发言说话,且很多人都是非职业演员,但在蒙吉的把控下,每个人的面部表情、行为举止、说话腔调都衔接得严丝合缝、令人信服。这场戏不仅把偏见和仇恨的爆发过程一次性地摆在了桌面上,而且也显示出蒙吉高超的导演能力。借助这样一场戏,蒙吉也揭示了一个多民族社区始终会处于冲突境地的悖论——就像山熊在城镇附近的森林中漫游,这被环保主义者认为具有生态价值,但却会对村民的安全构成威胁;而在罗马尼亚加入欧盟后像马蒂亚斯这样的人可以去西欧寻找高薪工作,但其他国家的移民也会快速取代当地人的位置造成人口转移——或许在罗马尼亚,国家和家庭的边界一直就是在两个相反的方向延伸,个体的身份亦从未被明确定义过。实际上,《核磁共振》所展现的正是全球化冲击下一个植根于世俗传统的小群体所受到的影响:过去的价值观已经消散,但人们并没有接受更新的价值观,尤其是在身份信息和道德混乱的情况下,我们究竟奉行的是团结包容还是个人主义,是宽容还是自私,是政治正确还是忠于自我,其实已经愈发的陷入一种两难境地。或许这也是蒙吉作品如此迷人的原因,他凭借着对罗马尼亚社会主义时期的精准描绘和批判走入国际视野,又凭着勃勃野心将目光看向当下社会,力图通过对罗马尼亚当下社会现象的展示揭示人类社会所共同面对的问题,以及每一个个体裹挟其中所面临的困境与选择。而作为观众的我们则可以在他极简主义的手法与现实主义的故事中看到自己,审视自己,从而引发作为人的最本质思考。当看完影片的时候,每个观者都会感觉像是做了一次核磁共振检测,可能蒙吉作品的意义也正在于此吧。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