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陕西首条市郊铁路,为什么开往了这里?

馍大师 夹馍星球 2023-04-10

大家好,我是夹馍星球作者馍大师。


前段时间,我们推出了关于咸阳武功县的文章《一手好牌被打散,它又逆袭成为”西北电商第一县”》,获得了热情反响。


今天,我们继续关注陕西县域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这次走进的是西安市鄠邑区,即之前的户县。


户县有“银户县”之称,自古农业发达,建国后国家在这里布局了几个大厂,带动了工业崛起,甚至还修建了一条铁路专线。


而真实情况到底是如何呢?

作者|馍大师   出品|夹馍星球

 

11月1日,一条消息刷爆了西安鄠邑区(原户县)人的朋友圈——西户铁路正式投入载客试运营。
 
西安市区到鄠邑,不过40多公里,但交通成本一直很高:开车吧,需要一个多小时;坐高铁吧,要多次倒车,也很麻烦。
 
西户铁路客运业务恢复后,人们刷地铁卡就可以乘车,单程只需25分钟,大大节省通勤时间。
 
有市民在相关报道后面兴奋留言:“以后回家不用开车了,坐地铁回户县!”
 
同时,也有网友怀旧说:

“童年的绿皮火车,可以上推打开的窗户,还有从窗户外面塞进来的鸡蛋筐、碎花包袱和流着鼻涕的小娃。”

 西户铁路列车

 
西户铁路是一条老铁路,建成于1956年,起点为陇海线上的三民村站(西安莲湖区枣园北路),终点为户县的余下镇,也是陕西省首条市郊铁路。
 
为什么要修这样一条支线?因为建国初“156项工程”建设的布局,余下镇成为陕西工业重镇,运输需求大。
 
西户铁路主要功能是货运,同期也开通客运。2000年,因为运营成本高等问题,客运业务停止,转眼间20多年过去了。
 
铁路刚开通时,终点区域叫鄠县,后来改成了户县,现在又成了鄠邑区
 
一条铁路,串联了历史,也穿越历史,见证着这片神奇土地的发展变迁。



鄠邑区位于西安市西南部,南靠秦岭,北依渭河,形成鲜明的“北平原、南山地”地形。和关中很多县(区)一样,鄠邑的历史久远悠长,直追远古。
 
4000多年前,有扈氏部落在此建立邦国,叫“扈国”。当部落盟主上位后,改禅让制为世袭制,有扈氏表示反对,举兵反抗。启获胜,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
 
后来的成语“飞扬跋扈”,很可能就来自这里,喻义有扈氏不服从命令。
 
商朝时,此地为诸侯国崇国的领域。商末,岐山的西伯(周文王)打败崇国,于沣水岸边建立了丰京,在今天鄠邑区东北20公里处。周武王从此出发,击败商纣,建立周朝。
 
 户县在西周时期位置
 
周朝末年,周幽王荒唐无脑,又是废太子,又是烽火戏诸侯,最后被犬戎国杀死。这场战役中,诸侯国都在旁观,只有西陲大夫秦襄公(居宝鸡陇县一带)率兵来救周,立下功劳。
 
秦襄公拥立前太子姬宜臼为王位继承者,是为周平王,并护送其迁都到洛阳,开启了东周。
 
周平王很感恩,封秦襄公为诸侯,将故都之地赐给他:“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出戎,即有其地。”(《史记》)

意思是说:你只要把这块地上的敌人赶走,它就是你的。
 
由此,秦正式立国,有了和齐、晋等国一样的地位。因为跟对了人,秦国开始崛起,迎来新的时代。
 
 《大秦帝国》中的秦惠文王,富大龙饰
 
秦国几代人征伐,终于占据了关中西部这块肥沃的土地,并在原扈国设立鄠邑。“鄠”和“扈”同音,可能是觉得扈这个字眼不好而改的。
 
汉代初,在鄠邑置鄠县(也有种说法是秦代就有鄠县,但未确证)。

从此,鄠县延续了两千多年,中途只是隶属关系发生变化,县制始终都在。
 
汉时,户县属于三辅(左凤翔、右扶风、京兆伊三个官职)之一的右扶风管辖,为京畿重地。
 
 汉朝,鄠县属于右扶风
 
三国曹魏时,将三辅改为郡,鄠县属扶风郡。
 
到两晋时,司马炎泰始二年(公元266年),从扶风郡、京兆伊里分出五个县,组成始平郡,作为他的儿子“始平王”司马裕的封地,鄠县属始平郡
 
 西晋时,鄠县属于始平国
 
北魏时,户县又划给了京兆郡(即西安)。从那之后到民国的漫长时间内,户县都属于西安管辖,只是西安的名称有变化——唐朝叫京兆府、元朝叫丰元路、明朝时设西安府。
 
 唐朝时,鄠县属京兆府
 
期间,隋大业十年(614年),因原来城池损毁,在南边2里的地方另建了新县城,直到今天。所以,鄠县不但县制稳定,地点也稳定,是真正的古城。
 
数千年内,户县因地处较偏僻的秦岭脚下,并非兵家必争地,社会也相对稳定。
 
到了民国,1936年,国民政府实行行政督察区制度,鄠县属于陕西省第10行政督察区,区治设在咸阳,相当于户县归咸阳管辖。
 
建国后,鄠县延续旧制,属咸阳专区。1958年,划归给西安市,但3年后又划到咸阳。
 
 1951年,鄠县抗美援朝大游行
 
这时,鄠县名字迎来大变化。
 
新中国成立,为减轻人民学习负担,加速扫盲工程,开始搞简化字的文字改革。1964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编印了《简化字总表》。
 
同年,郭沫若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日本的汉字改革和文字机械化》,提出把生僻字的地名改成同音的常用字,受到各方关注。
 
陕西因为历史悠久,很多地名都是古字,比如鄠县。省上很重视这件事,在征求意见时,时任民盟中央主席的鄠县人杨明轩,提出从本源的扈国出发来考虑:
 
当年有扈氏反对启家天下,被认为是大逆不道,但从今天来看,恰恰是敢于挑战王权的革命行为,是正面的,何不取“扈”字上部,简化为“户县”。
 
况且,“户”与“门”的意义相似,重重门户次第开,寓意人多繁荣。
 
这个方案得到国务院批准。1964年9月,存在了2000多年的鄠县,改为户县。   
 
 鄠县改名户县
 
1983年,在全国行政区划大调整中,户县又回到西安怀抱,保持至今。
 
2016年,在都市新的发展规划中,户县升级为西安市鄠邑区。不过,民间还是习惯称“户县”,亲切。

曾有电视主持人,把鄠读成了e,邑也常被错念成“巴”,鄠邑人自嘲:

咱是恶霸区。


 
西安地区流行一句话:金周至银户县。是说在西安周边几个县中,周至和户县是很富裕的。

这里有大片的沃土,物产丰富,在农业社会时期,老百姓的生活相对不错。
 
户县境内有涝河、潭峪河等水系,除了能产小麦、玉米,还可种植水稻。今天饭馆里常见的“秦镇米皮”,就是户县秦镇的传统小吃,曾是进献给宫廷的贡品。
 
建国后,围绕基础的农业,户县进行了几十年的改造建设。1950年代初,曾组织数万名平原地区的志愿者,进山里参加植树造林,修筑梯田,保持水土。
 
当时有句口号:“山区平原一条心,团结起来除祸根。”
 
 绿化秦岭,图|张永义
 
1970年代,在农业学大寨的背景中,户县开展了“田园化建设”,奠定了今天的乡土面貌。
 
所谓“田园化”,就是把那些可耕种的自然土地,用路给圈起来,进行精细耕作,像侍弄花园一样。

这是农业国家一个美好的愿望。
 
1975年9月,“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召开,户县规划了学大寨方案,次年正式施工。
 
 农业学大寨场景,图|刘志德
 
首要任务就是修路。全县人民齐上阵,奋战了一年,修筑了17条主干公路——八横九纵,呈“井”字形,分别命名为“1号路、2号路……”。
 
不过,现在已改为起止点名字。比如“南北一号路”,现叫“神白路”——从神策村到白龙沟村。
 
同时,还修成了125条生产路。这些路将户县大地划分为60个万亩面积的大方块和2900个生产方地,从空中俯视,像是一个大棋盘。
 
经过三年苦干,户县的土地呈现出很规范的田园化格局。在此过程中,为保证道路走直线,拆除了不少民居,引起过争议。但从长远来看,为农村发展创造了条件。
 
 户县新貌,平直的道路,图|董正谊
 
土地改建不久,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施行,原来集中起来的土地,又分给各家庭。1982年,户县粮食亩产达到1048.5斤,成为“千斤大县”。
 
改革开放后,户县因为靠近西安,有这个大市场,农副业也发展起来。比如,有人了解到西安的烤鸭店,鸭子需要从外地进,回去后就办了填鸭厂。
 
农民富起来后,文化活动也丰富起来。青年结婚、孩子满月、过年过节,流行包戏、包电影。据报道,1983年,全县共放电影12500多场,其中个人包电影的有7500多场。
 
 过去的露天电影
 
作为农业大县,基础厚,名气大,很多全国的会议,喜欢来户县召开。
 
1982年,中国农机学会在户县召开农机节能和多种能源利用学术研讨会;1985年,财政部农业财务司在户县召开全国农业财务工作会议。
 
农业的发展,除了依靠土地,关键还在于育种。在这方面,户县也走在了前列。
 
户县种子公子农艺师郭秦龙,在1980年代初,以杂交方式培育出玉米良种“户单1号”,获得陕西省科技一等奖。之后的“户单四号”,解决了育种史上的抗逆性难题。
 
一系列新种,让玉米的产量从亩产200公斤提高到500公斤,成为北方地区夏玉米的主栽品种。
 
为表彰他的贡献,1992年,西安市奖励他奖金10万元,在当时是个大数目。可以说,郭秦龙就是“玉米界的袁隆平”。
 
1996年,由户县葡萄研究所研发的“户太八号”葡萄新品种,通过审核。这种葡萄,果粒大如乒乓,酸甜可口,卖相非常好,是葡萄界的王牌品种。
 

 户太葡萄

 
2019年,“户县葡萄”入选农业农村部的“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工程”,是户县农业的一张名片。如今,全区葡萄种植面积6.6万亩,年产值近10亿元。
 
现在的鄠邑区农村,不只是装粮食栽果树,而是将农业和文旅、艺术进行融合,打造出各种特色村庄。
 
比如,玉蝉街道胡家庄村建造了亲子娱乐休闲项目“奇迹山庄”,有农田菜田,也有萌宠乐园,适合带小孩去体验。
 

 2022年11月,胡家庄村获得“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称号

 
秦岭脚下的石井街道蔡家坡村,在西安美术学院、西安音乐学院的帮助下,建造了美术馆、雕塑馆、民俗墙画、麦田剧场等艺术风光,成为远近闻名的“艺术村”。
 
 蔡家坡村的艺术作品“大地之子”
 
蔡家坡还连续四年举办“关中忙罢艺术节”,有音乐,有戏剧,有展览,给乡村带来了热闹,还带动了农产品销售。

 

 
虽然以农业为优势,户县的工业在建国后也迎来发展,这要得益于国家的扶持。
 
1954年,苏联援建中国的156项工程中,有一个军工企业惠安化工厂(代号845厂),主要是为固体火箭发动机研发燃料,选址在了鄠县南郊的余下村。
 
余下原名“御下”,据说后唐太祖李克用曾在此居住,后简化为谐音字“余下”。
 
因工厂生产有用电用热需求,国家又将原本在西安西郊筹建的西安第三发电厂移至户县,即户县热电厂。
 
1957年11月,户县热电厂第一期工程建成投产,是陕西第一座高温高压热电厂。
 

 户县热电厂

 
当时,陕西省还决定把余下变成一个军工工业区,配套有电解铝厂、纺织厂等。
 
可能有人会问,为啥要建纺织厂?因为纺织厂女工多,可以解决化工厂单身汉的婚姻问题。
 
后来因中苏关系恶化,不少项目没落实,纺织厂也没建成。惠安厂只好专门招了一批女工。

 惠安化工厂

 
1965年,惠安厂试验成功,解决了发动机燃烧不稳定和药柱表面裂纹等诸多问题,中国固体火箭事业迈出重要一步。
 
同年,钱学森来厂里参加会议,称赞惠安厂给国防工业做了大贡献。
 
在电影《我和我的父辈》中,章子怡主演的《诗》篇章,讲的就是研制固体火箭发动机的事,角色为火药雕刻师——给固体燃料表面做“微整形”的人。不过片中场景是在内蒙古的基地。

 章子怡在《我和我的父辈》中

 
化工厂要运物资,热电厂需要运煤,交通需求很大,所以铁道部从陇海线上的西安三民村站,接了一条铁路专线到余下。
 
1956年正式通车,时称“西余铁路”,在户县县城也设有站点。
 
这条道路除了作为工业专线,同期也开通客运列车。上午九点左右从余下出发,两个小时能到达西安火车站,便利了本地人去往西安。
 
改革开放后,不少户县农村妇女,早上提着一笼子鸡蛋,去西安火车站售卖,下午再坐车回来。
 
到了2000年,因运营成本问题,以及大巴车、私家车的兴起,西余铁路客运业务停止。户县火车站的候车厅,一度变成了羊肉泡馍馆。

 户县火车站
 
在很长时间内,余下镇是户县最热闹的地方,配套的学校、医院、宾馆、文化宫纷纷建成,当地人曾骄傲地称“中国的底特律”。
 
这里也是文化素质很高的地方,因为有全国的科技人才云集。惠安厂建厂初,北京理工大学复合推进剂专业一个班的学生,全都分配到厂里。
 
镇上还建有一个军工厂的配套学校,叫惠安职业学校,现在更名为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以前叫“陕西国防学院”,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国防大学在陕西的分校。
 
 陕西国防学院
 
有工业的支撑,余下镇是户县最富裕的镇,GDP和财政收入,经常位居全县第一。镇上的消费水平也远超户县县城,引领户县风尚。
 
很多当地人,一辈子与惠安为伴:父母是惠安厂工人,自己从小上惠安幼儿园、惠安小学、惠安中学,高中毕业后当兵三年,再复员回惠安厂工作。
 
改革开放后,很多“156项工程”和三线建设企业遇到困境,有的从山区搬迁到城内,有的破产倒闭,户县的两家大厂也曾遭遇波折,好在都挺了过来。
 
1980年代,除了继续保持军工特色,惠安厂开发了很多民用产品,比如精制棉(又叫工业味精)在国内领先,且是亚洲最大的精制棉生产厂。
 
2001年,惠安化工厂改组为“西安惠安化学工业有限公司”,隶属于中国兵器工业集团。
 
 惠安公司成立大会
 
现在的余下镇有大中小企业70多家,以化工、机械为主,有的是西安比亚迪工厂的配套企业。
 
除了余下镇的大国企,户县也有不少当地企业。
 
比如,1958年建立的户县玻璃厂,曾年产玻璃制品上万吨,并大量出口到外国,是户县的利税大户。但在1995年,因产品老化,竞争力不足,工厂破产。
 
 户县玻璃厂,摄影师|余明兴
 
还有一家户县造纸厂,在九十年代新闻黄金时代,生产的新闻纸,曾畅销一时。
 
但老国企厂,终究还是没熬过岁月。2022年11月10日,户县造纸厂发布公告,宣布破产,通知职工前往办理社保相关事宜。
 
 户县造纸厂
 
时代对一个地方的改变,或涨潮,或退潮,从来步履不停。

 
 
历史积淀深厚的户县,有着文化艺术基因。1950年代,户县人在传统剪纸、刺绣的基础上,创造出了一种特色艺术品类——农民画
 
当时正值新中国建设起步,需要宣传新政策、新气象,而画是最直观的一种形式,广大农村地区涌现出一股“壁画”风潮,在墙上描绘生活的蓝图。
 
1958年,西安组织“诗画化长安”活动。户县政府本来就想打造“文化县”,热情很高,把文化馆干部、美术老师、农村的绘画爱好者以及“旧艺人”都组织起来,投入其中。
 
在政府的支持下,到1958年8月底,全县23个乡镇407个合作社,共画了13万幅壁画,可以说是“人人提笔,家家填彩”。户县的壁画活动成绩得到表扬,成为典型。
 
这一年后来被定为户县农民画的诞生年,每逢大的时间周期,都会举行纪念活动。
 

 户县农民画,确实好看

 
户县农民画作的特点是色彩饱满,对比强烈,风格浪漫稚拙,洋溢着朴实的风趣。

本质是图解方针政策、教育农民和表现农村建设的政治宣传画。     
 
参与的人多了,有天赋的人自然就被挖掘出来;画得多了,也总能挑出高质量的作品。1961年,陕西省举办了“户县农民画展”,这是对户县美术活动的重要点赞。
 
1963年,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拍摄了纪录片《今日中国》,专门介绍了户县的业余美术活动。

1966年,6幅户县农民画入选了全国美术作品展,并发表在《人民日报》上。
 
由此,户县农民画从本省走向全国,打响了知名度,成为本地的一个重要标签。
 
 户县新貌,图|刘文西 刘志德
 
进入1970年代后,在文化革命的浪潮中,户县更是诞生了大量主题画作。1973年,中国美术馆举办户县画展,展出305幅作品。
 
在习惯树典型的年代,户县农民画被认为是全国美术工作的重要成就,还在上海、哈尔滨、昆明、太原、乌鲁木齐等南北各地进行巡展。
 
盛名之下,1976年,户县将文化馆改建成“农民画展览馆”,这是全国第一家也是最大的县级农民画展览馆。

展览馆所在的街道,也命名为“画展街”。
 
 农民画展览馆
 
1979年,户县甚至提出要在全县实现“万名美术作者、两千个美术小组”的奋斗目标。不过,此时的农民画变成了宣传“四化建设”,尤其是宣传“计划生育”。
 
从1975年到1983年,户县女农民画家李凤兰,连续当选第四、五届全国人大常委。她的代表作有《春锄》《喜开镰》等。
 
 李凤兰代表作《春锄》,很优美,很经典
 
对外开放后,户县农民画以鲜明的民族特色,受到外国人欢迎。有时候,户县在接待外宾时,就把地点选在农民的画室里。
 
日本有不少农民画的收藏家,他们觉得这种喜气洋洋的画作,属于“治愈系”。
 
时代变迁,农民画的政治宣传功能逐渐减弱,民俗文化属性增强。

农民绘画不再依托于集体组织,而是纷纷成立个人的工作室或家庭画室,承接商务业务。
 
比如,户县北郊的东韩村,成立了农民画庄,有农民画作者常年在此创作。东韩村有“陕西第一村”之称,2017年入选中国名村影响力排行榜300佳。
 
 农民画创作中
 
2015年,陕西国防学院还创建了“户县农民画美术学院”,习武的搞起了文,但意味着农民画进入正规专业院校教学体系。还真有不少外地年轻人前往户县学画。
 
有了这张独具特色的文化牌,户县将农民画广泛用于产品的设计之中,给经济带来很大帮助。
 
比如,户县农民画和户县葡萄就强强联手,葡萄包装采用农民画元素,推出“户县葡萄,农作艺术品”的口号,提升了品牌文化力。
 
 农民画包装的户县葡萄
 
如今,在西户铁路的列车车厢上,也装饰着户县农民画。

只是,窗外已没了卖茶叶蛋的户县人。

 

依靠计划经济时期的工业基础,新世纪初的2000年,户县GDP为26亿元,在陕西省87个县(不含区)中排名第二,仅次于长安县。
 
那时候的户县,是对得起“银户县”这个称号的。
 
2010年,户县GDP越过百亿元大关,达到105.78亿元。此时,正处于煤炭黄金时代,陕北的府谷县、神木县、靖边县迅速崛起,经济位居全省前列。
 
作为传统农业大县的户县,排名下滑,是该到了思考自己新发展方向的时候了。
 
2011年,户县被定位为“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副中心城市”,这对户县来说是一个利好消息,曾经的后花园要变成正宫了。
 
新一轮城镇化建设加速展开,户县承接了不少西安溢出的资源。
 
2016年,户县基本具备市辖区规模后,又迎来重要节点——撤销户县,设立西安市鄠邑区。

使用了52年的“户县”进入历史。
 
随着国民文化层次提高,“鄠”已是规范的常用汉字,算不上生僻,且13画的笔画也不多,所以恢复成原名。

 鄠邑区在西安位置
 
在新的定位中,鄠邑的发展方向也逐渐清晰。
 
一方面,农业优势可以保持,但农业无法成为拉动经济的重力;另一方面,由于生态保护的需要,工业发展需要谨慎。

所以,鄠邑区最适合的方向就是——文旅产业。
 
其实,早在新世纪初,“西部大开发”浪潮中,户县就把旅游业作为第一大经济支柱来发展。本地人文、自然旅游资源丰富:
 
位于鄠邑区圭峰山的草堂寺,是佛教传入我国后第一个国立译经场。公元401年,后秦国王姚兴迎请龟兹高僧鸠摩罗什来长安,在草堂寺翻译佛典,并在此创建佛教三论宗。
 
 草堂烟雾景致
 
寺内有一口井,常有白气从中升腾,被称为“烟雾井”,“草堂烟雾”也为关中八景之一。科学解释是户县富含地热水,热气冒出成为烟雾。
 
位于户县祖庵镇的重阳宫,是王重阳早年修道之所,著名的“活死人墓”也在这里。后来,王重阳出外传道,创立了全真教。
 
 2017版《射雕英雄传》中的王重阳
 
去世后,弟子们将他归葬故居,并建造道观,丘处机取名“重阳宫”,作为全真派祖庭。
 
巅峰时期,重阳宫有殿宇楼阁5000多件,道士近万人,后来逐渐衰败。如今,宫内收藏有40多通全真派历史碑石,有“小碑林”之称,昭示着曾经的繁盛。
 
全真教故事因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闻名天下,每年来此参观的人很多,是鄠邑区的旅游胜地。
 
 天下祖庭重阳宫
 
有秦岭这座大靠山,鄠邑的朱雀森林公园、太平森林公园,凝聚壮丽美景,也是野游的好去处。
 
这几年,户外活动行业兴起,鄠邑区把秦岭北麓的天桥湖,打造成了一个国际露营地。天桥湖有“蓝宝石”之称,山水相映,是西安周边最大规模的湖畔帐篷集群。
 
 天桥湖国际露营基地
 
历史文化和自然风景相映,鄠邑既是西安市人周末休闲的好去处,也对全国游客有极大吸引力。
 
西户铁路客运业务之所以在20多年后重新启动,改造为城际轨道交通线路,也是因为城市区域扩大,沿途居民数量增长,有较大的需求。
 
不过,西户铁路目前的定位“以商务客流为主,兼顾通勤客流”。也就是说,鄠邑区的发展,需要地铁,但还没有达到真正要通行地铁的程度。
 
鄠邑区的大地俯视
 
2021年,鄠邑区GDP266亿元,在西安13个区县中排名第9。虽说鄠邑区人口规模也排名第9,看起来是匹配的,但从它的基础条件来看,还有很大提升潜力。
 
这几年受疫情影响,鄠邑的旅游业受到一定限制,在这个时候,也恰是优化产品、锤炼内功的时机,装饰好屋子再请客。
 
西户铁路的客运恢复,能带动鄠邑区把故事讲出去,把产品推出去。至于这个故事到底是什么样子,需要鄠邑区结合历史、资源、文化等元素,进行多样化构建。
 
像创作一幅画一样来打造一个城市,依托现实,生发浪漫,才能成就经典。
 
—END—

【原创文章,禁止抄袭和短视频搬运剪辑,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交流 合作 进群
长按加微信好友


夹馍城市系列



欢迎点击关注
点赞在看 手留余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