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访《不止不休》导演王晶|现实永远不会过时

导演帮 导演帮 2023-04-08

三月最令人期待的电影之一无疑是王晶导演的《不止不休》这部电影讲述一无所有的青年韩东怀揣一份炽热的新闻理想进入报社实习,记者生涯刚有起步时,却发现把真相报道出来也是充满局限性的,最终他走上一条更艰难的记者之路。
这是国内少有的以新闻从业者为题材的电影,自三年前在威尼斯电影节进行世界首映后,获得不少业内影人的高度评价,这部电影贴近现实的剧情与备受关注的演员阵容也曾引起国内影迷的广泛讨论。今天《不止不休》终于走进院线与国内观众见面
‍‍‍‍‍‍‍‍‍
《不止不休》是王晶独执导的第一部作品,已提名第77届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奖的最佳影片和第45届多伦多国际电影节发现奖,王晶也凭此片获第4届平遥电影展的费穆荣誉最佳导演。
导演王晶在2007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随后加入贾樟柯导演的创作团队,在《天注定》、《山河故人》、《江湖儿女》等多部影片中担任执行导演,积累丰富的从业经验。
《不止不休》上映的前几天,去采访王晶导演的媒体很多,笔者去的那个下午看到,王晶导演桌子上的咖啡纸杯里已有了不少烟头。会议室的大门每半小时打开一次,一家家媒体先后进去展开一番提问,王导中途匆匆去趟洗手间又马上回来。当天下午采访后他还要赶去电影资料馆做映后交流。
紧张的行程似乎并没有影响到王晶作为导演的健谈。虽然前面已回答了不少记者的问题,这次接受导演帮(daoyanbangwx)的采访时,王晶导演依旧用沉稳的语调,迅速提炼每个问题的要点,展开一番细致而清晰的解答,从创作这部电影的心得,聊到关于电影本体的理解。

“这是一双我等了很久的眼睛”



说到想把什么样的内容放入电影中,王晶导演表示讲述当下或者现实对我来说是最有意义的一件事情”。而在关于现实的故事中,视角首先是王晶关注的叙事重点。他用“一双眼睛”形容他想在自己的第一部电影中确立的叙述视角。

在与出品方陌陌影业开会,听到“拍记者”这个选题时,王晶发现他终于找到了那双他等了很久的眼睛。“记者做的事情和电影人做的事情有相通之处:去观察,记录,然后进行展现,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或多或少地传递自己对世界的想象。

讲述新闻业的电影目前在我国是不多的,在该题材电影中,两种媒介的属性得到有趣的互相映照。“记录”这个动作仿佛从时光的流水中进行打捞,二十年前有记者用笔打捞起一份真相,现在有电影用影像去打捞这群人的身影

那么为什么“记录”本身如此令人动容呢?王晶回忆道,有一句影迷分享的话他一直记得:“现实,是永远不会过时的”。
即使二十多年过去,《不止不休》中发生的事已离我们远去,随着时代的进步,曾经的困扰不再是人们的现状,这些人经历过的现实,依旧是值得被记录的。

讲述纸媒黄金年代的记者,是一个既让人熟悉,同时也有独特性的拍摄内容。所谓熟悉感,来自新闻的大众属性。“说到记者,每个人都能很快在自己内心检索到对这个职业的一个初步印象。”因此导戏时,王晶表示其实不用过多地跟演员传递记者应该是什么样子的,他们更多是在和从业者的相处中去印证或修正自己的最初想象

而独特感,在于互联网时代的观众与这个故事中的人们所习惯的资讯方式还是不同的。从身边熟悉的故事找选题时,王晶发现这些还不足以承载他想说的。在创作中他更希望可以保持一些距离感,从而进行更好的观察

为了讲好一个与当下有距离的故事,《不止不休》去报社实地取景,主创和几十个经历过纸媒黄金年代的老记者们打成一片。无论观众们对于故事中黄江、韩东等人的抉择褒贬如何,大家都可以发现影片对那个年代感的还原是贴切的。

《不止不休》中千禧年代的故事,对于现在很多年轻的观众是有距离的,但这并不妨碍他们与之形成共鸣。
王晶记得有一位年轻男孩在观后分享道,他不熟悉这部影片讲述的那个社会生活,但令他难忘的是,《不止不休》是第一部他的父亲和他一起认认真真看完的电影,这次观影让他发现了父辈让他意想不到的一面。

新闻离每个人的生活很近,而电影的大众属性,让这个关于新闻的故事与观众的关注点产生广泛的交集,这大概也是这部电影颇具讨论热度的一个原因

无论影片中韩冬对真相执着的追求、北漂小人物的心酸,还是观影带来的跨代交流与理解,每个观众都可以从不同的方式,找到自己与这个故事产生联结的方式

在讲述一个年代感的故事时,既给人新奇感,有带来共鸣感,王晶认为这是创作者最理想化的状态,但对于自己的这部片子是否给观众带来了这样的感受,他表示还需要多多观望。
王晶导演保持观望的慎重态度,一直延续到本次访谈结束,也让笔者进一步理解了导演对于影片人物和故事的构建方式,那便是怀疑主义。


“不自信是一个宝贵的品质”



《不止不休》中的白客大概就是一个用怀疑主义对待环境以及自身的人。而对自己保持怀疑,大多源自对自己的不确信。

我们目前接受的主流教育更多提倡我们要做一个自信的人,不过王晶导演提到,“不自信其实也是一个挺宝贵的品质,因为这提醒我们多审视自己”。

在反思电影本体时,王晶提到电影有“强交流”和“慢反馈”属性。从现场拍摄到与观众见面,电影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周期。

导演往往就是在得不到确切反馈之时进行判断和抉择,在这个过程中会不断经历自我怀疑。这大概是他作为导演和韩东这个角色的共通之处

韩东这个主人公在影片中常常是寡言的。演员白客表示“这因为他是一个不自信的人”。王晶认为白客对角色的理解和自己是高度一致的。

在韩东做出所谓拯救一亿人的壮举之前,影片大量聚焦他的自我怀疑时刻。从报社找主编,到去学校找朋友,去医院找主任,他一次次地琢磨来琢磨去,不确定自己这么做到底对不对。

其实“小人物做成了一件了不起的事”的人物弧光,对于不少观众来说都不陌生。而韩东的故事依旧可以令人动容的一个地方,正在于那份没有上帝视角的徘徊和自我审视,让我们得以在熟知的叙事模式外感受到真切的人性

进行多年的电影创作后,王晶导演也在工作中不断反思自己的创作方式。

在以往常规的创作模式中我们会在有了剧本后写一个人物小传。“人物小传里往往概括出的是一个人的普遍性,让人一看能从中找到自己可以代入的地方,便于去解读,但是我有时候会觉得,这样是不是限制了我们去探索人物身上的独特性?”

如今的创作习惯中,小镇青年、原生家庭等标签,似乎为故事里的一个人为什么这么做提供一个清晰的答案。不过王晶导演提出一个有意思的问题一个人物身上不可理解的地方是什么这是他想去探索的

尤其不止不休中的韩东那样一个特别干净特别理想主义的人是让人不太好理解的王晶导演表示人物身上的不好理解恰恰是值得书写的地方

在《不止不休》中我们可以发现,白客演绎的韩东不只是标签式励志小人物。在他的脸上还有更丰富细腻的、难以用言语概括的情绪。在特写镜头下,这些情绪的流动让人为影像本身所吸引。


“一个导演不能有选择困难症”



说到导演这个职业,王晶笑称“最严重的选择困难症都可以被这个职业给治好”。从多年做执行导演到首次做总导演,王晶意识到,导演的工作就是一个做选择的过程。

每天面临演员、美术、摄影、灯光等人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时,导演必须迅速地给出一个准确的选择,而每一个选择到最后都影响着电影世界的构建

王晶概括道,“所谓造梦,说起来很虚,背后其实就是用一套选择,在电影中展现你认为这个世界应该有的样子。”

《不止不休》中的镜头选择让人印象深刻,尤其在开场建置部分,韩东首次在酒吧和朋友对话以及第一次进入报社时,大量出现小景别的手持运动镜头,让观众紧紧跟随式感受这个年轻人的见闻。

这样的选择首先来自影片确立的“视点”。王晶导演表示,他们首先确定影片中唯一的“视点”是来自韩东的。

“有的电影讲人际关系,有的关注更广的社会风貌,而我们这部电影则是聚焦在韩东这个人物的体验上的。”确立好视点后,他们寻找与之匹配的最佳镜头语言。

脸部特写与带有运动感的手持镜头,可以较好地还原出韩东的心境。这个年轻人进入报社,那里面的人看起来很陌生,而他要和这些可以决定自己命运的人讲述自己的经历。

那个环境下的韩东的状态不会是很稳定从容的。镜头快速地甩、跟,紧紧地捕捉人物表情,正如韩东当时对所处环境的观察

在这部现实主义的电影中,手持长镜头传递出的“时空连续性”,也符合导演想营造的真实感。王晶表示在观众和银幕角色之间“我希望建立那样真实的连接感”。

回顾自己的从业经历,王晶认为自己十多年还一直在做电影,没有离开这个行业,是一件特别幸运的事情。对于刚进入这个行业的新手导演,王晶提到一个特别的建议,就是把做好Excel表当作做第一节课

王晶指出,从电影学院毕业,到投身到电影行业中,认识到电影既是一门艺术,同时也是作为一个工业而存在,是非常关键的。带着这样的了解,或许少一些幻灭感,从容地适应电影行业,进而保证个人对艺术的追求,或许更容易形成良性的创作循环。

王晶还表示,对现在的创作者而言幸运的是“我们有足够大的素材库,从中寻找足以引起共鸣的内容。现在我们有机会去关照当下,并创作自己的历史”。对电影创作空间的这份理解,让我们再次感受到王晶导演对社会现实的强烈关怀。

如《不止不休》中的那句“有些事,我想做”。无数的电影人正是在此精神的延续下不断创作,在各行各业打拼的人也是如此耕耘。因而用影像记录这一份现实,是不易的,也是值得的。


作者、编辑 | 朱彦


-END-


好物推荐



往期推荐



主题展映 | 寻路中国影像计划:满是温柔的土地上

今年奥斯卡影帝极有可能是他!

2023年我们可以看到多少引进片?

年度最佳香港电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