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过一次管多久?对付新冠BQ.1和XBB得靠这个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尹哥聊基因”
太长不看版:
要不打两针当下的二价mRNA疫苗,或者针对性的疫苗尽快上市。
尹哥为啥还阴着?因为:
打了六针疫苗
去年12月初,国家疫情防控政策调整时,XBB“突出重围”的消息也在满天飞,尹哥考虑到可能会顶不住,正盘算着怎么办,刚好看到针对BA1/2+BA4/5的二价国产mRNA疫苗,就赶紧作为志愿者打了一针。目前来看效果还不错。
随着前几轮的阳过逐渐转为阳康,舆论又开始关注起BQ.1和XBB。这不,前天上午的热搜第一就是“阳过一次管多久”,不少小伙伴担心,这次会不会把春节过成了“重阳劫”?新冠“十大酷刑”和反复感染,仅是想想就足以让人头皮发麻。
尹哥一直比较关注BQ.1和XBB的流行情况。根据美国CDC(疾控中心)的统计,就在上周,美国新增确诊病例中BQ.1和BQ.1.1的占比达到55.8%,XBB和XBB1.5的占比达到32.5%,四个亚型合并占比达到88.3%,几乎坐稳了新冠界的铁王座,而旧王BA.4、BA.5的占比已经跌至3.7%。
△2022年10月2日至2023年1月7日,美国新增确诊病例所感染毒株的情况(来源:美国CDC)
虽然BQ.1和XBB来势汹汹,但其实它们没那么可怕,防范的秘诀仍在于打疫苗。
2022年2月1日,英国伯明翰大学的研究人员在Nature Immunology上发表的文章显示,初始病毒载量的大小、T细胞响应快慢与出现症状的严重程度相关。简单来说,免疫系统响应越快,感染后出现的症状也就越轻微。
△感染新冠病毒后,体内T细胞和抗体响应以及炎症的变化情况(来源:Nature Immunology)
T细胞是怎么来的呢?一般而言,感染和接种疫苗后,体内会产生一定量的T细胞,如果病毒被消灭,T细胞的数量会随时间慢慢减少,同时也会留下一定量的记忆T细胞,以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病毒再次入侵。根据美国CDC的研究,T细胞的数量会在感染的首月增长,之后缓慢下降,它的半衰期也比较长,在94~690天不等。而与获得性免疫相关的特异性抗体、B细胞数量也呈现相似的趋势。
2022年12月14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何大一团队在cell上发布表的一项研究,测试了多克隆血清、单克隆抗体对奥密克戎新亚型的中和作用。研究人员发现,二价mRNA疫苗的接种者、BA.4/5的既往感染者血清对BQ.1和XBB依然有一定的中和作用。研究人员同时认为,尽管BQ.1和XBB带来了更多突破性感染的可能,但接种疫苗对于预防重症和死亡仍然有效。
1月12日,美国学者发表在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的一项研究,分别测试了接种一剂加强针、两剂加强针和二价mRNA疫苗的人的血清样本,对于不同毒株的中和活性。其中,接种二价mRNA疫苗的表现效果要好于另外两者,尤其是对于当下流行的BA.5、BQ.1和XBB,差异更为突出。而只接种一剂加强针的效果最差。
△不同疫苗接种情况血清样本对新冠病毒的中和活性(来源: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22年12月6日,得克萨斯州大学的科研团队在Nature Medcine上发表的研究也印证了二价疫苗的作用。研究发现,接种二价mRNA疫苗仍能产生一定量的中和抗体,而与仅接种的人相比,存在既往感染史的人再接种,能显著提高中和抗体水平,更好地应对新冠病毒感染。
△二价疫苗接种者血清对不同毒株的作用(来源:Nature Medcine)
真实世界的数据,也反映了疫苗和既往感染史在预防BQ.1和XBB感染的效果。此前哈佛大学研究团队以预印本形式在medRxiv上发表的研究显示,截至2022年11月10日,大约97.8%的美国人有既往感染史或接种过疫苗。而美国CDC近期公布的数据显示,在BQ.1和XBB流行的影响下,美国的新增感染病例并没有出现大幅增长。
△2020年1月以来,美国的新增确诊病例概况(来源:美国CDC)
就在上周,广州等地也陆续发现BQ.1和XBB,虽然尚未发现社会面传播,但随着“国门打开”,BQ.1和XBB进入中国很可能只是时间问题。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张文宏医生近期预测,第二波感染的高峰将出现在2023年5月至6月,感染者的比例将为25%~50%,但好一些的消息是,再次感染的症状可能会有所缓解。
当然,预测是基于当下各方面情况作出的,未来会怎样、会不会产生新的变异株,都可能影响结果。然而不管病毒怎么变化,我们的常规预防方式依然有效,需要重视却也不必惊慌。新春佳节将至,尹哥还是建议大家做好基础防护,同时也期待中国自主研发的mRNA疫苗能够早日上市。
参考资料:
[1] Wang Q, Iketani S, Li Z, et al. Alarming antibody evasion properties of rising SARS-CoV-2 BQ and XBB subvariants[J]. Cell, 2022.
[2] Moss P. The T cell immune response against SARS-CoV-2[J]. Nature immunology, 2022, 23(2): 186-193.
[3] Davis-Gardner M E, Lai L, Wali B, et al. Neutralization against BA. 2.75. 2, BQ. 1.1, and XBB from mRNA Bivalent Booster[J].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22.
[4] Kurhade C, Zou J, Xia H, et al. Low neutralization of SARS-CoV-2 Omicron BA. 2.75. 2, BQ. 1.1 and XBB. 1 by parental mRNA vaccine or a BA. 5 bivalent booster[J]. Nature Medicine, 2022: 1-4.
[5] Klaassen F, Chitwood M H, Cohen T, et al. Changes in population immunity against infection and severe disease from SARS-CoV-2 Omicron variants in the United States between December 2021 and November 2022[J]. medRxiv, 2022.
[6] https://covid.cdc.gov/covid-data-tracker/#variant-proportions
[7] https://covid.cdc.gov/covid-data-tracker/#trends_weeklycases_select_00
[8] https://www.cdc.gov/coronavirus/2019-ncov/science/science-briefs/vaccine-induced-immunity.html
[9] http://finance.sina.cn/2023-01-10/detail-imxzsiys2150449.d.html?wm=3049_0016&from=qudao&sendweibouid=1638782947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