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又一次!中国科学家让这两个汉字登上《自然》杂志

中国日报双语新闻 尹哥聊基因 2022-03-29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尹哥聊基因”

近日,世界权威科研杂志《自然》(Nature)的一篇文章报道中,出现了“”和“”两个汉字,颇为瞩目。

文章报道 截图

3月10日,《自然》系列期刊Nature Portfolio刊发专题文章《塑造未来 —Omics for all》对中国基因组测序机构华大基因进行了特别报道。

Nature Portfolio对华大基因的报道全文

文章报道了华大基因多年来在基因科技及生命科学领域的发展,介绍了华大基因在人类基因组计划、3000水稻基因组计划、多组学数据挖掘系统Dr. Tom等国际重大项目的研究成果。文中出现的 “籼”和“粳”两个汉字则是来自于此前华大基因科研人员参与的关于水稻基因组测序的研究论文。

2018年,华大基因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国际水稻研究所共同启动的 “全球3000份水稻核心种质资源重测序计划”的主文章发表在《自然》杂志上。

正是在这篇学术论文,使得“籼”和“粳”两个汉字以图片的形式插入到文章中,汉字首次被印刷在全英文杂志《自然》期刊上。

2018年发表在《自然》期刊上的3000份水稻研究计划论文 截图

据悉,在该论文发表之前,国际上均以“Indica(印度型)”和“Japonica(日本型)”来命名水稻。作为栽培稻种的最重要原产地之一,中国有着5000多年的水稻种植历史。所以,用 “Indica” 和 “Japonica” 两个单词来命名水稻的两个亚种,不能真实地反映籼稻和粳稻的亲缘关系、地理分布和起源演化过程

基于此,研究人员从水稻的历史起源向《自然》审稿人员进行了阐释,经过近两年的沟通讨论,《自然》不仅恢复了Xian和Geng的拼音命名系统,“籼”和“粳”两个汉字也最终加入这本全英文期刊中

汉字首次出现在《自然》的文章中,不仅是全球顶尖学术期刊对中国稻作文化和科技实力的认可,也成为华大基因继2002年完成水稻基因组框架图的绘制和完善的水稻精细图之后,在水稻研究领域的又一个里程碑

谈及水稻基因组研究成果,论文共同通讯作者、华大基因信息分析高级工程师太帅帅在本次《自然》杂志采访中提到,通过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SNP)以及对基因组结构性变异(SV)的比较分析,支持了不同水稻谱系的多源假说

 华大基因信息分析高级工程师太帅帅

对于2011年“全球3000份水稻核心种质资源重测序计划”正式启动到相关研究论文发布一事,太帅帅如今仍然感慨颇深:“10年前,我们克服的最大挑战之一是测序通量低,资源稀缺。为了完成水稻基因组的测序,华大基因充分发挥自身的测序能力。经过多年的创新,华大基因现有的测序能力比2010年代初提升了100倍以上。”

成立于1999年,华大基因是一家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诞生的企业。除了水稻基因的研究之外,作为一家自带“科研基因”的公司,华大的科研足迹遍布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

2021年,华大联合创始人兼董事长汪建参与了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的科考作业,对生活在地表以下10公里的生物进行了采样。

汪建谈道:“我们团队对诸如马里亚纳海沟生态环境科研计划的国际合作项目高度支持。”

对于这趟“科考之旅”,汪建表示:“我们希望数字化基因信息能为有关生命起源、生物多样性以及极端环境适应等问题提供启发。

用创新回答难题

探索生命的奥秘,用科技创新解决难题,是每一个科学家的愿景,也是华大基因多年来践行的初心和使命。

2018年,华大科技技术总监唐冲博士带领科研团队研发的Dr. Tom多组学数据挖掘系统正式上线。

据介绍,Dr. Tom 多组学数据挖掘系统整合了多个国际常用的基因数据库和生物信息分析工具,没有相关经验的用户也能轻松完成生信分析。该系统能够个性化地帮助用户轻松完成从建库、测序到分析的工作,方便快捷地挖掘基因和蛋白数据价值,对数据进行可视化的分析和解读。 

凭借“交互式”“智能”的核心优势,该系统给多组学大数据的分析挖掘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性,上线三年多以来,该系统已有来自全球20个国家和地区的用户

作为团队的主研人员,唐冲在《自然》杂志的采访中表示:“我们的可视化功能可以有效促进团队想法交流,促进沟通和协作。”

华大科技技术总监唐冲

“自从第二代测序技术发展以来,对于普通计算机来说,处理海量的高通量测序数据仍是一个耗时耗力的事情,”唐冲说,“我们还在不断改进设计,过去需要一天时间来分析的基因数据,现在只需要一到两个小时。”

让科学走进生活

从参与国际科研项目到科技创新再到成果转化,华大基因一直致力于让生命科技普惠可及

2021年,华大基因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合作发起“十万例罕见病患者全基因组测序计划”,双方合作共同建设基因检测公共平台。

据悉,“十万例罕见病患者全基因组测序计划”项目计划在未来5年内完成中国十万例罕见病病人的样本测序,希望通过基因组测序和临床数据,建立罕见病的预警、诊断、治疗与疗效评价的生物标志物和靶标体系,形成精准防治方案,以惠及患者及其家庭。

在中国,罕见病发病人群超过2000万。罕见病是指流行率很低、很少见的疾病,一般为慢性、严重性疾病,常危及生命。世界上有超过7000种罕见疾病,并以每年250种至280种的速度递增。据估算,全球受罕见病影响的人群有2.63亿至4.46亿人。


— THE END —

觉得不错点个"在看"


推荐阅读

【声明】生命科学与基因技术正在高速发展,针对同一研究课题,不同团队的研究结果存在差异甚至相悖的可能。另受本人知识结构及参阅资料准确性的局限,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欢迎读者随时纠错并参与讨论。

“阅读原文”收听基因电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