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抗击艾滋病的第一人,走了…… | 铭记无双国士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尹哥聊基因”
2020年7月13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原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院长曾毅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至此,2020年我国已痛失21位院士。这些“国之脊梁”是中华之光,值得我们铭记、缅怀!
曾毅院士
曾毅出生于1929年的乱世,名字虽普通,人却不平凡。“毅”字贯穿他的人生,于“爱国”,他刚毅不屈;于“学科”,他聪明英毅。
他一生与病毒打交道,面对人类知之甚少的病毒,他不曾畏惧:“一个科学研究工作者,一定要忠于自己的职责,我研究病毒,越严重、越危险的,更要好好研究。”
刚毅不屈的爱国学生
曾毅出生于粤东揭西县五经富镇,年仅17岁就从汕头乘坐货轮到上海求学。1947年1月,他进入复旦大学,在老乡邹剑秋的熏陶下,积极参与爱国运动,为此受到了国民党的注意。
同年,国民党大批逮捕进步青年,曾毅的大哥曾汉光也是其中被逮捕的一员。曾毅因参与学生运动,亦被国民党纳入了“黑名单”。
某天,他接到复旦大学地下党的通知进行转移,回到学校后,他发现每个班都有特务。当时适逢上海医学院的入学考试,考虑到自己的理想是学医,曾毅干脆去参与考试,离开复旦大学去了上海医学院。
在上海医学院的求学期间,曾毅仍然积极参加社会活动。1949年4月,百万雄师过长江,南京解放,社会秩序紊乱,国民党军队占用上医校舍,学校停课。4月26日,曾毅因在国民党“黑名单”上被捕。
被捕学生 | 图片来源: 青春赞歌——上海医学院革命运动回忆录.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内部资料.准印证(2004)第141号
原本国民党在5月21日准备将被捕人员全员枪毙,后因部分警员起义,他们侥幸逃脱,回到学校继续完成学业。
虽然经历了苦难和失去生命的风险,曾毅仍然不放弃爱国运动。在抗美援朝前夕,他还动员师生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正是因为这些经历,造就了他强毅果敢的个性。
聪明英毅地投入病毒学研究
1952年,曾毅从上海医学院毕业后,留校参加国家举办的“高级师资培训班”,投身于微生物的研究工作,敲开了病毒学和免疫学的大门。
当时的新中国百废待兴,抗美援朝正在进行。曾毅充满理想和干劲,抱着“服从分配,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的理想与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奔赴海南岛,筹建海南医专。
遗憾的是,海南的强台风摧毁了简易的校舍,华南党委决定暂停办学,所有人撤回广州。其中一大半的人员被再分配到华南医学院(中山医学院前身)。
到了1956年,曾毅被调到北京中央卫生研究院微生物系病毒室,师从我国著名病毒学家黄祯祥教授。
黄祯祥教授
期间,他对肿瘤病毒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于1960年开始了肿瘤病毒的研究。“肿瘤病毒”是劳斯(Peyton Rous)在1911年提出的新理论,几十年过后,该理论仍处于备受争议的状态。初涉新领域,曾毅以聪明英毅的心性与病毒作战,这一“战”便是一生。
防治鼻咽癌的先驱者
鼻咽癌是发生于鼻咽腔顶部和侧壁的恶性肿瘤,是我国高发恶性肿瘤之一,其中两广地区尤甚。鼻咽癌病因不明,早期难以发现,晚期难以治疗,若能究其病因,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挽救患者生命尤为重要。身为地地道道的广东人,曾毅决定研究EB病毒和鼻咽癌的关系,挽救更多人的生命。
他从血清学诊断入手,采用免疫荧光法来做血清抗体测定,但是此方法需要用到价格昂贵的荧光显微镜,难以在当时的中国推广。
于是曾毅潜心研究,在1976年建立了免疫酶法,用普通光学显微镜即可检查EB病毒,大大节约了检测成本,为大人群的普查工作奠定了基础。此后,曾毅团队建立了检测特异性更高的方法——吸附免疫酶法,提高了阳性检出率,使鼻咽癌的早期诊断率从最初的20%-30%提高到80%-90%。
1984年曾毅(左)在指导实验
科学研究没有止境,曾毅对EB病毒的研究并没有止步于此,他向更高的目标进军,眼光从“早期诊断”转向“预防”。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起,曾毅就带领团队开展用DNA疫苗防治EB病毒相关肿瘤的研究工作,希望通过疫苗防治,控制鼻咽癌的发生。
曾毅院士对EB病毒的研究成就为其带来许多荣誉,他先后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俄罗斯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法兰西国家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并于2012年荣获美国马里兰大学人类病毒研究所颁发的“公共卫生终身成就奖”。
抗击艾滋病的先行者
除了与EB病毒“死磕”,曾毅还“盯”上了HIV。一谈起艾滋病,曾毅就进入备战状态。他说:“艾滋病可怕也不可怕,希望你跟我一起战斗!”
早在1981年国际上首次报道艾滋病后,曾毅以多年深研病毒的经验预感到艾滋病将会传播到我国。1984年,他启动艾滋病病毒研究,率先在我国进行艾滋病抗体筛选,成为中国第一个研究艾滋病的学者。
艾滋病病毒发现者之一蒙塔尼(左二)、曾毅(右一)
1986年,一名美国的艾滋病患者在中国死亡。曾毅得到消息后立即奔赴事发地,采集血样,并着手分离病毒。在实验环境简陋的条件下,他成功分离出我国第一株艾滋病病毒HIV-1AC株,并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做出快速诊断试剂,使得我国在早期就拥有自己的诊断试剂,为后续深入研究创造了条件。由于他对中国艾滋病防治有杰出贡献,他于2006年获得贝利·马丁奖。
曾毅几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在公共卫生事业,始终在对战病毒的第一线。他求真务实、敢为人先、坚毅果敢,实乃吾辈之楷模。10年前,尹哥有幸得到大师的现场指导,在此表示对曾毅院士的深切缅怀!
参考文献:[1]黎润红,王承志.曾毅:中国EB病毒与鼻咽癌研究的先驱[J].今日科苑,2018(12):61-69.[2]王庆.曾毅:只为挽救更多生命[J].国际人才交流,2014(08):34-35.[3]王备.人终将比病毒聪明——访著名艾滋病学者、中科院院士曾毅[J].中国科技月报,2000(12):6-9.推荐阅读
☟ 长按二维码一键关注,学习更多靠谱的科学知识。
关注后,
点击菜单栏“文章”,阅读尹哥聊基因精选文章。
点击菜单栏“视频”,观看尹哥演讲视频和科普视频。
发送数字0,即可申请加入尹哥的粉丝圈“尹力场”。
发送数字8,即可通过关键词搜索往期文章。
【声明】生命科学与基因技术正在高速发展,针对同一研究课题,不同团队的研究结果存在差异甚至相悖的可能。另受本人知识结构及参阅资料准确性的局限,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欢迎读者随时纠错并参与讨论。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收听天方烨谈基因电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