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防止在人工智能时代来临之际,却培养出大量的人工智障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尹哥聊基因”
最近微信改版,容易找不到尹哥的文章,大家记得把尹哥设为星标⭐️ 哦~
Sora的问世的确是一个AIGC的里程碑,除了大家能够直接想象到的,比如说对美工、视频、影视行业的重塑,更重要的是它对教育系统的重塑会是摧枯拉朽式的。以想象力为核心竞争力的竞赛时代已经摆在人类面前,如果我们还在走刷题背书的这条老路,那就等于今天还在学八股文。正如同我们的人工智能算法,不能只研究推荐带货,我们也要防止在人工智能时代来临之际,却培养出大量的人工智障。
谢谢各位朋友的支持,因为很多朋友都留言了,希望我谈一谈Sora对教育的影响,这一期就讲讲这个。当然内容还是比较长,大家可以点个赞收藏一下,有空了慢慢看。
先辟个谣,昨天晚上这个也是很多人在转,叫震惊世界的OpenAI,Sora视频生成工具的发明者之一是2013年本科毕业于上海交大的天才科学家谢赛宁,但是本人很快有了回复,“Sora是Bill他们在OpenAI的呕心之作,我虽然不知道细节,但是Bill告诉我他们每天基本不睡觉,高强度工作了一年。跟我的关系是什么呢?只能说一点关系都没有。”
谢赛宁的回复其实很长,但有一句话我认为最关键,对Sora这样的复杂系统,人才第一、数据第二、算力第三,其他都没有什么是不可替代的。知道了吧,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
好了,这就是我要讲的,我们人才教育最重要的第一点,实事求是、不说假话,谢赛宁的态度就非常值得我们学习。我们见过很多人违反法律,但是从来没有人可以违反物理定律,所以科技创新可是来不得任何的虚假。
切记,要走好每一步,因为每一步都算数。
人才教育的第二点,我想谈的是要见贤思齐,要有同理心,见得别人好,拒绝内卷和互相倾轧。
我从很多朋友发来的这个标题为“Gemini让Sora现原形”这个视频讲起。它里面写了这样一段评价,“总的来说,这段视频在视觉上很吸引人,但前后矛盾之处表明这不是真实场景。”很多朋友就在下面留言说,你看这个Sora,其实它模拟的也不是真实世界。我们回到第一个视频,大家还记得吗,我们人类输入的视频的prompt是什么?它原文翻译过来就是要求雪花和樱花,它的花瓣要共同在天上飞舞,Sora已经按您说的实现了,您却说这不是真实场景,这不是鸡蛋里挑骨头吗?难不成小时候我们听故事,比如说小马过河,你能给孩子直接讲,马其实是不能说话的,所以这个故事是假的?
伽利略在做完比萨斜塔坠物实验,也就是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故事,当时也有人质疑,说大的铁球还是更快一点,当然实际上这个也对,因为非真空物体坠落的过程不是一个完全的自由落体运动,它会受到空气流体力学风阻的影响,大铁球的风阻小,所以确实大的铁球会先着地一点点。但是伽利略是怎么回怼的呢?他说,你在挑我这一点点的差距,却忽略我可是纠正了之前数倍的错误。
所谓见贤思齐,就是指我们看到了一个新技术的问世应该是积极拥抱、主动学习,奋起直追才能迎头赶上。即使是批评也应该是具备建设性的,而不能是鸡蛋里挑骨头,想办法证明人家不行。这就像我们会去责怪学霸“居然你这次没考满分”,但是我们就会盛赞某学渣一次偶尔的及格。
所以我们的人才教育就是要倡导见得别人好,积极地为身边的朋友甚至是陌生人要去鼓掌、去点赞,这个社会才会盈溢正能量,少很多的这种戾气。
未来人才教育的第三点,我想说的是,不要去定义唯一成功的标准,而是要去鼓励多元化的标准。
德国的教育体系,我第一次了解就觉得很有意思。它的小学学制是4年,一般6岁入学,10岁会毕业。德国的小升初会按照学生的成绩包括个人的兴趣分成三种中学,普通中学、实科中学和文理中学。
我们简单理解,如果就读于普通中学或者实科中学的孩子,很可能他就走上了职业教育,也就是我们一般国内称的职高或者技校的发展道路,未来可能会是一个工匠。而成绩最好的这一部分(学生)会进入到文理中学,这个比例大概在30%~40%,虽然以后还会有第二次和第三次的分流机会。但基本上小升初就会面临他们人生道路的一个大分流,您觉得这很残酷吗?还是我们现在这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大家开始卷本科、卷研究生、卷博士、卷考公、卷就业更残酷?
当然这个里面确实有一个国情不同的前提,德国的技术工人的工资,比如和它的公务员、研究人员的收入差距是不大的,但是它教育的本质还是承认了人本来就是多样性的,不是说每个人都能适合去搞研究或者是一直向上去突破的。确实也要有人去承担普通工作,我们不能仅用一种教育体系去筛选所有的人,还是得让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
你也会发现很多发达国家的考试,当然国内现在也越来越多了,其实考试结果就是A、B、C、D 4个等级,这是告诉大家,其实大部分人也都差不多,谁也不比谁强多少,你不用骄傲也用不着气馁。而我们过去的这种百分制事实上是把学生成绩分成了100个等级,所以考99的就可以去鄙视考98的了,你说这一分真的很重要吗?这才是真正残酷的竞争,也是造成了很多刷题教育内卷的根源,更何况人工智能的快速进展会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去促进智力和知识平权,单靠死记硬背、刷题拉分而掌握的这些知识很快就会过时。
我是做生命科学的,我们特别重视的一个概念就叫做“生物多样性”。所以我希望我们的教育也应该快速建立多样性评价的标准,无论是大树还是小草都应该能沐浴到对他来讲充沛的阳光。
未来人才教育的第四点,我想谈一谈有哪些能力是我们、特别是孩子们应该注重培养的。
首先是语言,因为不管是Sora或者是其他的AI你再牛你也得输入,你要打字,你要说话,所以问对问题、描述得精准你就赢了。所以首先我们必须用好母语——汉语,可不能“奈何从小没文化,一句哇塞走天下”“啊,大海全是水”,其实我们真的就把汉语给糟蹋了。
汉语学好了,应该尝试多语言能力。不要认为语言只是工具,不同的语言其实它代表了不同的逻辑,英文能够成为科学通用语言不仅仅因为它简单,也是因为它在描述一个问题的时候是比较准确的。比如这个中文梗,“大舅去二舅家找三舅说四舅被五舅骗去六舅家偷七舅放在八舅柜子里面的100元,请问钱是谁的,究竟谁是小偷”,如果这个问题用英文正确表达,你肯定就一目了然了,因为英文的动词是有时态的。要知道人类只有学会两种语言,才能彻底了解一种语言。
这个能力对大部分人类来讲,6岁以前是最好的时期,因为可以在同一脑区形成多语言中枢。像我英语实际上是在差不多初中才开始正式学的,所以我的英语和汉语是在两个脑区内的,我的英文水平是远远落后于汉语水平的。在第一期prompt我就读成了promote,有朋友帮我指正出来了,这个也请大家注意发音,别被我给带错了。
语言之后接下来要提升的就是逻辑,逻辑在古希腊体系是属于理科范畴的,而几何当时可是文科范畴的。逻辑学非常重要,可以让我们产生思辨、学会质疑,避免非黑即白的二极管思维。如果把语言和逻辑这两个能力综合,进一步地提升,就是公众的即兴演讲和辩论。
应该鼓励孩子们多做这样的尝试,对孩子们来讲重要的还要鼓励他们都去想象,特别要保护他们天马行空的想法,须知人类思维的边界就是宇宙的边界。
还要鼓励他们多去提问,要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钻研精神,须知只要能问对问题,答案就有了一半。千万别嫌烦,要不厌其烦地引导他多问问题、问对问题,因为在通用人工智能触手可及之际,知识和智能对于绝大部分人不会再是问题,而觉知或者说想象力就成了每个个体的核心竞争力。
想象力是来自于好奇心的,好奇心是来自于体验的,所以我强烈建议家长们,一定要多带孩子们走出去体验,不要困在家里面自习馆里去刷题。逛地摊也好,走市场买个菜也罢,最重要的还是要带他们走进大自然,让他们在对自然的觉知中,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
也正如圣埃克苏佩里在《小王子》当中写道,“如果你想让人们造一艘船,不要雇人去收集木头,不要发号施令,也不要分配任务,只需要把他们领到海边,去激发他们对海洋的渴望。”
最后我其实鼓励所有人,无论是什么年纪,都要重燃好奇心,要知道当下人类最大的挑战就是对技术钝感,老觉得技术来了和你是没有关系的。居里夫人讲过,“世界上没有恐惧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知之越深,畏之越浅。无论你接不接受,一个新的时代它就是到了,我们越是积极了解,就越能把握主动。
而对于年轻人,我希望大家都应该立即行动起来,因为再智能的大脑也需要有一个好身体、一个好心态来支撑,极致自律才有极致自由。比如网购、打个游戏、泡个夜店,这些事情看起来很时尚,其实它一点难度都没有,只要你想办随时都可以,真正牛的应该是那些不容易办到的,比如说读书学习、赚钱、规律地健身,早睡早起、孝敬父母,用炽热的心去爱人爱己,有同理心。用你毕生的精力,去精通一个一个的专业领域。低级的欲望只需放纵即可获得,高级的欲望只有克制才能达成。
人工智能时代,中国的青年们一定不要错过和缺席,我们共同加油!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