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科幻源自一位女神: 探寻《科学怪人》背后的秘密

2016-09-03 巴特 知社学术圈

海归学者发起的公益学术平台

分享信息,整合资源

交流学术,偶尔风月

夏笳的《让我们说说话》,刘慈欣的《三体》,郝景芳的《北京折叠》,这一切源自何处?


18岁的玛丽·戈德温,和诗人雪莱与拜伦。。。当科学与浪漫主义融为一体,科幻由此产生,在200年前。。。


谨以此作,向中国的科幻女神致敬!


玛丽·雪莱,1840年,藏于英国国家肖像馆


1816年,年轻的玛丽·雪莱开始了被后人视为世界上第一部科幻小说作品的创作,她释放出心中涌动的无限遐想,进行了一次对近代科学最具颠覆性的写作。那个夏天,年仅18岁的玛丽·戈德温 (Mary Godwin,当时尚未随夫姓) 和当时的情人、未来的丈夫珀西·雪莱来到瑞士日内瓦湖畔度假,同行的还有年轻的英国诗人拜伦。


狂风骤雨之下,一行人被困在别墅内,每晚讲鬼故事消磨时光。拜伦的私人医师也是个年轻人,同时向他们讲述着医学的最新进展。就是在那时,玛丽萌生了创作《Frankenstein》的想法,又叫《The Modern Prometheus》。中文译为《科学怪人》《弗兰肯斯坦》或者《现代普罗米修斯》。


玛丽富于创造力的想法无论和当时的文学界还是科学界都发生了激烈的碰撞。她的母亲Mary Wollstonecraft是一位女性主义作家,在玛丽出生后不到一个月死于并发症;父亲William Godwin是一位无政府主义思想家、小说家,他的朋友包括“无机化学之父”Humphry Davy,第一个用电制造化学反应的William Nicholson,以及吸鸦片成瘾的诗人Samuel Taylor Coleridge。


这样的思想环境塑造了玛丽的思维,甚至被她发扬光大。据说她曾涉足牛津大学的科学研究,但因坚持无神论而被赶了出来。


哥特式戏剧

奇异的《科学怪人》是一个兼具哥特式情节又充满不安幻想的混合式故事。故事主角维克多·弗兰肯斯坦是一位疯狂而理想化的年轻科学家,他稀里糊涂地放跑了自己创造的尸块怪物,并纠结地承担下责任,追杀怪物。



Theodore Von Holst/Photo: The British Library Board


这部作品被广泛改编,第一部戏剧于1823年在英格兰歌剧院上演。自1818年小说出版以来,可谓受到了诸多诋毁,也受到很多赞誉。当戏剧上演时,甚至有人宣传:“别带你的妻子去,别带你的女儿去,别带你的家人去”。


玛丽也出席了演出现场,发现在初期的表演当中,所有女性观众都胆怯地几近昏厥,进而发生骚乱。


到现在为止,总共已有超过90部戏剧创作,这包括丹尼·博伊尔在2011年导演并在伦敦国家剧院上演的作品。



Universal/The Kobal Collection


除戏剧外,故事还被改编成为70多部电影,包括著名的詹姆斯·惠尔1931年版的《科学怪人》。今年5月,在英国皇家歌剧院还上演了这一题材的芭蕾舞演出。舞蹈设计师将其诠释为一个关于爱的故事:“那怪物就像一个新生儿,他深切地渴望父母或者爱人来带他走进这个世界。”



Bill Cooper/ROH 2016


虽然《科学怪人》的故事众所周知,但是人们对最初的小说却不甚了解。小说总共有三个版本,最早的故事是玛丽在日内瓦别墅里写在两个笔记本上的,之后在1816年到1817年之间的冬季以简单直白的散文形式进行了扩充,这个版本直到2008年才发表。第二版由玛丽的丈夫修改而成,更具文学性,并于1818年出版。第三版则由玛丽本人独自进行修订,加入了精彩迷人的序言,于1831年出版。


虽有改动,每个版本的基本设定都是一致的。不过,随着每次修改,作品都愈加走向黑暗。弗兰肯斯坦这个人物变得更富激情,也更更具野心。他的科学研究走向了邪恶与迷失,他创造的怪物也更为与世隔绝,内心充满痛苦。玛丽在1831年版的序言中加入了最初故事形成时的说明,她称这本书为她“可怕的后代”,并表示整个故事是突然闯入她脑海的,犹如在做着骇人噩梦时劈下一道夏日的闪电。




不过,作品确实具备一些智力起源。对于那次“鬼故事大赛”,拜伦的私人医师Polidori留下了一份详实的记录。他是爱丁堡大学的医科毕业生,其博士论文的主题是梦游。在去日内瓦之前,他受出版商John Murray的委托,要求私下记录拜伦的奇遇。于是便留下了那次哥特式“恐怖故事会”的情况。据Polidori记载,他们广泛地讨论了科学基本原理,并思考人体是否“仅仅是一种工具”。Polidori承认,那简直是一场头脑风暴。


科学事实

Polidori应该很清楚当时的医学和科技环境。意大利医师Giovanni Aldini已经进行了电击复苏术的实验,德国生理学家Johann Friedrich Blumenbach等也已经提出了新的解剖学理论。英国皇家外科医学院里也掀起了一场关于“活力论者”的激烈论战,讨论与电相关的“生命力”以及人类意识的独特本质是否存在。


当时欧洲的高等学府和研究中心里,正流传着这些备受争议的思想。《科学怪人》刚好吸收了这些内容,尤其是当科学干预了自然规律后所引发的道德层面问题。


其实,在玛丽的写作过程中,包含着数个月的认真研究。她在1816年7月24日的日记中首次提到了这一点。



走在通往勃朗峰的山路上,眼前浮现着阴冷的冰川。玛丽吸纳着这一切,将其融入到书中疯狂科学家和怪物相抗争的背景中。


“没有什么比这段上山路更荒芜而凄凉了……我们到达的时候浑身都湿透了……我写下了那个故事。”


直到1817年4、5月份,关于第一稿完成的记录才出现在日记中,此时距离玛丽第三个孩子Clara的出生还有四个月。这部小说充满了创造生命,孕育和亲缘等等隐喻,想必并非巧合。


故事渊源

在英格兰的创作期间,玛丽的日记揭示出一份非凡的阅读清单。这包括:

1748年George Anson的极地探险故事《Voyage Round the World》;

1812年Davy关于炼金术和化学的《Elements of Chemical Philosophy》;

1816-1817年Lawrence关于大脑探索新概念的生理学讲座;

1798年Coleridge关于内疚与放弃心理的诗歌《Rime of the Ancient Mariner》;

1667年John Milton的《Paradise Lost》描绘了恶魔般的被驱逐者。

她的丈夫在1818年版本的匿名序言中也谈到,他们曾讨论过Erasmus Darwin (达尔文的祖父) 1803年的科学诗篇《The Temple of Nature, or The Origin of Society》。


在吸纳了种种养分之后,玛丽重新塑造出一种卓越的新文学类型:科幻小说


在玛丽的首稿中,她设计了一个复杂的结构,像俄罗斯套娃一样嵌套着三个自传性故事。每个故事都对弗兰肯斯坦的传奇给予不同的阐释。


第一个自传故事讲述的是极地探险家Robert Walton,这经常被改编版本所忽略。故事最后被置于北冰洋,以探险家写给妹妹的书信形式来表述,并抛出了一个道德谜题。充满理想的年轻人弗兰肯斯坦在本质上是仁爱的,还是盲目地受控于野心?或者只是精神错乱?他创造的怪物是邪恶的还是无辜的?是一个渴望爱情的丑陋的被流放者,还是一个受压迫的牺牲品?



第二个故事就是弗兰肯斯坦本身,着重刻画了他那令人兴奋的发现,即深深的“科学的诱惑”。这些早期的篇章出现在那个年轻科学家虚构的教育经历中,从而为那些怪异而神秘的实验做出了铺垫,比如他对通电风筝和空气泵的痴迷。在1831年的版本中,这一切都更为纯熟,其中还参考了流电学、数学以及牛顿的天赋等等。


第三个自传体故事直到作品过半才出现,主角就是那个怪物。这一部分的语言与风格截然不同,故事在绝望的呐喊、痛苦的呼唤和愤怒的威胁中极度地摇摆。当怪物在冰川上面对弗兰肯斯坦最终摊牌的时候,它乞求这个科学家再深入地进行实验,好创造一个女性怪物,作为它的爱人。



在苏格兰北部奥克尼群岛上的秘密试验室里,第二个怪物的场景也从常常被忽视。面对如此极端的道德困境,出于对不良后果的恐惧,弗兰肯斯坦在最后关头毁掉了女性怪物,致使那个极其失望的怪物转变成充满仇恨的恶魔。小说的核心情节也由此显现。


问题不仅在于创造出的生命本身,对科学技术的野心也引起了人们的深思。这种逐渐展现的道德抉择和始料不及的责任承担恰恰伴随着科学的进步而来:人工智能,人造生命,核能源,核武器,基因组序列,侵入式基因编辑……


作品中的讽刺使玛丽的小说要远胜于任何一部电影,也比任何一部作为反科学神话的改编作品都要伟大。在故事的演化和推进中,荒谬之处在于,怪物变得越发富于人性和情感,甚至超越了弗兰肯斯坦。他进行演说,寻求正义,渴望理解,乞求获得同情和人权。


在阿尔卑斯山上的碰撞场景中,怪物指出了弗兰肯斯坦特别的责任:“我应该生为亚当,但我却是堕落的天使,而这不过是你出于快乐的无心之为……每个我看到福佑的地方,都注定会将孤独的我驱逐而去……痛苦将我蹂躏成为一个恶魔。给我快乐吧,我将重新做一名天使。”


玛丽·雪莱


这就是由玛丽·雪莱凭借其禀异的天赋和宽宏的想象力所塑造出的《科学怪人》。它为我们所展现了,那些被排斥者,被驱逐者,那些外来人,终将诉诸于我们的科学诉诸于我们的人性


参考资料

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535/n7613/full/535490a.html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ary_Shelley

https://en.wikipedia.org/wiki/Frankenstein


另请关注

2016闪耀中国: 微软学术|知社联合推出科技新锐评选

点击链接参与投票

或点击左下“阅读原文”

扩展阅读

 

Nature, Science共同聚焦: 中国学者再次突破禁区, 基因编辑实现HIV免疫

霍金2016年BBC演讲:黑洞有没有毛?

薛定谔猫不再遥远,传送记忆成为可能!

三体的世界,诗和远方

夏笳:让我们说说话


本文由知社原创编译,媒体转载请联系授权

投稿、授权、合作事宜请联系

service@scholarset.com 或微信ID: scholarset

回复“目录”或“分类”,浏览知社更多精华。长按二维码识别,可以关注/进入公众号进行回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