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出伏不补,秋冬受苦?“养防”秋病这样做!




8月20日出伏,一年中最炎热的40天超长“三伏天”终于过完了。出伏后,逐渐开始有了秋的气息,大部分地区温差增大、昼暖夜凉,很多疾病易在这段夏秋交替之际出现。





出伏后易惹“秋病”










虽然当下时节已经立秋,但暑热依然未退,气温的最大改变是“温差大”。从出伏到秋分的这段时间,是由夏入秋、由热转凉的关键过渡阶段,在气温波动最大、最频繁的时间,对于心血管等多个器官都是考验,体质较弱的人,极易发生或复发多种疾病。

心脑血管疾病

每年8月底至9月之间,会有短期回热至35℃以上的天气,俗称“秋老虎”。“秋老虎”出没时,日照强烈、闷热感强,人体水分流失大,会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再加上早晚温差大,易导致心脑供血不足或血压不稳,增加脑溢血、心梗等疾病的发作风险。

呼吸道疾病

气道防御功能较差的老年人和儿童,易受温差影响,引发感冒、鼻炎、肺炎、支气管炎、哮喘等呼吸道疾病。

此外,秋季空气中花粉、螨虫、霉菌等过敏原猛增,有哮喘病史的人容易复发。

胃肠道疾病

苦夏之后,人们的食欲开始恢复,胃口变好后易暴饮暴食,胃肠负担加重,往往会诱发胆石症、胃溃疡、慢性胃炎等消化道疾病。








如何离“秋病”远一点




穿得暖一点

虽然我们常说“春捂秋冻”,但对于中老年人,特别是老年人,早晚最好要加一件长袖薄衣。这样温差对于身体的刺激要小一点,心血管疾病风险也小一点。

秋凉的刺激会促使血管收缩,有可能增加心脑血管的风险,早晚穿衣要护好脖子、后背、脚部,这些都是血管较丰富的地方,特别是颈部。

锻炼晚一点

秋季开始日夜温差大,不宜过早、过晚外出锻炼;运动时间和强度都要量力而行。

运动量也不宜过大,最好选择轻松平缓、活动量不大的项目,如慢跑、快走、瑜伽、太极拳等。


喝水多一点

秋天湿度降低,皮肤、嘴唇和咽喉表皮细胞更易丢失水分。喝水是最简单、直接的补水方法。

血液粘稠度也与喝水量有关。研究表明,每天喝6~7杯水比喝2~3杯水,发生心血管意外的概率更低。

血液最黏稠的时间段是半夜到清晨。睡前喝半杯水,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心血管病风险。

睡得早一点

出伏后易“秋乏”,为了缓解秋乏,需要较之夏季增加1个小时左右的睡眠早睡早起或者通过午睡的形式增加睡眠。


心情好一点

秋季容易引起悲伤、忧郁等不良情绪,特别是一些老年人。应保持内心宁静、心情舒畅,切忌情绪大起大落,避免紧张、焦虑、恼怒等不良情绪的刺激。

平时可积极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会活动,并培养一些兴趣爱好,不妨多去参加体育锻炼,如散步、登山、旅游等,以消解忧郁、惆怅等不良情绪。如条件允许,可以外出旅游,怡情舒心。








图文来源:

生命时报、中国妇女报、新华社





往期推荐


“三阳”来了?新冠变异株EG.5出现,最新研判→

500111,记住这组控糖密码

一天到底能吃几个鸡蛋?

新生家长注意啦!入托、入园、入学前这个证必须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