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是如何弃理转文跨专业考入牛津大学的?

2016-03-13 徐曦白 知社学术圈

海归学者发起的公益学术平台

分享信息,整合资源

交流学术,偶尔风月

无论是中学升大学,还是本科毕业继续深造,选专业是令很多同学纠结的事情。有时不知不觉,可能自己已走上了一条兴趣乏乏之路。倘若你真的下定决心,准备换一个专业,需要做哪些准备呢?徐曦白曾以物理学背景考入牛津大学政治学专业,来看看他的经历能够给我们带来什么启发。

文末点击阅读原文,查看作者更多文章。


        2009年,我在没有任何社会科学背景的情况下,以物理学硕士的学历考入牛津大学攻读政治学硕士学位,毕业后又继续留校读博。这段经历和其他人相比确实不大寻常,也常常成为朋友们茶余饭后闲聊的话题。我把它写出来,希望能够对那些正在申请国外大学想转专业或是还没有选定大学专业的同学们有所启发。



        故事要从十多年前讲起。2000年,我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随后选择了出国留学。2004年我以一等荣誉(first class honours)的成绩从伦敦帝国理工学院毕业,获得物理学学士学位,接着又在剑桥大学数学系进修了一年。2005年,我利用一年的空余(gap year)在国内从事公益志愿服务,致力于帮助河南艾滋村的艾滋孤儿。2006年我按计划考入牛津大学攻读硕士,期间有两篇合著论文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按理说,我应该沿着这条理科生的常规道路走下去,成为一名理论物理学家。然而命运却不是这样安排的。前一年农村家访的见闻对一个在城市长大的年轻人来说是触目惊心的。志愿工作的曲折经历也让原本就对社会科学抱有浓厚兴趣的我越来越多地关注中国的政治和社会问题,思考背后错综复杂的体制和历史原因。我意识到,中国并不缺少优秀的物理人才,不需要我锦上添花了;而深化改革则需要知识全面、眼界开阔的政治学人才。遗憾的是,这门同样古老而严肃的学问在中国却由于长期屈从于权力而未能得到很好的发展,甚至在很多人眼中成了一个贬义词。冥冥之中有一个声音告诉我,这才是我应该投身的学问。怀济世之心,致经世之学,愿为中国的政治进步做出一点点的贡献。但我毕竟已经读了六年物理,转专业可不能如此草率。硕士毕业之后,我花了好几个月的时间征求意见,权衡利弊,最终才决定弃理从文,重新申请政治学硕士。


        然而一个没有任何社科背景的理科生,该如何去说服严苛的招生委员会呢?



        我开始向美国、香港、新加坡等地提供政治学硕士课程的大学写信询问,得到的答复都不乐观,有几所学校直接告知不接受非政治学本科学历的申请者。那么还是先从本校开始吧。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我参加了牛津大学政治系的招生会。第一位老师听了我的情况很不以为然。他委婉地说:“我们的硕士不是转专业的课程(conversion course),招生标准很高。就算是牛津PPE(哲学、政治学、经济学三合一学位,是牛津大学最知名的本科课程)一等荣誉的学生,我们也不一定会录取。你没有任何社科基础,我建议你先去夜大或者成人大学读个补习班。”碰了一鼻子灰,我不甘心,又找到另外一位老师咨询。这位老师的态度大不一样。他说:“我很能理解你的状况,因为我也是从化学转到政治学的。当然,我只读了一年化学本科,转起来容易得多。你的情况更复杂,如果想被录取,必须做到这几点:首先要说服招生委员会,让他们相信你不是一时兴起,而是有充分的理由和持久的热情。其次,你要体现出你对这个学科的了解,哪怕这些了解仅仅来自于课外阅读。最后,理科和文科的思路毕竟不同,即使你发表过物理学论文,你也要证明你能够像社科研究者那样思考,并且写出同等水平的文章,也就是至少能在PPE本科拿到一等荣誉的论文。这几点要落实到你的个人自述、成绩单、推荐信和申请论文上。”


        这位老师的话,可能是我这么多年求学经历中最切实中肯的建议了。有了这条建议,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按照这个思路把申请材料的四大部分做好:


        (一)个人自述:这篇不足两页纸的个人自述我足足写了一个月之久,几易其稿,倾注了极大的心血。我并没有像寻常的自述那样罗列自己的学术成绩,而是以一个问句开篇:“为什么一个前途光明的物理学研究生,会突然弃理从文,做出这个连家人都无法理解的决定呢?”接下来我讲述了自己如何因为奥数竞赛成绩优异进入了中学的理科实验班,而这种路径依赖又如何使我无法违背学校、家人和同龄人的压力去选择社会科学专业。我“控诉”了国内文科教育的缺失,“渲染”了自己长期以来对文科的兴趣以及在大学利用课余时间大量阅读社科书籍的故事。志愿者的经历自然是重中之重,我描述了参加公益时受到的震撼、来到牛津后内心的矛盾和思想上的转变,点出了通过学术改变世界的宏愿。接下来我陈述了自己的学术兴趣以及这些兴趣和牛津课程的结合点,指出我在理科学习和课外实践中积累的技能和经验如何能够帮助我完成社科课程。结尾处,我再次表达了对政治学的热情和毕业后继续攻读博士的愿望。这篇自述写得情真意切,多年后我自己翻看都会禁不住热泪盈眶。我相信它一定也打动了招生委员会的老师。


        (二)成绩单:这是硬性材料,没有什么发挥空间。申请牛津剑桥的硕士学位,一流大学的一等荣誉学位(或是国内一流大学的年级前几名)大概是必要的敲门砖。政治学的招生老师是看不懂物理学成绩单的,他们只要能感受到“学霸”的潜质就可以了。


        (三)推荐信:学校要求三封“学术”推荐信。本校的硕士指导老师是第一位。在本科的老师里,我没有选教职高但不熟悉我的英国工程院院士,而是选了一位与我交流更多、更加言之有物的普通讲师。这两封推荐信都按照我的要求强调了我的综合学术能力以及这种能力在文科中的通用性。第三封推荐信来自与我的本科论文指导老师。她的经历曲折,读博时导师去世,研究组解散,她也离开学术界做了很长时间的志愿者。我写了一封长信向她讲述我的故事和想法,她读完也颇有感触。在推荐信中,她用女性特有的细腻笔触写道:“在回到物理前,我也从事过很多年的政治和公益活动,因此我十分理解他现在的想法。人们在寻找自己真正归宿的过程中总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变化。这才是完整的人生。”在这三封推荐信之外,我又请从事公益的同事写了第四封“非学术”的推荐信,介绍了我们公益组织的活动以及我对政治学的兴趣。无论招生老师是否会去读这封额外的推荐信,我还是做了,起码不会有坏处。


        (四)申请论文:两篇两千字的论文。这是所有申请材料中最难写的。如何才能展示我对政治学的理解呢?我首先确定其中一篇讨论一般的政治理论问题,另一篇讨论特殊的中国政治问题,做到两边兼顾。政治理论的论文相对简单,在划定选题后,我阅读了大量文献,找到PPE的优秀范文研究行文结构和论述方法,写作时加以模仿,很快就写出了一篇像模像样的文章。处理中国政治的论文时,我通过各种渠道打听到招生委员会中唯一一位负责亚洲政治的老师,然后阅读了她的论文和著作,在写作中既提到了自己的公益经历,又引用了这位老师的作品,和她展开理论对话。两篇论文的初稿都发给相关专业的朋友征求意见,不断修改,直到满意为止。


        大家也许觉得这四大部分都做好就足够了,但我没有忘记继续和招生老师“套词”,尽管发出的邮件经常石沉大海,但一定给老师留下了印象,至少是这个同学很认真很执着的印象。


        经过了漫长的等待,我在三月初收到了系里的来信。信里说:“招生委员会对你的申请印象深刻,但是暂时还不能录取你。我们将在六月的第二轮录取中继续考虑。”这对我来说已经是巨大的胜利了,说明他们动心了,只是还有些犹豫。我几乎毫不怀疑他们一定会在第二轮中录取我。而事实也正是如此。我成了那一年19位学生中唯一一位从理科转来的同学,也是当时系里唯一一位来自中国大陆的研究生。


        值得一提的是,同一年我也用相同的材料申请了英国其他排名较低的学校,结果竟然无一成功!有朋友说,你这样的大转身,恐怕只有牛津这样的学校才有信心能教好你吧。我倒不这么认为。究其原因,很可能是因为我并没有像对待牛津那样执著地去和招生老师套词,没有给他们留下印象,于是我的材料很可能在第一轮的“海选”中就被小秘当作“脑袋抽筋乱申请”的典型筛掉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套词”是十分重要的,说不定在关键时刻就会起大作用。


        如果要简单总结我的申请经验,那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你首先要说服你自己。当你对一个专业充满热情时,学校的那些硬性规定就都不是问题了,因为那不过是帮助招生老师初筛申请材料,减少工作量的工具而已。说到底,老师想要的是无非是热爱这个专业,同时有一定专业知识、学术能力强、有潜力的学生。专业知识不一定要通过本科或研究生的科班训练才能获得,学术能力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体现。只要你转专业的理由有足够的说服力,那么其他几点都可以通过我上面所说的方法来展示。然而,你为什么要放弃原有的专业转学一门毫不相关的学科?你对这门学科的热情究竟来自于哪里,是一时之念还是有持久的动力?对这个问题,你能够给出一个令自己满意的答案吗?如果连自己都说服不了,就不要奢望招生老师会被你打动了。而这恐怕恰恰是许多希望出国转专业的同学没有想清楚的问题。

扩展阅读
 

清华教授对话老美中国通: 中美教育的差异

美国名校中国通眼中的中国学生

高考志愿选学校还是选专业?全国各学科十强高校一览


本文经作者徐曦白授权转载,特别致谢投稿、授权、合作事宜请联系

service@scholarset.com 或微信ID: scholarset

回复“目录”或“分类”,浏览知社更多精华。长按二维码识别,可以关注/进入公众号进行回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