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 | 尹烨:培养创新思维功在日常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尹哥聊基因”
* 本文 2022年4月22日发表于《人民日报》第20版
没有哪个时代像今天这样强调创新。大到国家,小到家庭,都希望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下一代。作为一名生物科学工作者和科普工作者,我经常被问到:“怎样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
我认为家庭环境和氛围最重要。孩子教育的第一环境是家庭,父母包容孩子的好奇心,孩子才敢于尝试,而勇敢尝试是一切发现和创造的前提。我走上科学的道路,要感谢我的父母。我的母亲经常会鼓励我甚至带着我“闯祸”,比如在野外抓到一窝刺猬带回家养着。父亲让我从小知道做事有底线,养成良好习惯。父亲还有意识锻炼我的口才,在我四五岁的时候就带我上台说相声,培养我用生动语言讲道理的能力,这种能力随着阅读量和知识面的扩大不断得到提升。
创新是一种思维习惯。低技术创新、组合式创新等在生活中随时随处可以发生。我们完全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鼓励并保护孩子的创新力。比如孩子说“1+1=2”,我们可以拓展告诉孩子1+1也可以不等于2,二进制的时候就可以是1+1=10;再比如,讲到企鹅会不会飞,我们可以告诉孩子,企鹅当然会飞,只不过它是在海里飞,如果你把水想成是更黏稠的空气的话。简而言之,我们要肯定孩子的奇思妙想,并学会从逻辑上帮他们解释通,让他们从小就习惯从多个角度、跳出“盒子”来思考问题,这是对创新力最大的呵护。
高质量的科普对营造良好创新环境也必不可少。近几年短视频平台兴起,使科普形式从线下转到线上,传播媒介从文字、音频逐步过渡到视频,对科普起到明显促进作用。一方面,视频可以通过更加形象直观的方式,帮助大家理解很多宏观微观的概念和现象;另一方面,对内容创造者提出了更高要求,催生出越来越多科学品质和表达形式兼美的科普作品,满足人们尤其是孩子们的求知欲,这对提高全社会的科学素养、培养创新型人才大有裨益。
去年年底刚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第十二条就强调了科学技术普及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这无疑是对科普工作者的极大鼓舞。
新世纪以来,中国科技创新能力正在快速突破。特别是近期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科技创新的政策举措,让我们对未来更加充满信心。
— THE END —
觉得不错点个"在看"呗
推荐阅读
【声明】生命科学与基因技术正在高速发展,针对同一研究课题,不同团队的研究结果存在差异甚至相悖的可能。另受本人知识结构及参阅资料准确性的局限,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欢迎读者随时纠错并参与讨论。
点击“阅读原文”,收听“基因电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